分享

《道德经》的“道”究竟是什么?

 悦读读书 2020-08-04




《道德经》五千言,没多少字,不过翻开第一页很多人就傻了,这说的啥啊,看不懂。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有的人认为,这不就是说道不能讲吗?一讲就偏了,跟原意不一样了。
不可说,不可说
如果道完全不可讲,那道德经也就没必要写了,不立文字,法外别传,全凭拈花一笑就成了。
这是属于绝对化、僵化,机械化理解老子思想。
插播一下,在佛教故事里,说到六祖慧能有段公案,大家耳熟能详。
神秀偈语:身似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
慧能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



故事结果不论,也不说质量互变定律,我想说的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你的修行靠顿悟和渐悟哪个更现实?
文字和语言的诞生后,人类才有了文明。
没有文字,靠什么传播思想?
孔子传道,所重不过礼义二字,什么是义,不同弟子来问,答案不同,但都是从不同侧面来解释义,让不同的人从不同侧面来接近义。
孔子有说过我的思想实在是太博大了,解释不清楚,干脆不讲了吗。
“道”也是一样,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可以用文字来讲述的道,不是那个恒常的道;能够被定义的名,不是恒常的名。
既然不可道,那老子还说啥呢?
道德经就留下第一句话,然后The end,大家悟去吧。
我个人理解就是,道虽然无法用言语来定义,但是可以用接下来的36章,从不同层面、不同场景来描述道,比如上善若水(第8章),比如功遂身退(第9章),再比如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11章)。
每个人的道不同,每个人在不同场景下的道不同,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第42章)”,我们正是从大道三千,然后三二一,逐渐认识“道”,领会什么是“道”,用自己的语言来传播“道”,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道”。
如此老子的思想才会被后人传播,道家的理论得以实践,我们也才有机会学习和实践。
当然,另外一方面,道是一切之始,是创世之初,是语言文字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东西,我们难以用定义来描述它的内涵,也难以文字穷尽它的外延,甚至连思想难以认识到它的宏大广博和幽微精深,但这并不是我们固步自封,抱残守缺,从此不再探索宇宙和人生奥秘的借口。
正因为此,我们才要秉持道家思想,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第81章),在顺遂大道的前提下,履行好自己在这世间的使命。
以上是我的学习心得,分享给大家,欢迎各位参加文化部成长讲坛(即小百家讲坛)讲师——张勤科老师领读的《道德经》,我们一起来讨论学习吧。

共读安排

12月2日开始,每个工作日共读4章,共81章,到12月27日共读完毕。

任何书友都可参加共读围观,愿意读书并分享心得的可以参加打卡,每个共读日打卡一次,共计20次。

打卡保证金50元,完成任务退回,未完成任务的分给其他打卡书友。围观书友无任务。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