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儒家的中道:处世的大智慧

 大西瓜nj5u4j9h 2018-07-06

《中庸》认为:内心平正,不偏不倚称为“中”;喜怒哀乐已发,但合乎法度为“和”。中是天下的根本状态,和是天下的最终归宿。达到中和,是一切运动变化的根本目的,天地各得其所,万物顺利成长。从某种程度上说,中与和是一回事,因此可以用中的标准去把握和,也可以用和的精神去理解中。

儒家的中道:处世的大智慧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曾经说:把执政原则可以转化为道德原则乃至日常的思维法则。其实这就是中庸精神的一个体现,因为有人才有家,有家才有国,道理都是一样的。而孔子说,最高的处世之道,大概就是中庸了;中庸之道是离人不远的,如果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远离了人群,那中庸就不能称为道了。

正确的理性原则必须适用于实际,接受实际利益冲突的考验,也就是说中道之所以能称为道,是因为它在社会实践中绝对是起到重要作用的。其实,中庸之道实质上就是预防冲突之道、化解矛盾之道,维持凝聚之道、实现平衡之道。在现实利益的考验面前,中庸之道会表现出强大的实用价值。

一个人遵从中庸之道,在现实中的很多考验面前,就能做到头脑清醒,保持自我,不被环境改变。把中庸这种执中、防偏、追求公正的人文思想扩展到自然领域,使人与自然能够真正地和谐相处,这便有了中和之道。

中和,也是恰到好处的意思,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社会的关系是和谐的。但在和谐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清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是有原则的,应以礼为标准,用礼来节制自己的行为,把自己的一切言行纳入礼的规范之中,说话做事都完全与自己所处的位置相符,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做到和谐共处。

礼之用,和为贵,这样社会才能和谐、稳定、发展。然而,对于那些为了和谐而和谐,却不用礼来把握和谐的行为,这样就叫跑偏了。和谐就变成了和气、和顺、做老好人的作风了,这也是不行的,这只是在打着和谐的旗号,但具体实施起来却处处不和谐了。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意思是说,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先贤给了我们一个具体而伟大的道路,但是,为人既坚持原则而又团结和谐,想达到这样的修养境界,不是那么容易吧!

庆幸的是,先哲们给我们确立了标准的同时,也告给了我们实现它的方法。我们不用着急,中庸已经为这条路树立了路标,告诉了我们该怎样做,就能既坚持原则又能团结和谐。这个路标是唯一的,它的名字叫“诚”。《中庸》上说:成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意思是说:有诚心的人,必须要自己实在地去做,不能敷衍;学天道,没有必要他人来领导我们,别人诱导也没用,只有自己把握自己,才能真正地发现大道。“至诚无息,博厚悠远”就是说:真正的真诚长久地保持,终究会被人发现,长久真诚而使人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使人高大光明。

可见,儒家把中庸作为做人的最高哲学,它要求每个人必须要真诚待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可坚持原则,又能团结和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