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苍茫龘地 2018-07-06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膜的定义

膜是分离两相和选择性传递物质的屏障。

膜的分类

1.按膜的结构分类

2.按化学组成分类

3.按分离机理分类

4.按几何形状分类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按膜的结构分类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按化学组成分类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按分离机理分类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膜分离的定义和分类

1.反渗透和纳滤

2.超滤和微滤

3.渗析和电渗析

4.载体促进传递

5.渗透汽化

6.膜精馏和膜萃取

7.气体分离

反渗透原理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膜的迁移方程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反渗透膜与纳滤膜及其组件

1.高压反渗透膜

2.低压反渗透膜

3.超低压反渗透膜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反渗透和纳滤应用

反渗透与纳滤工艺流程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反渗透和纳滤应用

反渗透:1.水纯化 2.溶质浓缩

纳滤:溶质浓缩

超滤原理

膜结构:超滤膜多为不对称结构,由一层极薄(通常小于1μm)并具有一定尺寸孔径的表皮层和一层较厚(通常为125μm左右)并具备海绵状或指状结构的多孔层组成。前者起分离作用,后者起支撑作用。

“筛分”理论

膜的截留效果取决于膜的孔径大小。

比较全面的解释

在超滤膜分离过程中,膜的孔径大小和膜表面的化学性质等将分别起着不同的截留作用。

超滤膜

超滤膜的性能指标主要有以下两个:

①渗透通量:纯水渗透速率 (一般在0.1~0.3MPa下测定);

②截留率:截留分子量曲线。

另外,超滤膜的耐压性、耐清洗性、耐温性等性能对于工业应用也是非常重要的。

制备方法

目前商品化的有机材质的超滤膜都是采用相转化法制得的,所采用的材质有磺化聚砜、聚砜、聚偏氟乙烯、纤维素类、聚丙烯腈、磺化聚醚砜、聚醚砜、聚酰胺、聚醚酮。此外还有陶瓷超滤膜,主要是由Al2O3、ZrO2用Sol—Gel法制得。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超滤操作工艺

重过滤操作:用于大分子和小分子的分离。

间歇操作:常用于小规模生产。

连续式操作:常用于大规模生产。连续式操作时组件的配置有单级和多级两类。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超滤应用

超滤在需将尺寸较大的分子或微粒与低分子物质或溶剂分离的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超滤装置可单独运行,也可与其他处理设备结合应用于各种分离过程。

超滤浓缩的优点是无相变、一般不需加热、工序简单、适用pH范围宽和防止失活等,很适于热敏性物质的分离浓缩。

主要应用在以下领域:工业废水处理;城市污水处理;如资源化应用。饮用水的生产;高纯水的制备;生物制剂的提纯;食品工业;医药工业。

微滤原理

微滤又称为精过滤,其基本原理属于筛网状过滤(物理截留)。除此以外,还有膜表面层的吸附截留和架桥截留,以及膜内部的网络中截留,如图7所示。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通过微滤膜的体积通量可由Darcy定律描述:J=AΔp

渗透常数A决定于渗透液粘度和膜的厚度、孔隙率、孔径及其分布等因素。

若膜由直的毛细管构成,根据Hagen—Poiseulle关系式计算: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若膜是球形颗粒的聚集体,根据Kozenry—Carman公式计算: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以上两式中,ε——孔隙率;r——孔半径;

ΔX——膜厚; η——动力学粘度;

τ——弯曲因子;

K——与孔几何形状有关的无因次常数;

S——单位体积中球颗粒的表面积。

因此,为了使微滤膜性能得到优化,应尽可能使膜表面孔隙率高,孔径分布窄。

微滤操作工艺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对于含固量低于0.1%的物料通常采用死端过滤;

在分离含固量在0.1%一0.5%的料液时,通常要对料液进行预处理或在膜面上加玻璃纤维的预过滤装置;

对含固量高于0.5%的料液通常采用错流过滤操作。

微滤应用

工业上,微滤主要用于将大于0.1μm的粒子与溶液分开的场合。

制药行业的除菌过滤;

电子工业用高纯水的制备;

食品工业;

在各种与生物、生理有关的分析中对细胞的捕获、各种颗粒的富集;

饮用水生产和城市污水处理成为微滤过程的两个潜在的大市场;

最新的应用领域是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技术领域。

膜组件

板框式膜组件

板框式膜组件的基本部件是:平板膜、支撑盘、间隔盘。三种部件以图40所示的顺序相互交替、重叠、压紧。

板框式膜组件

突出优点是操作灵活,其主要特点有:

① 可以简单地增加膜的层数实现增大处理量;

② 组装简单、坚固,对压力变动和现场作业的可靠性较大;

③每两片膜之间的渗透物都是被单独地引出来的,可以通过关闭个别膜对来消除操作中的故障,而不必使整个组件停止运行。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板框式膜组件

突出优点是操作灵活,其主要特点有:

① 可以简单地增加膜的层数实现增大处理量;

② 组装简单、坚固,对压力变动和现场作业的可靠性较大;

③每两片膜之间的渗透物都是被单独地引出来的,可以通过关闭个别膜对来消除操作中的故障,而不必使整个组件停止运行。

缺点是:

①板框式膜组件中需要个别密封的数目太多,因此装置越大对各零部件的加工精度要求也就越高,尽管组件结构简单,但成本较高;

②装填密度仅能达到100—400m2/m3。

卷式膜组件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卷式膜组件是由美国GulfGeneral Atomic公司于1964年研制成功的,是目前反渗透、超滤及气体分离过程中最重要的膜组件形式,也有少量用于渗透汽化过程。

由于螺旋卷式膜组件的结构简单、造价低廉、装填密度较高(可达1000m2/m3),同时还具有一定的抗污染性,所以尽管它也有明显的缺点(如不易清洗),但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目前在反渗透领域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高达75%左右),在超滤与气体分离过程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管式膜组件

管式膜组件是由圆管式的膜及膜的支撑体构成(不包括毛细管式膜和中空纤维膜)。由于膜本身的强度不高,因此在压力下工作时需要具有良好透水性和高强度的材料来支撑。当膜处于支撑管的内壁或外壁时,分别构成了内压管式和外压管式组件。多数场合下分离皮层在膜的内侧,管状膜直径在6—24mm。

陶瓷管式膜多采用一种特殊的蜂窝结构,在这种结构中,陶瓷载体中开有若干个孔,用溶胶—凝胶法在这些管的内表面制备分离皮层,如图45所示为管式膜蜂窝结构截面。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管式膜的流道较大,对料液中杂质含量的要求不高,可用于处理高固含量的料液。膜面的清洗不仅可以用化学方法,而且也可以用海绵球之类的机械清洗方法。为了改进流动状态,还可以安装湍流促进器。管式膜组件的进料体积通量较大,通常需要弯头连接(压力损失较大),装填密度不高(<300m2/m3)。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毛细管膜组件

毛细管膜组件的结构类似于管式膜。由于膜的孔径较小(0.5—6mm),能承受高压,所以不用支撑管。通常将很多的毛细管按图47的方式安装在一个组件中。毛细管膜的自由端一般用环氧树脂、聚氨酯和硅橡胶封装。如图47。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毛细管式膜组件的运行方式有两种:

① 料液流经毛细管管内,在毛细管外侧收集渗透物;

② 原料液从毛细管外侧进入组件,渗透物从毛细管管内流出。

这两种方式的选择取决于具体应用场合。

毛细管式膜组件装填密度较大(600—1200m2/m3),制造费用低,但压缩强度较小,在多数情况下料液的流动为层流。目前用于超滤、渗析、渗透汽化过程以及某些气体渗透过程(通过在渗透侧制造真空,在进料边保持环境压力来实现推动力的工艺情况)。

中空纤维膜组件

中空纤维膜组件与毛细管膜组件的形式相同,差别在于膜的规格不同。通常中空纤维的外径约40-250μm,外径与内径之比为2 ~ 4。

根据下式,膜的耐压强度决定于外径和内径之比,与管壁的绝对厚度无关。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式中,K是材料的抗拉强度;r是管径。中空纤维具有较大的外径内径之比,因而具有较大的耐压性。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组件形式

污染和浓差极化对中空纤维膜分离性能产生很大的影响,通过改变流动方式可以改善膜的污染和浓差极化现象。

对于皮层在外侧的中空纤维,根据料液流动方式可把组件分为三种:

① 轴流式;

② 放射流式;

③ 纤维卷筒式。

后两种组件中料液相对于中空纤维作横向流动,这种流动强化了边界层的传质过程。

特点:

中空纤维最主要的优点是装填密度很高,可达16000—30000m2/m3,对反渗透、气体分离、膜接触器、液膜等单位面积渗透通量很小的过程是非常有利的。但它也有许多缺点:

① 清洗困难,只能采用化学清洗;

② 中空纤维膜一旦损坏无法更换;

③ 液体在管内流动时阻力很大,导致压力损失较大。

适用场合

目前中空纤维膜主要用于反渗透、气体分离、膜接触器、液膜以及超滤和渗析等领域。

膜组件系统设计

基本操作方式

膜分离系统按其基本操作方式可分为两类:

① 单程系统;

② 循环系统。

在单程系统中原料液仅通过单一或多种膜组件一次;而在循环系统中,原料液通过泵加压多次流过每一级。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多级装置的连接

如果单级膜分离装置不能获得合乎要求的产物,截留物或渗透物必须在第二级中进一步处理。这种系统被称为多级装置(膜级联)。

通常膜过程的级联装置分为无回流和有回流两大类,可利用图解和数值计算的方法确定级联式膜装置级数和梯级尺寸。是否采用循环回流取决于各段的截留物与渗出物中组分是否有回收的价值。这是因为不带再循环会造成产物损失,而带有再循环需要较高的投资和操作费用。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膜处理新技术:膜分离过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