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应辰与端明书院

 zqbxi 2018-07-06

    书院之名,最早出现于唐代,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形式,介于官学与私学之间,既能弥补官学的不足,又能起到培养人才、收藏书籍、发扬学术与传承文化的作用。

     一说到端明书院是不是脑海中就蹦出了汪应辰,没错,端明书院就是汪应辰所创办。

    汪应辰(1118—1176年),初名洋,字圣锡,上饶市玉山县汪坞人,世称“玉山先生”。汪应辰年幼时因家庭贫苦买不起灯油,晚上用松枝点燃照明,苦读圣贤书,五岁知书、十岁能诗被誉为“神童”。十八岁参加殿试擢为第一,成为中国科举史上最年轻的状元之一。宗高宗赐其名为“应辰”,而他的状元卷被后人誉为“吏治宝典”。

    淳熙三年(1176年),汪应辰病逝于家中,享年58岁,谥“文定”。孝宗还为汪应辰画像亲笔题词:“尔貌而丰,尔德而隆。奉亲克孝,事君克忠。才兼文武,学究鸿蒙。生今之世,得古之风。”

汪应辰雕像

    汪应辰政绩显赫,官至端明殿翰林学士,封玉山开国男,晋上饶侯。他晚年还乡讲学,建端明书院。

位于玉山县沿河路的“钦点状元汪应辰”铜像

    汪应辰一生勤学、勤思、勤政,严于律己,清廉公正,吏治有方。在任内,他整肃军纪,力主抗金;鼓励发展手工业,惩治贪官污吏,免除百姓劳役,购粮赈灾。他“肃吏道,革时弊”,是一位有成就、有业绩、有历史影响的封疆大吏。

      汪应辰著有《唐书列传辩证》《玉山翰林词草》《玉山表奏》《文定集》等四部著作,《文定集》被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

     端明书院位于玉山县城冰溪南岸、武安山东麓,系宋端明大学士汪应辰讲学之地。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端明书院移建在冰溪之南,武安山东麓古岁寒庵(普宁寺左)废址上。书院左右各3间,前面是讲堂,门对冰溪;门内左边为科举仓,右边是理事所;两庑后面有书舍各5间,西北角有书舍4间。后二度被毁,几经重建,现规模尚存,大部分建筑仍在。

    端明书院据历史记载几易其址,最终为落于武安山脚下,现仅存近代赣东北民居式建筑前厅、西厢房、朱子祠几间,由于书院建筑在建筑格致上没有统一的规定。在现存建筑基础上参考了历史文献进行保护与扩建。恢复了讲堂、科举仓、理事所及书舍等重要用房,整体格局为传统的院落式布局。建筑风格以赣东北民居建筑为基调结合清式的大木作建筑的做法而成。

    清康熙二年(1663)县人在端明书院旧址为署知县黎士宏建生祠,黎谦让,在其门题“怀玉书院”匾额,康熙五十二年(1713)知县沈景韩增建讲堂、书舍,康熙五十七年(1718)江西巡抚白潢改其门额为“寻孔书院”,乾隆二十三年(1758)江西布政使汤聘恢复“端明书院”匾额,乾隆五十七年(1792)知县丁如玉移建于冰溪南普宁寺傍,同治二年(1863)县人梁以拔将位于城南殿口岳峰家塾捐作端明书院。

     民国25年(1936)县人吴道觉在端明书院内创办玉山县私立日醒初级农业职业学校,民国30年(1941)改为玉山县私立日醒初级中学,1965年创办玉山县磷肥厂,该校校舍划给磷肥厂作为职工宿舍,现仍有部分古建筑留存。

    如今,端明书院已在冰溪河边矗立了几个世纪,现在这座庭院仍然贴身文化,还有余热。书院的大门是紧闭着的。门上的铜钉、门环就像一些神秘的字符,只有摩挲它的时间能够诠释,任何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能够听到历史敲扣门环的声音。院内无人,留一个侧门让文化的探访者进入,空气弥漫着文化的静寂,让人感受到历史在变动中不同的力量。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