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和孙子一起成长》

 人也昔兮 2018-07-05

《和孙子一起成长》

《孩子的世界》

13、一个完全没有错的世界

孩子的世界是一个完全没有错的世界。

孩子这一概念在这里的定义,是从出生到十三岁这个年龄阶段。

为什么是这个年龄段。因为从生命的自然情形看,十三岁之后,孩子才具有他自己的意识。对与错,最终的解释是有否自我意识。

出自自我意识的不良行为,才可以确定为错,否则,不良的行为只能被认作不良行为,不能拿对错来定义。

从这一意义看,一个充满爱的家庭,一个充满爱的健康社会,孩子的意识形成的早,反之,则晚甚至晚得多。

孩子意识的不成熟,或者没有形成,这决定了他的世界是一个完全没有错的世界。

从孩子的世界,我们可以看到成人世界的对错界定。从一般的意义说,成人的世界是有错的世界,因为成人有意识并且可能是很强的意识。而成人的不良行为去不一定全都出自自我意识。如果能够断定行为的非意识性,就不能判定是善行或者恶行。这样看来,孩子完全没有错的世界,意义是非常深远的。

从前面的述说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证明孩子完全没有错的世界。

快乐的世界,是说快乐是孩子世界的主题。快乐是生命的主题,也是生命的自然选择。从这一意义看,为什么孩子的世界是快乐的,而成人的世界却充满着不快乐,越是长大成人,快乐反而成了生命的追求?根本的原因在于,孩子的一切都发自于快乐的意愿。而成人的多数行为只是为了一种目的,而这种目的,除了名利和欲望再没有别的可寻。从如此目的出发的行为只能是越为越不快乐。

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从快乐发,为快乐行,得快乐果,在整个过程里,孩子始终是快乐的。孩子在扔完东西之后,发出自然而开心的笑,表达的正是他的快乐世界的愿望实现。

那么,如何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

不良行为,是成人之见。在孩子,没有良与不良之分,他也根本分不清良与不良。或者说,孩子没有良与不良的意识。

从另一方面看,孩子的行为来自于模仿。但孩子的模仿,是有所选择的。一个孩子模仿什么,不模仿什么,模仿谁不模仿谁,既是他自己的自由,更是他自己的自然选择。孩子具有自然选择的本能。这种本能让他知道自己模仿的蓝本。但这种选择并非意识性的,而是本能性的。

从这一意义看,孩子的行为根本不存在对与错之分,只有快乐之意!

但我们该不该用不良去形容孩子的行为?

从行为本身的存在看,把沙发垫扔到地上,拿长杆把吊灯上的吊坠打下来诸如此类的行为,有着“不”的客观之实。然而,不,是成人的习惯思维。如果抛开我们的习惯思维,或者说只从孩子的角度看,不还存在吗?

我也曾为王艺辰的如此行为有过不的思维和心情,但很快,我在跟着他为他的把沙发垫扔到地上发出开心的笑声,所不同的是,我的笑不像王艺辰那样充满着自然。

这就是理解孩子世界后的爱的表现:爱,不再是有条件的,而是无条件的。

因为,快乐更应该是成人生命世界的主题!

不从错的视角看待孩子,孩子永远是善良的,可爱的!而有哪一个人愿意自己的孩子不可爱,不善良!

认识孩子世界的完全没有错,这意义是非常大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