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莞花 | 庭院深深深几许

 太阳之子小屋 2018-07-06


 · 

花笺染黛


我心素已闲

清川澹如此

 

清川澹澹,天地静美!语句极简,却透着丝丝禅意。王维这两句诗写得真好,小编我摘了下来,录在手机里。读书累了、喝茶发呆,就看一看它,心里顿时会淡泊下来。为什么?因为此处的闲,是希望获得一种不被人打扰的安宁,是精神渴望的纯净水。



这几日,听朋友频繁提起一部叫《冈仁波齐》的影片。查阅了一下,发现豆瓣上的口碑极高,但在院线排片里却小众。导演用一年多的时间在藏地住家,走2500多公里路去朝圣。在大量留白的镜头里,人们真实而纯粹、简单而自在的起床、劳作、耕田、放牧、吃糌粑、喝酥油,念经文……导演张杨说,“这是生活,不能丢失。”于是,他身体践行的去观察、寻找、记录。然而,对于大多数身在城市汲汲营营的我们,简单生活就如同信仰,早已是一个遥远而模糊的挂在嘴边的名词。人们寻找信仰的路似乎总在远方,就好比有人说,今天要去看,明天就不一定看到了。于是大家赶着去参加一场又一场的仪式,似乎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获得某种慰藉。可是在藏地,人们早已将信仰贯穿成生活。在观众看来,朝圣是一件伟大而艰巨的事,但对于藏人,却是平常如往昔的日子。于是,观看这部电影,小编看到一个真相:信仰,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有关信仰和修行的内在精神需要,终归是属于普通的、私人生活,因此,若能把日常生活过得简单、专注了,本身就是一种修行。



你有多强大,就有多温柔!现世浮躁,在你痛悼失去的一切,向着目标茫茫碌碌的期间,往往因为不知道目标和追求,久之也不再以幸福之名称呼幸福。那时,谁能把低处的小时光过得平阔悠然,能把自己的一颗心过得像溪水一样淡泊,谁的灵魂就安静下来了。想到此,一种夏日里,暑假的情绪便不知觉地渗透出来:惟愿时光温柔以待,何人相对?



今年多雨,如今还没有出梅,天空所以还是湿嗒嗒的不太爽利。在这个潮湿的七月,我早已从单薄的青春里打马而过,穿过紫堇,穿过木棉,穿过时隐时现的悲喜和无常,悠忽就回到以前的日子里。那个时空里,夏日里早用上草席,每天忙碌地擦洗,总会闻到一股萱草的清甜香气。



《诗经》里记载了各种草,古人籍植物来寄托情感,安顿秩序。给植物命名,如荇菜、蒹葭、莔、蒿,信手从虚空中拈一个音节,或许只是因为悦耳好听,那种洋溢着欢喜的天真和好奇的初心,似乎是自然又非常静定的安顿。有人研究这些草木,怡情多于功能。但落实到日常生活中,编织草席的蒲草、萱草都是温柔的纤维。据考证,编织艺术的源头应上溯到“结绳记事”。“绳”与“神”谐音,先民们彼此传递信息、表达思维、帮助记忆,都用绳子打结。这些天然植物编织带给人们有关生活的恩惠。作为传统工艺的一部分,自上古时代,草编的材料便来自乡野,野草、树枝、藤蔓一类。



 



《易经·系辞》记载,旧石器时代人们就以植物韧皮编织成网罟,考古发现也证明人类祖先利用草、藤做绳,以及混合其他材料,如陶制作的编结实物。可见,天然材料的编筑、编结,构成器物。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西安半坡遗址等,在出土的文物中有大量的竹编,如篓、篮、簸箕、谷箩、竹席及农业工具,可见当时的技艺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准。从殷商到青铜时代,草编越来越多介入平常百姓生活,大量的草席、篮、草帽、草鞋、草衣、草篓、草袋、筐等草藤制品成为日用品,也有用作宗教寺庙中的工具和用器,如僧侣信徒打坐的蒲团,以至于商以后发展的麻、桑、丝等纤维植物的编织,也是以草编技术的基础上逐步演变。



 



据《礼记》记载,周代以莞(即蒲草)编织莞席,并有专门的“草工”作萑苇之器;到春秋、战国时期,已有用宣麻和蒲草编制的斗笠;如今在出土的楚墓中,可以发现当时制作的竹席和竹箧,旧书中记载的杯棬等器皿。慢慢随着古人生活的发展,各种材料的工艺制品加入进来,生活用器变得越来越丰富。尤其到了唐代,棉麻广泛种植,织造业兴起后,草编的技艺显然受到影响。江南地区的宁波、鄞县一带,开始采用一种柔软光滑的席草编织睡席,舒适凉爽又吸汗。



 



草席是指用柔韧的草茎编织的席子。顾禄的《桐桥倚棹录》记叙:“蒯席,出虎丘者为佳(见《姑苏志》)。山塘只一二店而已。别有蒲席、篾席两种。昔年环山居民多种蒯草,织席为业,四方称虎须席,极为工致,他处所不及也。今种蒯草织席者,浒关为甚,然虎丘地名尚有号席场弄者。湖南临武龙须草席、渌田草席、祁阳草席和湖北沔阳荐草地席(毯)亦很有名。”


地域不同,原料也不同,长江流域的草编原料多用野生的黄草、苏草、席草(水毛花)、金丝草、蒲草、龙须草、马蔺草、蒯草、荐草、竹壳、箬壳等,也有用人工栽培的农作物稻草为原料的。黄河流域,比如河北、河南、山东的草编,多为麦草,另外还有东莞的黄草,浙江的金丝草,湖南的龙须草等。不论哪种材料,和自然相关的软性纤维成为国人最称手的材料并不断发展成为技艺,乃至商业。



至明清,宫廷工艺和民间工艺出现较为明显的分野。草编技艺大多成为民间的日常。官府士绅举办了各种工艺局、工艺场、传习所、劝工所等,通过师徒制传授各种编织工艺,为商业牟利。史料称光绪十二年,仅江苏武进地区就有8家藤器制作工场,光绪至宣统年间,直隶的草编工场就有6所。各式学徒参与这类工艺制作,促进了民间的流通和发展。但是,受传统农耕文明的影响,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作坊依旧是草编生产最为普遍的形式。男耕女织的传统模式,不仅使生产散布民间,也形成了不同地区的草编特点。



本期主题非遗第二批目录中记载的徐行草编,即产自江南地区的嘉定。徐行有蜿蜒曲折的河道,阡陌小道旁有各种植物,从老人口中的得晓,黄草属单子叶植物纲莎草科,原生于嘉定东澄桥镇一带的滩头河边,而徐行一带所产的黄草光滑、柔软、坚韧,非常适合作为草编的原材料。清同治年间(1861-1879)年,形成了以徐行镇为中心的黄草编织区,成为当地农民一项主要的家庭手工业。徐行草编,色泽淡雅,质地光滑坚韧,并能染色,草制品纹理清晰,细密匀称,松紧有度,平整光洁,并且门类多样。清末,嘉定黄草拖鞋成为商品,畅销北京、南京、苏州、杭州、宁波、广州、福州和香港等地。1920年,上海的洋行和当地的商人设站收购黄草制品成批销往欧美和东南亚。当时的品种除鞋子外,还有提包、盆垫、杯套等数十种。



从工艺技法上来看,草编方法极为丰富,常用的有编辫、平编、绞编、编花(如“马蔺垛”、“套扣”、“链子扣”、“小浪花”、“十字扣”、“曲径扣”、“粽子扣”、“梅花扣”等)、锥砌法、串接、串钉、串连、缠扣、缠锯、缠边、缠画、包裹、拧编、卷折、缝绣、粘贴、割花扎勒种种。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方法,甚至同一地区也有一些创新和改变。





这些其实都不重要,在编织技艺背后,最基础的是商业考量。人们靠这门手艺以物换物,丰富、提高家庭生活水准。进化到文人世界,文震亨在《长物志》里把草编制品,如席摆放到琴室、佛堂、茶寮、浴室、阶前……,把编织物上升到提高雅趣的欣赏层面。可以想见,草席配合喝茶,就是一种简单的禅修生活方式。于是,由简朴的日常上升为雅意的旨趣。苦茶庵老人周作人体会:“喝茶当于瓦屋低窗下,清泉当渌,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一窗一几一席,此时的品茶感受,可谓独得其妙。

 


清甜、朴素的草制品带来的是一种清福。慢工出细活的功夫之下,草编加上雨打芰荷,湿嗒嗒的南方雨季里,这是怎样的曼妙意境?白落梅说:在这喧闹的凡尘,我们都需要有适合自己的地方,用来安放灵魂。也许是一座安静宅院,也许是一本无字经书,也许是一条迷津小路。只要是自己心之所往,都是驿站,为了将来起程不再那么迷惘。假借形式,无非就是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瞬间感受。

 

突然,小编开始发散思维。离开空调格子间,小暑的酷燥里,烦闷的心何处安放?若有一席之地,清风自来,是不是会万象皆深?


闲情几许有人答: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席慕容说:开花的树,为了那个人的到来,慎重地开满了花,只为送他一处风景。而仓央嘉措在藏地的寂寞里,甘愿升起风马,摇动所有的经筒,听一宿梵唱,甚至转山转水转佛塔,只为途中与她相见。


 

流年,在等谁的相濡以沫?小编不由地思考自己的清川……

 

于是,合笔入盖的刹那,有一种收剑入鞘的决绝。


[小暑]手艺学堂:草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