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承创新 宋锦重放异彩

 吴越尽说 2018-07-06

传承创新  宋锦重放异彩


       口述:吴建华  记录整理:杨传泳

时间:2017221

地点:中国宋锦文化园


吴建华1967年出生于绸都盛泽,祖上从事丝绸生产,1989年毕业于盐城工学院,此后便踏入丝绸行业。2000年,在丝绸行业呈低迷的态势下,逆势而上,创办吴江市鼎盛丝绸有限公司。2009年收购东吴丝织厂,引进该厂的技术团队,聘请宋锦传承人钱小萍为研发顾问,进行宋锦研发生产,通过研发专利,打造“上久楷”、“罗马世家”自主品牌,让中国丝绸再次真正走向国际高端舞台。现任鼎盛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2016年获评“苏州十大创新创业人物”,现为吴江区非遗名录项目丝绸技艺的传承人,其公司为吴江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真丝绸技艺及其织造设备保护基地。“中国宋锦文化园”入选江苏省工业旅游区(点)。

杨:吴董,您好!2013年我随着绸都文学社采风聆听您的创业史,深感鼎盛让宋锦更加精彩。此后四年间,鼎盛又取得令人瞩目的业绩,今年央视主播也穿上宋锦为面料的“新中装”亮相,所以今日对您进行一次访谈,请您讲述如何踏上你的“丝绸之路”的。

吴:我踏上“丝绸之路”是得益于家乡厚重的丝绸文化底蕴。盛泽是与苏州、杭州、湖州比肩的“四大绸都”之一,盛泽人的血液里有着天然的丝绸遗传因子——仁爱、智慧、精致、柔韧的丝绸品质。我的祖父就拥有4台有梭织机从事丝绸生产,我从小看着一根根晶莹透亮的蚕丝神奇地织成美丽的丝绸,于是心中播下了丝绸的种子。1986年借助改革开放的东风,盛泽建起了中国东方丝绸市场,促进了丝绸纺织业的发展。我是从2000年开始从事丝绸生产的。那时,在3个鱼塘里填起的地上,建起厂房,购买了新联丝织厂淘汰的64台织机,办起丝绸厂。宋锦的研发生产是从2009年开始的。

杨:那时候,正处于丝绸行业渐渐被“淡忘”,厂家纷纷转入化纺生产时,你为何逆势而行?

吴:蚕桑丝织是我国的伟大发明,它包括生产技艺、民俗以及织锦等丝绸产品。丝绸具有柔软、轻盈、爽滑、舒适的特点,古罗马用“天下第一织物”称誉丝绸。历史上的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苏州、盛泽历来是蚕桑丝织的主要产区,我想要传承这一“国宝”,深信前景不是暗淡,而是光明的。

杨:您刚才说到宋锦这一古老的丝织品,天安门广场的《锦绣中华》宣传片播放鼎盛的宋锦,令业内人士刮目相看,请您简单介绍一下宋锦的传统工艺。

吴:宋锦是彩绘显色的丝织品,宋代开始盛行,主要产在苏州。由于其花纹图案主要继承唐与唐以前的传统纹样,故又称“仿古宋锦”,它与南京云锦、四川蜀锦齐名中国三大名锦;因织工精细,称为“中国锦绣之冠”。

宋锦图案精美,色彩典雅,平整挺括,古色古香,质地厚重精致。2006年进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作为“中国桑蚕丝织造技艺”又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与其他一般的丝绸工艺品相比,宋锦不仅可以用作鉴赏收藏,而且实用性非常强。以前,仅用作装裱书画,服装制作较少;现在,发展到家纺、箱包、服饰和工艺品。你看这个箱包,是意大利设计的,面料为赭色,花纹优美,或菱形,或龙凤团花,或彩蝶展翅,或牡丹吐蕊,或敦煌藻井彩饰,有8个系列60多个品种。

杨:这么多精品佳作,淋漓尽致地显示了宋锦古朴典雅的艺术风格,肯定是离不开精湛的工艺。吴董,能不能介绍一下宋锦的制作技艺。

吴:还是到车间现场参观,再讲才听得明白。

杨:这2台木质织机,干啥用的?

吴:它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织机的构造很简单,需要两个人一上一下配合织机操作来提花,效率很低。这一工艺千百年来一直不变,正因为传统工艺设备落后,运用的是手工木织机和K41丝织机来织造,工艺复杂,从缫丝染色到织成产品,前后要经过20多道工序,导致新世纪以来面临失传的困境。

杨:那么你凭什么让宋锦走出困境,让它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的呢?

吴:我认为,像宋锦这一世界级非遗项目,我们有责任传承下去,能否传下去关键在于需要“活态保护”,这就是运用科学方法和现代思维去演绎宋锦,更多地把宋锦产品应用到与生活紧密相关的领域,才能更好地传承这一苏州乃至中国丝绸文化的代表作。

杨:传承是坚守,创新是梦想。你的“活态保护”的想法就体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观点。据了解您还作出了传统丝绸和现代丝绸、科研化和市场化、文化产业和制造产业相结合的决策,至今已采取了哪些举措?

吴:这“三个结合”是根据丝绸产业的现状及前景作出的。先谈传统丝绸和现代丝绸相结合。2009年收购百年老厂东吴丝织厂,引进他们的技术团队,与宋锦的保护传统单位苏州丝绸博物馆进行合作,特别是聘请国家级宋锦传承人钱小萍老师作为宋锦研究的顾问,她在理论上对宋锦作了论述和工艺技术的记载,成功地复制20多件东周、北宋等珍贵丝绸文物,为企业研发宋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2011年引进全新的大提花剑杆织机,对机器进行改造,扩大生产。20123月,团队攻坚克难,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能够按照传统工艺生产传统宋锦的大提花剑杆织机,成功地在现代先进织机上复制苏州宋锦,并掌握与之相应的领先技术。你刚才在车间里看到的那台织机,门幅达2.8,织机一侧安装彩色纬线向织机传输,与彩色经线交织,其花纹由电脑操作。此类织机效率高,产品精密。每厘米可达90梭以上,最多可达到400梭,手感厚实牢度强,富有立体感。

杨:这样实现了宋锦织机从手工操作到数控电子提花的一大飞跃,堪称古代工艺与现代科技结合的成功之举啊,可谓久久为功。你们的产品享誉中外,其中有何诀窍?

吴:这就是要实现科研化和市场化的结合。老古董不能束之高阁,要使消费者在使用中获得其附着的文化价值,唤醒历史的记忆,像苏绣那样走出博物馆,走向高端消费市场。

杨:吴董,您是怎么想到这个结合的呢?

吴:是两件事启发了我。有一次,我看到孕妇穿着厚重的防辐射服,我就想生产一款面料轻薄、穿着舒适,又不失功能性的防辐射衬衣,用桑蚕丝结合特重纳米纤维作为面料,列入国家纺织科技项目。研发真丝羊绒衫,被评为中国年度最佳女装面料,并获得金奖,为此,我们每年投入销售额的5%用于新产品开发,近年来,有30多款面料入围“中国流行面料”评比。我们的技术力量薄弱,就采取“借船出海、借鸡生蛋”的办法,引技术,摸市场,壮大企业实力。

杨:请您介绍一些做法,供其他丝绸企业借鉴,好吗?

吴:前阶段,乘着东吴之船,打着“上久楷”,驶向广阔的商海。我们不但要做优秀的面料商,更要打造优质的民族品牌。我参加过欧洲文化之旅,参与巴黎国际面料展,出席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开拓了眼界。我想,为什么LV包能卖出如此高的价格,是源于人们把身上穿的、手中拎的作为身份的象征,所以奢侈品消费在中国有着可观的市场和前景,宋锦打造时尚品牌是潮流化、国际化的必然选择。于是在意大利开设设计工作室,在英法开设海外实验室,聘请国际团队参与产品设计。在设计中,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符合了现代人的需求,以创新宋锦传统。

杨:你以工匠精神打造自主品牌,在“丝绸之路”上领跑,在国内丝绸界异军突起,在国际上也声誉鹊起,请您具体介绍下相关情况?

吴:2013年荣获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颁布的“产品开发贡献奖”,全国仅2家企业。以“上久楷”宋锦为面料的服装常在重要场合出现,从体育赛事的礼仪小姐到央视主播。还推出宋锦箱包等成为外交部的国礼、民航国家专机指定礼品、英国皇室首选丝绸品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式的福袋也是由宋锦制成的。20114月,英国威廉王子举行婚礼,“上久楷”为王妃量身定制了高端婚纱面料。2016年举行G20杭州峰会,我们也提供了箱包、披肩、围巾等作为领导人礼品。在2014APEC领导人穿的“新中装”,其核心面料也是宋锦。

杨:请问为什么APEC领导人“全家福”合影时,“新中装”选定的核心面料是宋锦呢?

吴:因为宋锦具有哑光的特点,色泽艳丽,图案精致,华而不奢,贵而不显,并且低调内敛,与筹备组的要求吻合。经北京服装学院楚艳老师设计的“新中装”,用上宋锦作面料,古朴风韵又不失现代服装洒脱,华美优雅,堪称用经典诠释时尚。

杨:请您将公司作出的“文化产业与制造产业相结合”决策,作一展开。

吴:宋锦产业要发展,“魂”在丝绸文化,所以我们努力把传统生产型的工业改造成观光型工业。投资2000万,于201412月建成中国宋锦文化园。该园占地约为3600㎡,设立宋锦文化展示区、宋锦生活艺术馆等五个区域,已吸引不少中外游客和消费者前来参观游览,传播了宋锦的前世今生、工艺特点和产品特色,可以当场让消费者选择面料、颜色、款式,量体裁衣,现场定制,让宋锦飞入寻常百姓家,再续辉煌。现为苏州科普教育基地,还入选2015年江苏省工业旅游示范区(点)。

杨:您为了宋锦的复兴与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不凡的业绩,勇当丝绸行业的弄潮人。记得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赞扬你们:“敢为人先,把继承传统与创新创造紧密结合,希望鼎盛丝绸再接再厉,把宋锦这项国家非遗发扬光大。”请谈谈您有什么新的想法和打算?

吴:我觉得肩上的担子很重。2012年,鼎盛丝绸公司被命名为区非遗传统真丝绸织造技艺及其织造设备的保护基地,2014年,我被命名为吴江区蚕桑丝织技艺(宋锦制作技艺)传承人。现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的丝绸之路倡议,其内涵广泛,然而离开丝绸,就是失去它的神秘而曼妙的色彩,所以我们自信丝绸有重新焕发异彩的前景。我总想为丝绸行业做点事情,通过打造“上久楷”、“罗马世家”两个自主品牌,示范引领整个行业,共同挖掘苏州市历史上传统的优秀东西,并重新加以开发应用,从而带动苏州丝绸的复兴。

采访小结:

吴建华,28年的“丝绸之路”演绎了令人赞叹的“丝绸绝唱”,在研发生产世界非遗项目宋锦上十分专注,发挥了工匠精神,在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洪流中,引领中国丝绸走向国际,再现辉煌,体现了一个民营企业家的睿智和博爱。前几年,《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的记者来到盛泽进行丝绸业的调查发表文章,指出丝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代表,若没有了丝绸产业,此种丝绸文化就没有生存发展的土壤,建议坚持走国际品牌之路,通过纳入文化产业项目,鼓励企业开发具有中国特色的系列产品,开拓国际市场销售渠道。这一真知灼见,同鼎盛丝绸的“三个结合”(传统丝绸和现代丝绸、科研化和市场化、文化产业与制造产业相结合)的决策,可谓不谋而合,也许是记者从鼎盛公司的探索经验中作出的判断。最近,国家颁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我们应该从政府、企业、社会各个层面上树立文化自信,共同发力,再创我国丝绸的辉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