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肖知兴:唯有对事业的热爱,才能让你实现内心的自由

 南彦军 2018-07-06

人生三阶段


首先是人生的三种本能,活本能、爱本能与死本能。


刚刚生下来的小孩,都是活着的本能,或者欢天喜地,或者垂头丧气,或者声色不动,总之,像小动物一样地活着,活到十五六岁时,如果早熟,像我们的员工会超这样的,小学就开始了,懂男女之事,懂得了爱的本能。这下苦了,女孩子美白、磨皮、削尖下巴,男孩子练胸肌、创业、买大房子,其实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非洲角马争夺交配权,互相决斗,把角都给撞下来。大洋洲有一种鸟,筑巢时搜集一种玻璃珠子,谁搜集玻璃珠子多,谁就更能吸引异性。人类跟它们是一样的。


直到第三阶段,有了死的本能。乔布斯说,死亡是生命最好的发明他说他最幸运的是17岁听到一句建议,每天对着镜子问自己:今天如果是活着的最后一天,还会不会做你今天要做的事情?他从17岁开始,乔布斯每天这样问自己。我大概是从去年开始问自己这个问题。我差不多47岁了,眼睛开始老花了,远也看不清,近也看不清,仔细看手上,还有点老人斑,我才惊悚的意识到,自己老了,然后才想起了乔布斯的那句话——我比乔布斯晚了30年。我不知道各位从什么时候开始,死的本能才进入你的视野。说是死的本能,其实是怕死的本能。


怕死,是一种本能


人生的三种本能,对应的是人生的三种境界。冯友兰说过,人生四个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我把后二者统称为信仰境界。丰子恺提起老师弘一法师的一段话,非常到位。弘一法师出身非常好,受过非常好的教育,是中国第一个写简谱的人,第一个画油画的人,第一个演话剧的人,多牛的一个人,非要出家。丰子恺作为他的学生,跟亲戚朋友解释,说一般人脚力有限,一辈子只能活在一楼的功利境界,弘一法师脚力好,不仅要爬到第二层,学艺术,还要继续爬到第三层,进入信仰境界。这是丰子恺解释弘一法师选择出家背后的逻辑。


做小孩子的时候,你其实没有那么多担忧顾虑,饿了就吃,渴了就喝,困了就睡,非常“自在”( self-being)。人生识字忧患始,等你开始真正长大了,成人了,进入社会了,就进入“不自在”(self-absorbing)的第二阶段了。这时候,各种苦恼就来了。如果你要开始做企业,就更麻烦了。很多做企业的人基本上处于一种焦灼的状态。好不容易把企业做到5个亿了,参加一次什么同学聚会,发现睡在上铺的兄弟已经做到十个亿了,然后着急了;吭哧吭哧做到10个亿,参加一个老乡会,发现有个你平时最瞧不起的老乡已经做到20个亿了。这种名利圈,杨绛说,人生的这种圈子,有点像蛇窟,里面有一千条蛇一万条蛇,只有一条蛇能探出头出来。所以,很多人热衷于参加各种企业家峰会、各种俱乐部,但是你发现,最后真正能探出头来的只有一个人,这个游戏几乎永远没有赢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


怎么走到第三阶段,走到自为的阶段(self-making),这是每个做企业的人应该深思的问题。我把人生的驱动力列为三种驱动力,生存驱动、恐惧驱动和热爱驱动,对应着人生的三种阶段。恐惧驱动指的是什么?很多很多企业家,别看人前风光,其实有很多不足为外人道的辛酸。小时候非常非常穷,完全是对贫穷的恐惧之心驱动他挣钱,挣越来越多的钱;小时候吃了午饭不知道晚饭在哪里,他特别怕失控,所以完全是一种对不确定性的恐惧感,促使他控制着企业的每一个细节;小时候被冷落,特别缺爱,也许整个青春期都没有异性对他微笑过一次,所以喜欢身边围着一圈小鸟依人式的人物;小时候被人瞧不起,黑五类、地富反坏右的子女,很多企业家都是这种出身,所以做企业的时候,特别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会长、主席、委员之类,各种名头弄一大堆。没有上市的,天天想着什么时候上市;上了市,又怕估值上不去,对不起投资人,对不起好朋友,所以天天又想着购并,手忙脚乱,弄得一大堆呆账、坏账。这背后都是恐惧感在支配,什么时候脱离了这种恐惧感,才能实现内心真正的自由。我的这本书的核心思想是,只有对事业的热爱,才是解决这些千奇百怪的问题的钥匙。


领导力、团队与绩效


白花花的银子,背后是钢铁般的团队。钢铁般的团队背后是老大金子般的领导力。领导力提升1%,团队能提升10%,绩效能提升100%。白花花的银子,大家都看得见,钢铁般的团队就没有几个人看得见了,更不要说金子般的领导力了。金子般的领导力是什么东西呢?很简单,就八个字,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就这八个字。但是这八个字要真正弄懂,是非常难的事情。


知己知彼,扬长避短。你要想发挥别人的长处,去弥补自己的短处,首先喜悦地接纳,这个不是我的长处;你要想喜悦地接纳自己,前提是认识到这个是我的长处。企业从三五千万开始,到三五个亿,再到三五十亿,实话说,到了一定的程度,不管你多能干,你不可能什么都懂。IT不就是买几台电脑吗?人力资源,不就是招几个人,发发工资吗!销售,哪里有我拿不下来的客户!产品,我搞这东西三十年,有谁比我更懂?事实上,有很多东西,到一定程度,你就是不懂。以人力资源为例,企业到了两千人左右的时候,你没有两百万的年薪,根本找不到有人力资源方面操盘能力的人。两千人的公司,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多维度、多时点、多层次,每一件事情,都是潜在的无数件事情的原因;反过来说,每一件事情,也是潜在的无数件事情的结果。你没有一定的阅历,没有一二十年工作经历,真的门都进不了。你每解决一个问题,同时生出十个新的问题来。所以,这种专业的工作,你懂?那就按照你的方式做吧。真懂的人,绝对不会来;来了,也绝对留不下。


因此,企业到了一定的程度,管理者就要有开放的心态:必须承认我们不懂,我们要交给专业的人,让他们做IT,让他们做HR, 让他们做销售,让他们做产品。这个是一个极艰难的决定,很多老板内心是很要强的,你要他直接承认,他不懂,你不如一刀子捅了他。所以,一切就是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的前提之下,才谈得上自我掌控,才谈得上钢铁般的团队,才谈得上白花花的银子。


正念、良知与天命


正念、良知、天命,我这几年费了很大功夫去琢磨的最核心的东西。怎么让老板认清自己,后来我寻找到三个词,一个是正念,一个是良知,一个是天命,分别来自于国学、儒学和神学。一个理念不够,两个,两个不够,三个,看看这三个加起来,能不能解决这个自我认知的问题。



正念是什么意思呢?正念是出口转内销的一个国学的概念,有意识的觉察,关注当下,不做评判。正念是情商,是组织智商,是组织竞争力最核心的一个基础。有这种自我觉察的能力,老板进入那种迷狂状态,不管因为自恋狂还是控制狂,他会慢慢有自我意识,这样做是不是有点过了?我最怕碰到自恋狂老板,他们进入那种自我宣传、自我营销的状态,能滔滔不绝讲半个小时,自己没有意识。所以,也许正念这个工具,能够帮到他。


正念的学术研究,《以热爱战胜恐惧》书里头有非常详细的介绍,这里不展开了。总的来讲,它强大到你难以想象的地步,从医学到心理学到组织学,都在研究正念,各个领域都发现了它神奇的效果,医学领域甚至发现它能够抗癌,能够治疗艾滋病,奇怪吧?这是正念神奇的作用。组织里的正念我这里列了一个表,它在身体方面、心理方面、关系方面,怎么能帮助企业去做这方面的提升。当然我最关注的是领导力。当企业家进入了那种完全没有一点自我觉察的状态的时候,也许正念这个概念,能够从旁边提醒他一下。


组织里的正念


第二个概念是良知。良知这个概念应该来讲是新儒学最核心的一个出发点,它出自儒学第二期。在宋朝的时候,良知这个概念慢慢就形成了。我这里提炼出一句话,“万物一体之仁”,注意这句话其实不是王阳明提的,是二程之一的程颢提的。不要小瞧“万物一体之仁”这个逻辑,它解决了中国人,应该来讲,一千多年小两千年的出世和入世的关系的问题。大多数中国人出世和入世的关系,是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最简单的就是看朋友圈,经常有那种人,昨天还在发柳传志44岁摆地摊、宗庆后45岁骑大板车送货,今天他又发一个新的段子,千秋功业三杯酒,万丈红尘一壶茶。他昨天入世,今天又出世,我说人生如此残忍,哪个人愿意陪你这种打转转的人玩呢?所以注定你一事无成,如果你还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打转转的话。


万物一体之仁是第一次帮助中国人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解决得还相当不错。当然总的来讲,最后体系化地和实践真正联系起来,是王阳明这个良知的概念。良知这个概念非常容易走偏。因为王阳明毕竟是一个偏诗性的哲学家,他也是一个诗人。他留下的东西很容易有左中右三个方向的解读,这个就很麻烦了。阳明左派、右派和中道派对阳明学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样的。


我用最简单的例子来比喻。比如说“知行合一”。如果说这个话筒是“知”,这个翻页器是“行”。阳明左派走偏了,怎么走偏呢?他不是努力实践,通过在“行”上下工夫,努力去靠近“知”。他是反过来,用“知”去靠近“行”。什么意思呢?他做着很普通的事情,甚至有些龌龊的事情,却单方面通过自我崇高化、自我圣化去把这件事情包装得很伟大。这个是很荒唐的事情。所以朋友圈经常有这种,明明是肉吃得太多,想到乡下吃几天蔬菜,吃几天野菜,他就把自己包装成陶渊明;明明是到沙漠上high几天,走了几步沙漠上的路,就说自己“重走玄奘路”。这种自我崇高化、自我圣化,其实是阳明左派留下来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应该来讲,阳明左派的做法,在中国产生了很多负面结果,甚至中国建国以来一系列的政治灾难,跟阳明左派都有关系。阳明中道派不一样,阳明中道派强调的是一定要体究践履,实地用功,重视慎独、自律、务实、实践。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方法。日本人就声称,阳明学已全亡于清国,他们认为自己才是阳明学的正派,这背后的逻辑让人辛酸。


第三个词是天命。中国文化也讲天命,但是讲得不如西方神学那么深。大多数中国人其实是对神学一窍不通的,完全入不了门。因为我们从小就受到正统教育认为那一些东西都是迷信,这个表格上面那七八类都是迷信。



其实不是迷信,你仔细看世界历史,最伟大的科学家、最伟大的艺术家、最伟大的政治家,基本上都是有神论者难道他们就比你傻。难道他们就是很愚昧地相信天上有个白胡子老头,缓缓从云端降落?不是的。大多数中国人不懂,不知道万物有神论到自然神论背后深刻的逻辑。我在书里有详细的解释,这里不多讲了,总的来讲,我们一定不要以自己是无神论者为荣就好。因为说自己是无神论者,有神论者会认为你很可怕,认为你没有底线,无所畏惧。


从宿命之天到使命之天


总的来讲,有天命的人跟没有天命的人是不一样的人。他相信的天是使命之天,不是宿命之天。他是自己主宰的,他有巨大的动力。所以典型的相信天命的人,最经典的是西方的加尔文教派的教徒,他内心的源源不断、连绵不绝、无穷无尽的动力,任何的其他文化都要为之感到震骇。我们各行各业面临的对手,都是这样的人。


我是管理学者,我们在世界最好的杂志上发表一篇论文,就相当于十万美金的年金,就是每年有人给你发十万年金的钱,承认你这个工作的价值。反正你只要在这个体系内,就能拿到这个钱。一般人写三篇五篇就够了。但是美国那种一线学校的一线学者,你看他们的简历,每一页A4纸上大概是十篇左右的论文,你用打印机打他们简历,哗哗哗,哗哗哗,一页一页又一页,你上完厕所它还在打。一百多篇论文,很正常。德鲁克只用两个手指头打字,一直打到九十多岁,一生他能打出三十多本书来。因为德鲁克是有天命感的人,他坚信他是把老欧洲的学术传统要带到新大陆、带到管理界的那个人。


丘吉尔


再举个例子,大家前一段时间看《至暗时刻》,再去看丘吉尔的传记。丘吉尔上小学的时候就坚信,他将是拯救英格兰的那个人。所以有些人就是有天命感、有使命感的人。这种使命感从心理学的角度,其实是个自我实现的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你坚信自己是有天命,结果就是有天命的,做出与你天命相当的功业来。


我讲的这些东西,有偏中国文化传统的,有偏西方文化传统的;有偏古代的,有偏现代的。总的来讲,要从各美其美,走向美人之美,最后是美美与共。我们作为中国人,2018年的中国人,一定要有博大的胸怀,想办法用最大的拿来主义,把人家的好东西拿过来,不能敝帚自珍,妄自尊大。


提出这三个词之后,保守主义者认为我好像是挂羊头卖狗肉,把西方的东西包装成中国的东西,引进来;另外一方面,那一些全盘西化主义者,认为肖知兴太保守,你怎么跟中国文化走那么近呢?为什么用这么多中国文化的词呢?从实践的角度,我们必须考虑到要给中国人的身份(identity)留下一个空间,另外一方面,我们要以一种最大程度的拿来主义,学习人家的好东西。我在艰难的走这个平衡。真的要是做学问的人,真的要做实践的人,应该会理解我的苦心。


我用下面三个比喻来形容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这道菜叫腌笃鲜。



正念就是原材料要好,山上刚刚采下来的笋。良知是锅气,菜还保持着锅里的温度,这个很重要。天命是什么呢?材料好,锅气好,还要爱你的人为你准备。所以你想想,无论你去过世界上多少好餐厅吃过饭,多少米其林大师为你做过饭,最后你最怀念的往往是爱你的人为你做的菜,这个人或者是你姥姥,或者是你妈妈,或者是你爱人。爱你的人为你准备的菜,赋予了这个菜感情,赋予了这个菜特殊的价值。为什么吃家人的菜身体健康?因为你知道他是爱你的。外面的菜再好吃,在这点上,也比不上家人给你准备的菜。


第二个比喻是汽车。



正念相当于底盘,底盘要好才叫好汽车。良知呢是方向盘,不能开到沟里去。剩下一个好车还要什么?好的发动机,好的发动机相当于天命,给你源源不断、绵绵不绝的内心动力。


第三个例子跟领教工坊的LOGO相关,是射箭的例子。正念相当于箭,良知是靶,天命是弓,给你提供动力的。



这是三个比喻。更多的内容,大家夜深人静的时候,看看书里面怎么讲的。其实这一本书有点像我之前写的《中国人为什么组织不起来》,三明治战略,头两章比较容易读。比较难的,干货在中间两章,未必有多少人能读进去。最后有几章,又相对简单些。我看到网上很多人点评这个书,看起来他们都是吃了旁边的两块面包片,还没有吃到肉。那个肉一般人不太容易有胃口去吃,太学术化了。



最后给大家分享的是这个小王子作者这句话,“如果你想建造一艘船,先不要把人们召集起来采集木材,发号施令,要引导他们向往浩瀚无边的大海”就是引导他们热爱这个事业,对事业的热爱,是解决企业管理,解决内部那些无穷无尽、千奇百怪、捉襟见肘的问题的唯一钥匙。


所以大家如果有时间,还是可以多花一点在阅读上,尽量把中间那块肉也啃下来。它们能帮助你看清楚自己,帮助你建立钢铁般的团队。因为本质上正念、良知、天命这三样东西,是让你抽离出来,让你从一个更高、更大、更远的地方看自己,看得更清楚,看得更透彻,看得更淡泊。你不会那么情绪化,不会那么防卫心态,不会跟人家争论。这个是背后深层次的逻辑。我大概分享的东西就是这些,谢谢大家。我们一会还会有圆桌讨论环节,谢谢!


《以热爱战胜恐惧》2018年6月已上市,到京东、当当、机场、高铁书店等均可购买!


恭喜上周获奖读者:源.善独推动者

作者:肖知兴,著名管理学者,领教工坊联合创始人,先后任教于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乔治·华盛顿大学和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