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活一口气连载之十六

 鉴益堂 2018-07-06

第七章 认识人活一口气---十年行医感悟

 

人要顺应自然,遵从大自然的规律,去主动地适应自然,

这样人就会健康长寿。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养生逐渐成为了一种时尚。大家都把眼光投向了中医药,那么,中医的养生思想是什么呢?在《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有一段精辟的论说,简明扼要的概括了中医的养生观点:

 

“黄帝问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将人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人要顺应自然,遵从大自然的规律,去主动地适应自然,这样人就会健康长寿。人如何才能顺应自然规律,怎样才能“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我认为中医是通过“人活一口气”的理论来构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明代医家张景岳说:“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而造化万物;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而长寿百骸”。中医正是通过同气相构:即认为人与天地万物同出一源,一切都是出于气的聚散,故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天人之蕴,一气而也”,这也就是天人合一观;同气相求:大自然阴阳之气的变化异常能影响人体内气的平衡失调,产生疾病,人应该采取“虚邪贼风,避之有时”的主动性适应。或采用同气相补[1]的治疗。从而建立了中医以调气为主的治病、养生观。

 

在中医看来,道理就是如此简单,从未得病和长寿的人,并非运气好,只是他们的生活习惯有意无意地与大自然的规律相符合罢了。同样,偶尔生病或总是生病的人,也非运气坏,他们绝不是疾病的牺牲品,他们是错误行为的结果。

 

健康包含了身心灵的和谐,也就是气的调和。

 

世界卫生组织(WHO)为健康下了一个定义:“健康是指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处于完全的安康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2],也就是身、心和社会的和谐安康。对中医来说,健康包含了身心灵的和谐,也就是气的调和。从《内经》可以看出,只要气的和谐平衡,人即得健康。气的和谐不仅仅是人与自然之阴阳二气的和谐,也包括人体内气的和谐。气的和谐用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的一段话解释最为适当:

 

“人类自从成为人类以来,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三个关系:一、人与自然的关系;二、人与人的关系,也就是社会关系;三、个人内心思想,感情的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我们讲和谐,不仅要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还要人内心和谐。鉴于此,我把人文关怀的层次分析成人与自然、人与人、及人自己的思想情感处理等三种关系,如果这三种关系处理得当,人就幸福愉快,否则就痛苦。”1

 

     然而,在近代科学取得辉煌成就的三四百年的历史中,中医理论慢慢失落了,气被淡漠了,取而代之“科学”的西方医学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主宰”。当代科学家一致同意:人的寿命可以达到120岁。然而,尽管医疗费用增长使经济濒于崩溃,但医生仍对许多疾病束手无策,他们也像其他人一样死于这些疾病。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医生并不比病人活得长。最大的悲剧,不是远未活到寿命极限便去世的人数的增多,而如此多的人在遭受如此多的生理和心理痛苦以后,才能离开人世。生活本不该如此不幸。2

 

人与自然的关系…“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民,都是我的同胞;物,包括植物动物都是我的伙伴。这是中国人的思想。

 

不幸会不会永远伴随着人类?让我们先从人与自然的关系说起。人与自然的关系,季羡林先生说:我们中国文化在哲学上表现为“天人合一”,具体讲就是人和大自然不是敌人而是朋友。宋代大哲学家张载的话最能涵盖人与自然的关系:“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民,都是我的同胞;物,包括植物动物都是我的伙伴。这是中国人的思想。你如果把大自然当成敌人,大自然就会惩罚你。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方面,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是迥乎不同的,夸大一点简直可以说是根本对立的。西方的指导思想是征服自然,向大自然穷追猛打,暴烈索取。在一段时间以内,看来似乎是成功的:大自然被迫勉强满足了他们的生活的物质要求,他们的日子越来越红火,他们有点忘乎所以,飘飘然昏昏然自命为“天之骄子”、“地球的主宰”了。不是说西方文明都不好,他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上天入地,腾空泛海,声光电化,无所不及。一直发展到核能开发、宇宙卫星等等,全世界人民无不受益。这一点是无法否认的。这是他们“征服自然”的结果。但是,西方把人和自然对立起来。西方滥用科技产生的弊端已日益显著,比如大气污染、生态平衡破坏、臭氧层破坏、新疾病丛生、自然资源匮乏、西方的酸雨横行、我国毁林造田所产生的后果,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现在全世界的明智之士都已痛感问题之严重。但是却不一定有很多人把这些弊害同西方文化挂上钩。3

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

…人类当前的许多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也是基于此意识而制定的。

 

已故美国海洋生物和大自然作家卡逊(Rachel Carson)[3]是其中一个最早醒觉西方文化弊害的人。1962年,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如春雷般惊醒了沉睡的人们,它揭露了杀虫剂对人类环境的危害,那惊世骇俗的报告,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改变了不少人对大自然的一贯看法。你若有心去翻阅上世纪60年代以前的报纸或书刊,你将会发现几乎找不到“环境保护”这个词。这就是说,环境保护在那时并不是一个存在于社会意识和科学讨论中的概念。确实,回想一下长期流行于全世界的口号——“向大自然宣战”、“征服大自然”,在这儿,大自然仅仅是人们征服与控制的对象,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的对象。这种意识一直到20世纪,没有人怀疑它的正确性,因为人类文明的许多进展是基于此意识而获得的,人类当前的许多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也是基于此意识而制定的。受《寂静的春天》的影响,曾获诺贝尔奖的DDT和其他几种剧毒杀虫剂终于从生产与使用的名单中被彻底清除。《寂静的春天》第一次向世人敲响了生态破坏带来严重后果的警钟,揭开了“生态学时代的序幕” 4。美国环境保护局也在此背景下成立,虽然,现在的环境问题仍然日益严峻,但卡逊的思想已成为了亿万人的共同意识。

 

如今,体外环境保护也成为亿万人的共识,

而中医所提倡的调整体内阴阳平衡的思想(即体内的“环境保护”)

却很少有人问津。

 

上面一大段论述,各位读者也许会觉得与治病养生的主题南辕北辙,其实,保护自然环境和养生是相通的,没有健康的大自然,也没有健康的人类,也就是季羡林说的人与自然和谐。更进一步说,体内的“环境问题”也如上面所说的体外的环境问题一样严峻,如今,体外环境保护也成为亿万人的共识,而中医所提倡的调整体内阴阳平衡的思想(即体内的“环境保护”)却很少有人问津。如果不进行体内的“环境保护”,它也会损害人体的健康,中医养生治病的方法也就是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方法。基于这个前提,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 同气相补:即以药物之气以纠正体内之气的失衡。

[2]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原文是:Health is a state of complet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well-being and not merely the absence of disease or infirmity. 这定义自1948年起没有再修改。这三项标准具体化为:一是没有机体上器质性和功能性异常,二是没有精神和心理的不适,三是没有社会公认的不健康行为。以后又有人从社会适应的角度加上一项道德上的完满,即四个完满。

(资料来源: Preamble to the 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s adopted by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Conference, New York, 19-22 June, 1946; signed on 22 July 1946 by the representatives of 61 States (Official Records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no. 2, p. 100) and entered into force on 7 April 1948. http://www./about/definition/en/print.html)

[3] 从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卡逊(Rachel Carson)对合成杀虫剂的广泛使用感到焦虑,为了引起大众对误用杀虫剂的长远影响的关注,把自己的研究焦点从生态转移到环境问题和保育上,结果于1962年出版了《寂静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不仅引起了广泛醒觉,而且促成了美国对敌敌畏(DDT)和其他杀虫剂的全国禁令和推动了民间环境保护运动。卡逊至今仍是世人所敬仰的环保先锋。在《寂静的春天》一书中,她呼吁人们改变对大自然的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