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毕节八大美景

 fsn9oule12e45h 2018-07-06


W020121107389687580543.jpg     

      毕节有八大美景——毕节八景:东壁朝霞、南山雨霁、翠屏旭日、灵峰仙境、龙潭夜月、响水轰雷、双峰脱颖、丰乐秋成。此“八景”产生的具体年代,毕节志书没有确切的记载。中国“八景”之始,源于宋代。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书画家米芾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给每一幅画题诗写序,称为“潇湘八景图诗”,“八景”之名得到普遍认同而定型为一个地方的八大景观。元《一统志》、明《苑署杂记》均载有“燕京八景”。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后,社会稳定,天下太平,歌咏八景之风遍行全国。
  据此,我们可以推证:毕节八景的产生年代应该在明朝初年,最迟不超过成化年间。

  林晟诗《灵峰》、《龙潭夜月》、《丰乐乡》分别歌咏了“八景”中“灵峰仙境”、“龙潭夜月”和“丰乐秋成”。

  林晟生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字鹤山,自号麦庄道人。正统元年(公元1436年),林晟袭父林寔职任明威将军毕节卫指挥佥事,娴于军律,明于军政,著有《麦庄集》行世,是毕节明初诗人,也是贵州明代早期的著名诗人。《黔诗纪略》载有林晟诗数首,笔者今据此展现其诗笔之下的美丽毕节。

  《灵峰》

  灵峰秀异即蓬莱,苍翠玲珑似剪裁。

  红树白云围药灶,琪花瑶草足丹台。

  采芝人语松边径,骑鹤仙留石上苔。

  际此悠悠忘世虑,决胜刘阮到天台。

  诗人笔下的灵峰“岿然耸秀,拔地参天”,诗人用“红树白云”来衬托灵峰之高旷辽远,用“石上苔”引出骑鹤仙人之浪漫神奇,用“苍翠玲珑”来彰显灵峰是大自然精心剪裁之后馈赠给毕节人的最佳礼品。登临此境,天悠悠,地悠悠,思悠悠,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足使人忘却世虑,“飘飘乎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堪与蓬莱、丹台相媲美,故诗人由衷地发出“决胜刘阮到天台”的感慨,豪迈中蕴含着自信,放达中蕴含着澹泊。

  《龙潭夜月》

  一泓秋月漾清波,五夜寒光向此过。

  老蚌吐胎明海宇,玉蟾分影照山河。

  澄澄藻影涵丹桂,湛湛瑶池洽素娥。

  坐久不知风露冷,晚凉吟处水腥多。

  诗人亲临城东三里之龙潭,夜至五更,秋月朗朗,如老蚌吐胎,似玉蟾分影,使海宇澄明,普照毕节的大好河山。潭中一泓清泉,漾起层层涟漪,水中的藻影跟丹桂倒影相互辉映,如诗如画,空灵澄彻。风露虽冷,诗人久坐不知,忘我忘情,展现出一幅“晚凉天净月华开”的人间美景。

  《丰乐乡》

  野老杖藜山径里,牧童吹笛晚风前。

  要知击壤声中事,社酒新篘乐醉眠。

  丰乐乡又名丰乐原、丰乐堡,在毕节卫西十里,崇山峻岭之间有平原沃野。诗人在磴道迂回的山径上拄杖而行,听到牧童的短笛在晚风中吹响。丰收的景象令诗人思接千载:帝尧之时,“有年五十击壤于路者,观者曰:‘大哉,尧德乎?’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 (见汉王充《论衡·艺增》)击壤者不把丰收的希望寄托在尧帝身上,而是自食其力,顺乎自然,达观自信。“击壤”是帝尧时代的一种投掷游戏,据汉代邯郸淳《艺经》载:“壤,以木为之,前广后锐,长四尺,阔三寸,其形如履。将戏,先置一壤于地,遥于三四十步,以手中壤击之,中者为上。”诗人巧用“击壤而歌”的典故来歌咏明初毕节的政通人和,丰乐乡里,农人喜庆丰收,在击壤声中自娱自乐,诗人展现出明初毕节的农家乐,民风淳朴,妙趣天成。乡人用竹篾制成的酒篘漉酒,诗人与民同乐,酒不醉人人自醉,酣然而眠,情态可掬。明初毕节“秋社”的生活画卷,淳美的民俗民风溢于诗人笔端,其“执政为民”的人生理念亦跃然纸上。

  《秋暮东关晚眺》

  平原极目望长天,宿鸟归鸣枫树前。

  双井曲流禅榻外,两桥横锁卫城边。

  居民南北随行止,爨户畸零几万千。

  草木已今霜降后,一番新景待明年。

  东关位于毕节城东,今有东关坡,东山之麓有惠泉寺。诗人登东关而远眺,平原长天,宿鸟归鸣,双井(一名“福井”)环曲流淌于普惠寺前,太平、东关两桥横锁卫城,居民南来北往,行止自由,彝家屋舍零星,几近万千。秋霜已降,草木看似结束了生命,却蕴含人生哲理,“人生一世,草木一秋”,诗人深知:人生也要经过严霜的考验才能打造出茁新的生命理念,故诗人自信:“一番新景待明年”。

  《落折河》

  回首西南薄雾收,一江寒碧自东流。

  歌翻桃叶扁舟晚,雪点芦花古渡秋。

  两岩暝烟生野草,半轮夕照下林秋。

  济川倘得徒杠手,来往行人遂远游。

  落折河又名落折水,今名落脚河,是原毕节县与大方县之界河,是明代水西的四大渡口(陆广渡、黄沙渡、沙溪渡、落折水渡)之一。诗人由贵阳踏上毕节的归程,沿着落折古道,见悬崖峭壁间寒碧的江水自东而来,诗人浮想联翩,想起了东晋的王献之在南京秦淮河古渡上为迎接爱妾桃叶而作的《桃叶歌》:“桃叶复桃叶,渡江不用楫。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诗人也想起了宋代词人熊子默的《洞仙歌》:“春逢花好,一笑长相见。令似当年徊仙苑。况歌翻桃叶,香绕莱衣,须信道,人与千秋共远。”诗人乘一叶扁舟,见暝烟野草,半轮夕照,层林尽染,芦花如雪,在秋风中摇曳,便情不自禁,引吭而歌,歌声越过山野古渡,回荡在古渡上空,诗人行舟水上,有如徘徊仙苑,堪“与千秋共远”,展现出“落折晚渡”如诗如画、美不胜收的毕节秋色。诗人还设想:要让来往的行人实现“远游”的理想,最好还是要请造桥的人(“徒杠手”)在古渡上架一座桥。这该可以算是林晟为明代毕节做出的长远规划吧?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林晟因恪尽职守、忠诚奋发而崇祀于毕节文庙之忠义孝弟祠。《毕节县志稿·卷之十·秩祀·六》载:“忠义孝弟祠,在文庙名宦祠下,崇祀明毕节卫忠烈指挥唐谏、指挥林晟、忠烈千户樊卫、忠烈百户徐黔英……每岁春(秋)仲月上丁日用羊一豕一致祭,余品如式。祭文:维灵禀赋贞纯,躬行笃实;忠诚奋发,贯金石而不渝;义闻宣昭,表乡闾而共式。祗祀懋彝伦之大:性挚莪蒿,克恭念天显之亲;情殷棣萼,楷模咸推夫懿德。纶恩特阐其幽光,祠宇维隆,岁时祀式,用陈尊簋,来格几筵。”

  “毕节八景”是毕节人民向世界展示美丽毕节的八大名片,它以独特的人文理念激励着一代有一代的毕节人为建设美好家园而不懈奋斗。“忠烈”指挥林晟虽只歌咏了“毕节八景”中的“三景”,其诗笔绘就的“东关晚眺”和“落折晚渡”也是美丽毕节的重要构件。林晟是歌咏美丽毕节的第一位诗人,他在诗坛上取得的成就远远不及他的政绩,毕节人民祀之以“忠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对毕节这片土地的“忠诚”,他用青春、热血、智慧和泪水给毕节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林晟当年设想:落折河上应该修座桥,使“来往行人遂远游”,而今的落脚河大桥已能使毕节人实现“远游”并通江达海。“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前人的愿望已变成美好的现实,毕节试验区正以全新的姿态展现在世界面前。

  抚今追昔,遥想林晟诗笔展现的美丽毕节,是为了坚定我们建设美丽毕节的信念。我们将沿着前人的足迹并从他们身上汲取无穷无尽的精神力量,同心同德,众志成城,努力打造毕节的美好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