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孔子:君子修为,讷于言而敏于行

 海倫娜 2018-07-05

孔子认为:“侍于君子有三愆: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与人交往,对方没说到就抢先说,是急躁;对方说到了还不说,是隐瞒;不看对方脸色就贸然说,是“眼瞎”,这三种过失都是因为没把握好说话的时机。所以,讲求“时”是“讷言”的重要原则。


同时,说话也不能夸夸其谈,徒逞口舌之能,而必须切中要害。


一个人在说话时必须要慎重考虑,善于言谈的,不会留下把柄,这种无过失的“善言”即服从于所谓“不言而善应”的天道,也合于“以其言下之”的谦卑方式” ,这是人们应该追求的一种处世方式。


讷言”而“敏行”


言与行是个体生命活动的两个维度,也是其建功立业、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方式。 


孔子曾提出“敏于事而慎于言,讷于言而敏于行”的思想,他认为人的许多思想和理念应当用行动来表达,行动是最好的语言,也是获取智慧的最佳方式。


孔子主张要用 “敏行”辅助“讷言”, 根据“敏则有功”的理念,孔子认为敏行是成就功业和完成人格的根据。所以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只要有能力,行动就能证明自己,用不着担心别人不了解。由此可见,他坚信行为是最好的语言。


《易传》提出“天行健”,认定天通过四时运行和生成百物的“行”来成就功德,其无言而行、以行为言,正是“讷言而敏行”的理想典范。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以上种种,无不映照着孔子讷言而敏行的思想智慧,有志之人要谨记于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