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家的人生观

 秦岭之尖 2018-07-06

道家哲学的出发点是保全生命、避免损害生命。为达到这个目的,杨朱(道家第一阶段的代表人物)的做法是“逃避”。这是隐士们通常的做法:逃离社会、遁迹山林,指望这样就可以不致沾染人世的罪恶污秽。因此,“逃避”并不能达到目的。

老子(道家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在《道德经》中试图阐述宇宙万物变化的法则。人如果按照自然的法则行事,就可以使事物的演变对自己有利。即便如此,人还是感到生命岌岌可危,因为自然和人类社会中总有难以预见的因素。《道德经》第十三章中,老子发出喟叹:“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庄子(道家第三阶段的代表人物)在《庄子》一书中说:“齐万物,一死生”,从一个更高的观点来看一己与外界、生与死。从这个更高的观点看事物,就可以超越自己以外的世界。这是道家对“全生避祸”的极致追求。

如何才能全生避祸?老子认为,一个谨慎的人应当温和、谦虚、知足。温和就能保持自己力量的强大。谦虚就能使人进步。凡事知足,人处理任何事物就能适度。道家主张无为,但无为并不是叫人完全不动,或不做任何事情。它叫人不要以多为胜,“少”就是抓住要害,也意味着,行事为人不要矫揉造作、恣肆放荡。矫揉造作是顺其自然的对立面,因此,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应当顺应自然的规律,“万物莫不遵道而贵德”。从这点上,可以看出道家与道教的区别,道教追求长生不老,与道家的顺其自然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庄子在他的著作中,指出人努力的目标是“天人合一”。为做到这一点,人需要对事物有更高一层的理解。《庄子》在《逍遥游》篇中描述了他理想中的达到至乐的人,这是完美的人、心灵自由的人,真正的圣人。他纯然快乐,因为他超越了普通事物的界限,超越了我的境界,与道合一。

可是一般人怎么才能成为完美的人呢?庄子说,宇宙万物本是一体,如果人达到与万物一体,这时,人的肢体无非是尘埃,生死终始,无非是日夜的继续,不足以干扰人内心的宁静;至于世俗的得失、时运好坏,更不足挂齿。庄子认为圣人,或称“至人”,与宇宙是一体的,宇宙永在,因此圣人也长生不老。

圣人与宇宙一体,需要超越并忘记事物之间的界限。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就是要“弃智”,这正是道家为达到“内圣”所取的途径。在一般人看来,知识的使命便是区别万物。人要知道一项事物,便要能区别它与其他东西的不同之处。因此,弃绝知识便是弃绝这些区别。人把万物间的区别统统忘记时,剩下的只是万物还未生成的状态。可以说,圣人拥有的知识是另一个更高层次的知识,是“无知之知”。

成圣之道需要摒弃知识。摒弃知识的结果,自然没有知识。但是,“无知之知”和“无知”是两回事。“无知”是人的原始状态,而“无知之知”则是人经过“有知”而后达到的“无知”阶段。人的原始状态的无知是自然的恩赐,而人达到“无知之知”则是心灵的成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