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赏析毛泽东《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王玉良 文/
鹤舞滦河书法 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 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
暮色苍茫看劲松, 诗人以生花之笔,引导读者登上凌空欲飞于庐山锦绣谷 “蟾蜍石” 之上。一棵傲岸虬曲的“劲松”,在苍茫的暮色中挺立于石旁,这就是人们喜欢摄影留念的“石松”。诗人开篇点出照片扑捉物象——松树幷指出拍照的时间“暮色”。“暮色苍茫”是“劲松”的背景。“苍茫”为“无边无际、模糊不清”之意。深沉的笔调透射严峻内涵。不是么,六十年代我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国内外形势,错综复杂的内外矛盾交迫,使国内局势出现恶化,国家困难重重,这是考验国人的关键时期。一个“劲”字,如鹤冲天,似金石掷地,有力地表达松树,傲然挺拔、大无畏的豪迈气魄。一个“看”字,不仅突出松树的形象,而且表达诗人的赞赏和自豪之情。诗人从视觉的角度,将似拥抱形态的凌空“石松”展现在读者眼前。这不仅展示了庐山松树特有的坚强不屈的性格;而且象征中华儿女坚强不屈、不怕压迫、敢于反抗、敢于斗争的民族精神。 乱云飞渡仍从容。 在“蟾蜍石”上,读者会发现与刻有“纵览云飞”几个大字,与“乱云飞渡”有异曲同工之妙。如若登石极目:江河蜿蜒,丘壑万态,雾岚翻滚,云飞脚下,必会感慨良多。乱云纷纷扑来,大有“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然而“岁寒知松柏”,“从容”是“劲松”在险恶环境中内在精神的外在体现。“劲松”从容镇定,不屈不挠,显示战斗的英姿。这不正是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人大无畏精神的写照吗?“乱云飞渡”与“暮色苍茫”遥相呼应。诗人以虚实手法,既展现题照“飞云”物象;又象征中国共产党人所处的艰难国内外政治环境。一个“乱”字准确鲜明的形容当前局势。在国际环境中,美国第七舰队不断在台湾海峡游弋,核潜艇经常出没于日本冲绳海域,严重威胁着我国安全,而苏联方面又因意识形态领域的分歧而背信弃义地扩大对我的经济制裁,使得我国的发展难上加难,雪上加霜。但诗人以无产阶级革命家宏伟气魄,像“劲松”那样“仍从容”。从“仍”字仿佛看到诗人“敌人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不怕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泰然处之,悠闲自得的领袖风度。 读者如果细心的品味诗人勾画景物,不难看出:前句是静态,后句是动态。静写“劲松”的原则,动显“劲松”的精神,从而在展现“劲松”崇高品格中,突显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人战天斗地、无畏强敌、顽强抗争英雄气概。 天生一个仙人洞, “仙人洞” 是一个由砂崖构成的岩石洞。由于大自然的不断风化和山水长期冲刷,慢慢形成天然洞窟。位于庐山西谷南端,由花径公园循公路西南行,不远便可看到刻有“仙人洞”三字的圆门。跨进石门,顺右侧石级小路探首而下,走百余步,即见形如覆手平伸的“佛手岩”。岩下有一自然风化而成的石岩洞,洞高达7米,深逾14米。据神话传说,“八仙过海”的吕洞宾,就在这个天生石洞里修道成仙的,故人们称之为“仙人洞”。 仙人洞是承接前两句“劲松”及“乱云”景物形象的继续,哲理议论的开始。诗人亦实亦虚,虚实结合,从写意中取寓。不言而谕,仙人洞是“天生”的。它不仅显示大自然鬼斧神工,诗人由衷的赞叹;而且表达了永恒的规律,社会发展的必然。其内涵之深邃,令人品味无穷。 无限风光在险峰。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北濒长江,东接鄱阳湖。全山共90多座山峰,最高峰为大汉阳峰,海拔1474米。群峰间散布有许多壑谷、岩洞、瀑布、溪涧……。庐山风景优美、奇峻,如入仙境,引人入胜,流连忘返。诗人以革命家睿智目光,富有人生哲理的指出:“无限风光在险峰”。是的,只有无畏艰险,勇于攀登的人们领略、享受“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之美。正如马克思所说:“在科学上面是没有平坦的大路可走的,只有在那崎岖小路的攀登上不畏劳苦的人,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要实现壮丽的人生,要完成伟大的事业,需要拿出战天斗地的勇气和力量。 “无限风光在险峰”这蕴含丰富人生哲理名言,是诗人以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无畏强敌,无畏艰险,扫除前进道路荆棘,豪情满怀而奋勇前进。 这首七绝,是传统题画诗的开拓和发展,是诗歌艺术与摄影艺术的结晶。诗人以象征手法,虚实结合,描写与议论结合,表达高远的意境,深邃的哲理,鼓舞人们斗志。“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给予人们无限艺术美的享受。 这首七绝,是革命真理的颂歌,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儿女在严峻的政局风云中顽强斗争的写照,是革命斗争史光辉的一页。不论在政治上,还是艺术上,永远放射灿烂的光辉。
燕赵书痴王玉良书于墨香斋
|
|
来自: 燕赵书痴939 > 《我的毛泽东诗词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