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子

 llstsg 2020-04-26

颇有声望的智者,其学识举 世闻名。孔子就曾向他请教过关于“礼”的问题,并称他 为“龙”。由于周王室的衰弱和内乱不断,老子弃官归隐 ,跨青牛而去。行至函谷关,老子应守关者关令尹喜的请 求,写成了一部书,这部书就是《老子》。 《老子》共5000余言,原分上下两篇,通常称上篇为 “道经”,下篇为“德经”,合称《道德经》。全书言简 意赅,博大精深,内容极为丰富。在书中,老子以其独有 的视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万物的本源、国家的治理等 一系列重大的哲学和政治问题。发前人所未发,述前人所 未述,并且提出了“道”“自然”“无为”等著名的哲学 概念,成为中国哲学的基石之作。概括起来,《老子》的 内容主要有三,即谈宇宙、谈人生、谈政治。 《老子》中明确提出,天地万物的本源不是天帝,而 是“道”。《老子》中谈道、谈天道,不仅是为了对宇宙 的形成和自然规律做一个阐述,更是为了给探讨人生和社 会政治准备一个前提。老子主张人法自然,道的准则完全 适合于人类生活,老子的宇宙观是其人生观、政治观的基 础。《老子》中对人生、对政治的阐述,就是在这样的背 景下展开的。 《老子》中所体现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 而言,讲究珍惜身体;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主张柔弱不 争。有道的人少私寡欲,见朴抱素,专气和淳,加强自身 修行。书中还提出了一系列与柔弱不争思想一致的观点, 如致虚守静、不致为天下先、不自是、不自伐,等等,这 些以退为进、以静制动的思想与柔弱不争共同体现了《老 子》中人生哲学的特色。 《老子》一书的第三大内容就是对政治问题的探讨, 它反映了老子的政治观。在书中,老子提出了“无为”的 政治主张,认为“无为”是治理天下所应遵循的最高原则 。《老子》所倡导的“无为”并不是号召君王什么也不做 ,而是不妄为,是顺乎自然发展,具体地说,就是不扰民 和顺民心。 《老子》一书,虽只有5000余言,但内容之丰富,恐 怕没有几本书能与之相比。这本道家思想的代表作,还作 为儒家思想的补充,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文化 。 《庄子》,道教称为《南华经》。为战国至汉初道家 庄子一派的著作总集,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作,由庄子及其 学生著。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哲学家、道家主要代 表人物,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县人,《汉书》 避明帝刘庄讳称严周,楚庄王后裔,做过漆园吏。家贫, 曾借粟于监河侯。不愿“《老子》的 内容主要有三,即谈宇宙、谈人生、谈政治。 《老子》中明确提出,天地万物的本源不是天帝,而 是“道”。《老子》中谈道、谈天道,不仅是为了对宇宙 的形成和自然规律做一个阐述,更是为了给探讨人生和社 会政治准备一个前提。老子主张人法自然,道的准则完全 适合于人类生活,老子的宇宙观是其人生观、政治观的基 础。《老子》中对人生、对政治的阐述,就是在这样的背 景下展开的。 《老子》中所体现的人生观有两个基本特点:就自我 而言,讲究珍惜身体;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主张柔弱不 争。有道的人少私寡欲,见朴抱素,专气和淳,加强自身 修行。书中还提出了一系列与柔弱不争思想一致的观点, 如致虚守静、不致为天下先、不自是、不自伐,等等,这 些以退为进、以静制动的思想与柔弱不争共同体现了《老 子》中人生哲学的特色。 《老子》一书的第三大内容就是对政治问题的探讨, 它反映了老子的政治观。在书中,老子提出了“无为”的 政治主张,认为“无为”是治理天下所应遵循的最高原则 。《老子》所倡导的“无为”并不是号召君王什么也不做 ,而是不妄为,是顺乎自然发展,具体地说,就是不扰民 和顺民心。 《老子》一书,虽只有5000余言,但内容之丰富,恐 怕没有几本书能与之相比。这本道家思想的代表作,还作 为儒家思想的补充,共同建构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思想文化 。 《庄子》,道教称为《南华经》。为战国至汉初道家 庄子一派的著作总集,是道家的主要代表作,由庄子及其 学生著。 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哲学家、道家主要代 表人物,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县人,《汉书》 避明帝刘庄讳称严周,楚庄王后裔,做过漆园吏。家贫, 曾借粟于监河侯。不愿“为有国者所羁”拒绝楚威王厚币 迎聘,后“终身不仕”。著作有《庄子》。唐天宝元年 (742)被诏封南华真人,宋、元皆有加封。 《庄子》一书在汉代有52篇,到后世只剩下了33篇, 计内篇7篇,外篇15篇,杂篇11篇。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所 作,外篇和杂篇则掺杂了庄子后学的作品,杂篇中庄子后 学掺入得更多。不过从总体上来看,外篇和杂篇的基本观 点与内篇是一致的。 《庄子》一书继承和发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 ,认为“道”是客观真实的存在。认为道产生一切事物( 包括鬼神天地);它弥漫于整个宇宙而无所不在,贯通于 古今而无时不有,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书中具 有朴素的辩证

导语


《老子庄子(精选插图版)/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读本》收录的《老子》和《庄子》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其思想深邃,内容极为丰富。本书对这两部经典著作进行了精准的注释和翻译,帮助读者轻松掌握原著精华。书中特意精选了百余幅精美人物插图和先哲们的生活场景图。这些插图与书中文字相得益彰,辉映成趣,让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享受轻松愉悦的阅读体验。本套藏书版式新颖、设计考究,双色印刷,装帧精美,除供广大读者阅读欣赏外,更具有极高的研究与收藏价值。

精彩页


二章 【题解】 《道德经》书中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是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失去其中的一方,另一方也就随之消失。他罗列出如下一些相互对立的事物: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等,用以说明相互对立是事物存在的普遍形式,事物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处于矛盾对立的客观世界,人们应当如何对待呢?老子提出了“无为”的观点。此处所讲的“无为”不是无所作为、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的原则指导人们的社会生活,帮助人们寻找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的规律。他以圣人为例,教导人们要有所作为,但不是强作妄为。学术界有人认为第一章是全书的总纲;也有人认为前两章是全书的引言,全书的宗旨都在其中。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1〕;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2〕。 【注释】 〔1〕斯恶已:就显露出丑恶的东西来。斯,此,为指示代词。恶,丑恶,此处用作名词。已,通“矣”,语气词。 〔2〕斯不善已:已有不善的存在。已,通“矣”。 【译文】 天下的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的,那是因为有丑恶的存在;都知道善良的事物是善的,那是因为已有不善的存在。 【原文】 故有无相生〔1〕,难易相成,长短相形〔2〕,高下相倾〔3〕,音声相和〔4〕,前后相随。 【注释】 〔1〕有无相生:物质和空间在相依而生。 〔2〕相形:相互比较。形,比较。 〔3〕相倾:相互依赖。倾,偏侧,引申为依赖。 〔4〕音声相和:音和声相互应和。形成音乐节奏的为音,简单的发音为声。 【译文】 有和无相依而生,难和易在相互对应中得以形成,长和短在相互比较中得以显现,高和下在相互依赖中得以存在,音和声相互应和,前和后相互追随。 【原文】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1〕,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2〕,生而不有,为而不恃〔3〕,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4〕。 【注释】 〔1〕处无为之事:做顺应自然的事。处,行,做。无为,顺应自然,不胡作非为。 〔2〕作:兴起。不辞:不拒绝,不限制。 〔3〕为而不恃(sh#):帮助万物而不自恃其能。为,帮助。恃,依赖。 〔4〕是以不去:因此不会失去。 【译文】 所以圣人所做的事就是顺应自然不胡作非为,圣人的教育就是注重身教而不提倡言语教化。万物兴起而不加以限制,滋养了万物而不据为己有,帮助了万物而不自恃其能,建立了功劳而不居功。正因为不居功,所以也不会失去功。 三章 【题解】 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乱,国与国之间互相征战、兼并,大国确霸,小国自保,统治者们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纷纷招揽贤才,用以治国安邦。在当时的社会生活中,处处崇尚贤才,许多学派和学者都提出“尚贤”的主张,这原本是为国家之本着想。然而,在“尚贤”的旗号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竞相争权夺位,抢占钱财,给民间带来恶劣影响。一时间,民心素乱,盗成四起,社会处于大动荡、大变动之中。针对社会上被人们所推崇的“消贤”这一主张,老子在第三章里提出“不尚贤”的观点,同时也批评了由“尚贤”引起的追求物质利益的欲望。 【原文】 不商贤1,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1;不见可欲1,使民心不乱。 【注释】 [1]尚贤:尊崇贤人。尚,崇尚。 [2]为盗:当盗贼。为,当。 [3]不见(xian)可欲:不显露那些可以引起欲望的事物。见,通“现”,显露。 【译文】 不尊崇贤能之人,使百姓不起纷争;不看重贵重物品,使百姓不做盗贼;不显露那些可以引起欲望的事物,使百姓心绪不乱。 P6-8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