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对《书法有法》的四点质疑!

 励志朝阳 2018-07-05

五代 《文苑图卷》


帮主:“迷信权威如流水,厚古薄今是常态,但我始终坚信没有批判就没有进步。”


题记:前阵子看到书友问帮助开“毒鸡汤”书单的事情,开书单是大学生上大学老师布置的一个任务,临帖帮这里不是什么大学,你想看什么都行。但是你不看帮主和我的一些文章,那你看书也是白看,因为现在好多人在正儿八经地胡说八道,包括有身份和地位的人。之前帮主有写很多书的领读文章,记录的都是转瞬即逝的灵感,分享给大家就很好,这里我就搞搞“回头看”,说说当年我们看过的那些书。

  

不迷信权威就是一种权威

 

上一篇《<书法有法>和<中国书法167个练习>的爱恨情仇》提到《书法有法》里面9秒7那个问题,近期偶然机会我去书店买书翻看到了最新的修订版。这本书真是被吹上了天,不停地出修订版就是为了提高价位牟利,换个厚点、光点的纸,图片弄得大点,后面写上十几、几十页什么所谓再次修改的编者注。



按照我上篇文章的感觉,认定她肯定要改9秒7那个。看到最新版本后发现,直接改成了9秒5,但是我不得不拍案了,立论的前提依然是嗑药,按照她修改后的意思就是博尔特他们不停地嗑药,磕到这会还是突破不了她动一下笔限定的9秒5?

△老版《书法有法》


她很聪明地只改了一个数字,把“7”改成了“5”,但是完全不顾立论,这让我一下子对这本书警觉了起来,这有可能是一本带着自己感觉出来的结论,然后拉出所有书法史的点,往上硬靠结论的一本书。然后我又细细翻了前三十多页,就发现了一堆问题。我的这篇文章仅用来说明我现在翻的前三十多页的问题。


△新版《书法有法》


质疑一楷书不“便捷”?(原书这块说得乱七八糟,最后又拐到了捻管笔法那块了)


她这段里说到小孩画圆比画方简单,因为方要教。估计她没有对人的生理结构稍微深入了解过,人的所有关节滑囊都是圆球型的,都是类似一个活动的复杂轴承,当然生下来就回画圆。



但是我们会发现,你想画好一个规则的圆或者椭圆,要经过比画方更难的训练和强度(搞过素描画过人脸的人都明白)才能达到,原因就是对于肌肉和大脑来说,圆或者椭圆的矢量计算太复杂了,运笔压力其实很大,正方形或者长方形的运笔就简单很多,因为没有什么复杂的矢量运算,稍微懂点物理和数学的人就会明白。这也说明楷书的便捷是由于其字形本身决定的。



大家再看看圆的数学定义还有割圆术就会明白,古人很早就懂了圆周率这个东西,只不过算出来的不够精准。这里我们可以将一部分先民的墨迹圆转运笔(后面的几个质疑会说到先民的书法)按照割圆术来理解,在圆转运笔开始时轻微停顿,此时为一个点,然后开始描摹一小段至下一个点,这两个点之间的停顿可以理解为割圆内侧的多边形的顶点,这段距离可以理解为多边形的一条边(不是纯粹的直线),只不过割圆术到了晋代才被人总结出来(文献记载),先民一直在使用而已(也许有意识,也许无意识),公元前1世纪左右的《周髀算经》中就有“周三径一”的圆周率粗糙记载,这会也就是周王朝前后的样子。



实先民对画圆这个问题做了巧妙的变换,比如大量近长方或者近三角形的大篆字形(看上去还是很圆润的感觉),为的就是书写便捷,真正的圆和椭圆写起来太累。说到这里大家肯定明白了,没事捻管才是个累。无论是楷书的用笔还是结构甚至章法,比篆书方便不少,左低右高的字形更符合右手生理定式,大量的方形和直线用笔更方便操作,楷书打个格子字写里面就完事,大篆还要考虑对齐和错落等。




质疑二“拨镫法”是一种用右手有规律地来回转动笔杆的用笔方法?


“拨镫法”的内涵从古至今争论比较大,多数人最开始认为是一种执笔法,还有的认为是一种运笔法。我们这一代人(80后)没有见过煤油灯,所以我用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办法,让我老妈(没有经过书法相关训练)给我演示如何拨煤油灯,而且我是在她完全不知道我用意的情况下,让他在吃剩饭一个碟子里给我演示,她很自然地用三指执笔法拿着筷子,此时虎口冲斜上,这个姿势正好就是古法执笔法,然后她就用碟子里剩下的菜心给我演示拨灯芯的原理,其实大家都知道,拨灯芯就是为了控制明暗,此时我看她用手腕上下挑动居多,手指几乎不用。




这时我把书递过去,让她看完书里讲的这段,她沉思了一会,也用捻管的方式拨了拨,然后说如果这么拨地话只适合很轻微地调整灯芯,也不是不可以,但是一般人不会用。


我举这个例子是在说明,古人用生活比拟一个道理,你想怎么理解都可以,也都可以做到,但是如果你先有了结论,然后去找现象,那就是一种典型的逻辑思维混乱,结论要有证明过程,拨镫按照唐人的说法是有很多动作在里面(书里恰恰把唐人林蕴说拨镫的那一堆论点扔了)。



数学、物理的那些著名猜想,最终都要靠严谨的证明,而且你要让当世的很多数学家、物理学家听懂并承认这种方法,事实上很多看着对的数学物理证明最后都被大家认定是错的。拨镫法的要义就是告诉你在拨的整个过程或者某个片段(拨灯芯或者让灯芯在油里充分浸泡等等),笔都是摆动的,既然是摆动,用手指捻管就是费劲和多余的。



质疑三:“青铜器的象形文上看到明显的转笔痕迹”?


笔者今年年初去参观了宝鸡的青铜博物馆,很值得一去的地方,里面诸多的青铜重器。其中有一个展厅里面展示了青铜器的铸造的过程,用人和物的实物展示。


青铜的一般铸造(形制不复杂的青铜器)就是范铸法,第一步就是制造出一个跟青铜器一摸一样的陶模型,第二步就是根据这个模型再制作外范,青铜器外表一圈的陶范制作就相对简单,但是带有字的内壁陶范制作就是个谜了,至今都说不清这个陶范表面阳刻的字究竟是不是贴上去的,当然今人有很多利用在内壁范上贴泥字条的办法复原成功。



但是没有实物出土证明,就依旧没有定论。不过有一点可以确定,内壁的这个外范制作难度很高,因为多数内壁有弧度,要对齐字就要格外注意。现阶段好像没有出土青铜器上的墨迹,参考留下的商周陶片和玉类墨迹能看出用笔依旧是:搭笔侧锋就走,行笔中有描摹感,很类似《侯马盟书》的那种用笔,但《侯马盟书》已经到春秋战国了,用笔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本书里举例用的图片,恰恰展现的是青铜器拓片上象形文字的带有图画式的描摹感,转折处应该是有明显的停顿和描摹。




质疑四:“《侯马盟书》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多次转笔发力地现象”?


《侯马盟书》是山西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家可以从图片以及实物看到书丹的样子,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原书引图左侧那个图,那张图是张守中临摹的,不是拓本(有点书法常识的不会这么认为),大家仔细看那张图片会发现这个玉圭是中间厚两边薄,事实上古人在打磨这种玉的时候都是参考斧子和铲子的形制,所以这个字在书写的时候只能就着这个玉的“势”写,这才有了“多次转笔发力”的错觉,这也客观上给很多笔画的结尾造了“势”。



你仔细观察书丹就能看出来,书写者写起来还是很熟练,用笔就是侧锋起笔后伴随少量摆动运笔,遇到转折处有时会用轻微停顿调整后继续运笔,结尾处都有甩出去的感觉。因为字太小,不能有多余动作,再加上玉质本来就光滑,搭笔就走、偶有摆动、甩笔出锋就是最简单直接的写法。在一个弧面且十分光滑的表面捻管,其实是一种多余。《多宝塔》就是例子,横画结尾那一顿挫(这一笔也有原地逆顶转笔的动作)你想在毛糙的纸上复印出来,有些难度,但是换个光滑的表面就很容易写出来。



这是一篇写起来很累的文章,这几天我都在思考这几个问题的内在联系,其实她是拿着捻管的这个结论到处凑论点,我是在这几个现象里找结论。我觉得论点在前在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求证的过程不能随便几行话就过去了。其实我还想就上面的质疑深入多说,但是没必要,因为这里只是普及。


这本书问题还是非常多,大家在看的时候要小心,前面这几十页都是在讲小字,捻管的观点在一些先民用笔里都极其不可靠了。后面我不想再谈了,因为挨个谈下去估计我也能写出一本书了。知识积累和理念更新都是一个过程,我并不会觉得这本书放在当年很差,但是放在今下,确实经不住我们这些后辈的拷问。


这里要提醒大家,读书可以带着问题去读,但是不能带着强烈的需求去读,你自己爬山谁扔给你个工具都用,你一路拿在手里当个宝,最后会一直成为你爬山的负担。


我老妈说书里的这句话写得好:“中华民族真是个想象力丰富的民族,前人形容得痛快,只是苦了我等后人!”古人什么样咱怎么可能知道。但我们这些后人现在也很痛苦,堆积如山的书论,想找出点自己能用的都很难,但是我们还是要想要说要论证,更要多关注书法临帖帮。

 

作者:孙晓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