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寻找潍邑名园“黄菜(叶)楼”

 雲泉 2018-07-06

按:

本文原发表于新浪博客“潍县田宅街田氏正幼的博客”,作者田友恭先生授权“潍县老事儿”推送,插图为事儿君所加。

黄菜(叶)楼,原属潍邑谭氏。明嘉庆元年(1796),六十八岁的韩梦周曾于谭氏黄菜楼授徒,并撰有《黄叶楼记》。清道光间,该楼又归刘鸿翱,其亦有《黄叶楼记》。综合两《记》之说,先因此地“树木丛杂,间以菜畦”,故得名“黄菜楼”。后来,在此处教读的韩梦周先生“感西风之起,落叶满阶,秋声淅沥”,遂又改其名为“黄叶楼”。至于黄菜(叶)楼的具体所在,说法各异。今田友恭先生钩沉史料,并以实地踏查及亲身经历为佐证,就此一邑名园之所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读,可信。

寻找潍邑名园“黄菜(叶)楼”

↑民国《潍县志稿》中关于黄叶(菜)楼的记载颇为详实。

黄菜楼,又名黄叶楼,清代潍县十六处私人园林之一。其最后一位主人是潍县进士、时任福建巡抚的刘鸿翱。

刘鸿翱,字蜚声,号次白,又号黄叶老人,生于乾隆己亥年(1779)二月初九。据王之翰父亲王延年撰写的《诰封资政大夫福建巡抚署理闽浙总督次白刘公墓志铭》记载,其先世乃诸城人也。始祖讳证,明朝官潍北盐场大使,遂家徙潍阳。曾祖刘世禧,太学生,曾祖妣裴氏。祖刘九叙,贡生,祖妣于氏。父刘济川,字说岩,庚申年(1740)举人,官钜野县教谕,后因次白居贵,例赠资政大夫。刘鸿翱兄弟五人次白行三,系张太夫人所生。嘉庆丁卯年(1807)刘鸿翱与伯兄刘汉仪同为举人,己巳年(1809)又同中进士,授内阁中书(从七品)。

道光十九年(1839),刘鸿翱由陕西按察使晋升为云南布政使。因久之积劳成腿疾,虽治愈而艰于官事拜跪,即萌生退意,欲陈情于上。道光二十年(1840),其五弟知晓此情,又念三兄己六十有二,适逢谭氏欲以廉价出卖黄叶楼,其五弟即以数百两银子买下为兄刘鸿翱退休养老之所。但,计划木有变化快,朝廷授刘鸿翱为福建巡抚,次白以国家利益为重,认为海疆多事之秋断非臣子乞假养病之日,毅然力疾一行赶赴福建。呕心沥血,勤政努力,四载海疆相安无事。

后乃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正月以腿疾辞官归里,在黄叶楼以文自娱,颐养闲幽,觅诗敲句。四年后,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一月初十日卒,享年七十有一。刘鸿翱有独子刘曦,字宾谷,工书擅画,丙午(1846)科举人,官至詹事府主簿,先于父亲一个月即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月去世。孙二人:长孙刘钟庆,贡生;次孙刘笃庆,太学生。

据潍上乡贤、同邑志谱牍牒研究学者郭君同先生考证,黄叶楼原主人谭紫封,名谭世纶,字紫封,号樗亭,廪贡生,官宁海州学正。郑板桥至交朋友、潍县郭伦升的七儿郭爔典的六女儿嫁给了谭世纶的长子谭泰贞,郭爔典的大女儿嫁给了刑部主事田烳的三子、时任两浙杭州批验所大使田起磻。潍县谭氏、田氏与郭氏是儿女亲家。1796年,黄叶楼主人是谭世纶,1840年归刘鸿翱。

黄叶楼在清代末年即己荒废为耕地,遗迹全无,难以查找。近年来,见诸潍坊报纸、电视等媒体及网上的文章中,文史专家和刘鸿翱家族后人对于黄叶楼的确切位置说法各异,多有探讨。记得今年春节放假回潍,我亦与郭君同老师闲聊中谈起此事。其实,这并不是一个多么复杂的悬案,因为黄叶楼消逝毕竟不过一百多年的时间,况且刘大中丞嫡系后人仍多健在。只是今人欠缺考证而已。

黄叶楼的确切位置在今奎文区院校街东头,院校派出所办公楼东南角至文化路路中心,北距涨沔河五十米左右,方圆大约七、八市亩的范围内(文化路、院校街丁字路口略北)。

寻找潍邑名园“黄菜(叶)楼”

依据有五:

依据一

黄叶楼的这片耕地属于西上虞村,自民国初年起该村村民一直称其为黄菜楼。解放以后的农业合作化之前,黄菜楼耕地主人是我姥爷。我姥爷姓刘,1910年左右携家人由城里迁至西上虞村居住,耕种黄叶楼这片土地。西上虞村是韩姓独姓村,唯我姥爷一户是外姓。我大舅刘书升(1917年生)、我二舅刘书芝(1936年生)、我姨(1911年生)、我母亲(1925年生)都从小跟随父母在这块土地上耕种劳作。这片耕地养育了姥爷一家及后代。农业合作化以后,私有土地变为集体所有,姥爷姥姥故去,大舅二舅和姨(嫁本村)及全家都成为了西上虞村的村民。

大约在1999年前后,有自称刘鸿翱后代名为刘宝声的人,曾找我大表哥刘守荣(大舅长子,时任濮阳油田基地党委书记)说是要续家谱,当时大表哥工作较忙,没顾上此事。现在,我姥爷的孙辈刘守荣、刘守华、刘守伟、刘守忠都健在,多己退休,有的仍在工作岗位上。

依据二:

黄叶楼西北处几十米外是刘鸿翱的墓田,今己无踪。也不知从多少年前开始,西上虞村民们一直称这一片为风水宝地,如今村中八十五岁以上的老人们谈起来仍津津乐道。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当时虞河以东的东风街、胜利街、文化路都没开通,在抛弃土葬、提倡火葬的移风易俗运动中,村中要建存放先人骨灰的灵堂,多数村民意见选址在刘鸿翱墓以北的涨沔河南岸,距黄叶楼不到百米之遥。如今,这座祠堂仍矗立在涨沔河南岸的青松翠柏之中,掩于绿荫之下。

上世纪八十年代建成的村委办公楼,虽然今天已经出租商用,仍矗立在黄叶楼南40米的文化路、胜利街东北角,当年也是多数村民提议建于黄叶楼附近的。记得1992年夏天,位于文化路路东(黄叶楼东15米)的西上虞化工厂(今胜利东小学幼儿园)盖沿街二层营业房,挖地槽时在地下两米处挖出了元代坟墓一座,在高两米状如蒙古包的砖砌圆形墓室里,出土了瓷碗、灯、罐数件。当时厂长韩效甫85岁的老父亲恰在现场,老人家捋着白胡子乐呵呵地说:刘鸿翱占了老祖宗的光,后人占了刘鸿翱的光,这儿真是块风水宝地啊!

依据三:

1992年10月,当时的潍城公安分局从西上虞游泳池以南地块征得土地1.9市亩,筹建院校派出所办公场所。当时我是基建负责人之一。开工后,施工队在挖地槽时,在楼盘东南角地下一米处挖出长约四米的白沙灰基墙体一段,不知何物。施工队请示怎么办?我开车把老母亲从城里家中接到工地上,老母亲仔细瞅了瞅,又抬头环顾四周端详了一番,说:这是黄菜楼的坚脚茬子”。(坚脚茬子,潍县土话,指建筑墙壁基础的残留)。人工刨了刨,非常结实,打基础时直接将其浇铸在水泥基础之内了。

依据四:

见诸于各种史书中前人吟诵黄叶楼的诗歌文章,懂得古文的人如果仔细读理解透,同时了解熟悉虞河涨沔河一带的村居地形地貌,可以从中揣摸出黄叶楼的大体位置。

如刘鸿翱自著《黄叶楼记》一文中,有这样的句子:“”是楼东南向九灵山,峰不高而秀,岚光近俯檐际;涨沔河绕其左,日夜湱湱,水漱玉于黄叶楼之时⋯⋯”,可以想象,刘鸿翱站立于黄叶楼之上,面向东南,东边是南胡住庄,西边是小潘家庄、中西上虞河村,中间一大片开阔地带,正可远望九龙山,山间雾气在阳光下的折照光彩,如近接黄叶楼的屋檐一样;因涨沔河是东南方流来,向西北方流去,其左手边五十米外就是涨沔河,可以日夜听到水浪波涛的撞击声响,流水击玉漱石犹如在敲击黄叶楼⋯⋯。

刘鸿翱还有诗曰:“沔河径曲石门斜,疑是仙源路不差。”儿子刘的和诗中有这样两句:“九曲水弯三四里,半拳山画浅深秋”。这些诗句都形象地描绘了黄叶楼北的涨沔河,自今新华路至与虞河交汇处这一段多弯水急、风景优美的旧时风貌。

记得文革初期的1967年夏天,无课可上的潍坊一中学生,三五成群地葛合着从烈士陵园前趟水过虞河,又爬上东岸的高土岭子,到涨沔河的石坑去游泳。在今第二人民医院后面的那段河道上,自东而西有四个因水流湍急而形成跌水的大水湾,水很深,俗称石坑。我的同学、潍县民俗爱好者、画家孙德廷的外甥韩嘉彪先生在其个人文集中,对文革前这一段涨沔河的沿岸风光有过多段精彩细微的描写,让人回味无穷。

依据五:

旧时,由于交通工具的不发达,道路对于出行十分重要。如同清代田氏园建在交通便利的通往青州的大路旁(潍县人称能通行马车的道路为大路),郭氏园建在通往京津的官道旁,复园建在通往安邱诸城的大路旁一样,谭世纶建园选址之初就把黄叶楼建在了潍县通往平度的大路旁

翻开乾隆、道光时期的潍县地域图,可以看到,当时潍县城以东虞河上的桥梁只有三座:一是位于东达登、莱官道上的大虞河头桥(今北宫东街虞河桥)。二是位于东通平度大路上的韩家小桥(今虞河院校街桥)。三是位于今民生东街虞河桥处的原马家溜子石桥,往西穿过今人民医院,沿今行政街西行通东关凤凰庄,过桥东去往南流、高密。

寻找潍邑名园“黄菜(叶)楼”

↑民国潍县区域图中标有地名“黄菜楼”

整个清代时期,潍县城东去过虞河仅有这三座桥。刘鸿翱家住城里松园子街西头路北,去黄叶楼,套上马车,大体上这么走:出朝阳门,经东关大街,出猪市口子(三官阁),沿着今院校街往东,过韩家墓田(今坦克八师),下溜子,过虞河韩家小桥,上溜子,途径今市委党校、招生办、第二人民医院,往东不远,大路北旁就是黄叶楼。想当年,刘鸿翱五弟考虑十分周到,黄叶楼不仅区位好,风景美,且价廉,这交通便利,也是其为兄长选购养老之所的选项呢!

非经允许,其他公众号谢绝转抄。

铁粉儿可加小秘微信wf54060046,敲门入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