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厉鹗“十诗九山水”

 风云际会2009 2018-07-07

厉鹗“十诗九山水”

■ 成立笠

 

生于1692年,卒于1752年的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厉鹗,字太鸿,号樊榭,是那个时代文坛大名人。厉鹗并非人们想象的进士出身,更不是状元,他虽于康熙末年中过举人,此后却屡试不第,直到乾隆初年才举(推荐、保送)“博学鸿词科”。但他却是清代文坛大家,“浙西词派”主将。清朝初年,活跃在诗坛上的精英人物,大都是明朝过来者。严格意义上清代“国朝”诗人出现,始于“清初六大家”:施闰章、宋琬、朱彝尊、王士禛、查慎行和赵执信。此后,则有袁枚、赵翼、蒋士铨“乾隆三大家”。厉鹗呢?刚好在“清初六大家”之后,“乾隆三大家”之前,这就在清代诗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

还在少年时,厉鹗父亲去世,家境贫寒。生活虽然艰苦,但他求知欲望很强:“读书数年,即学为诗,有佳句。”后来又广泛涉猎,“于书无所不窥,所得皆用之于诗”。弱冠时,他从名士杭可庵游历江浙,每“遇一胜境,则必鼓棹而登,足之所涉,必寓诸目,目之所睹,必识诸心。”江浙山水,激发了他的豪迈诗情,迷人风光,丰富了他的美妙想象。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这位贫寒之子,迅速成长为一位大诗人。

作为一个年轻的汉族诗人,厉鹗对清代社会现实理所当然反感,但是,却又仅是不满意、“抵触”而已,根本无力改变。于是,他“与其作白眼以看人,何如问青天而搔首”,仿古人诗体,借游山水之咏,抒发自己感慨。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厉鹗写成《游仙百咏》,旋又写成《续游仙百咏》。此二篇作品清新飘逸,又耐人寻味。然而,他还觉得意犹未尽,翌年,再写《再续游仙百咏》。传诵开后,读者评曰:“借文翰为遨游,真可谓尽名士之才情,极仙人之本色。”他听后,沾沾自喜,曰:“昔谢逸(宋诗人)作蝴蝶诗三百首,人呼为'谢蝴蝶’。世有知我者,其将以予为'厉游仙”乎?”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厉鹗参加乡试。考官是清代著名政治家、理学家和诗文家,也是被梁启超誉为“陆王派之最后一人”的内阁大学士李绂。李绂看了厉鹗试卷后,感叹道:“此必大诗人也!”立即予以录取。中举之后,厉鹗登舟北上,参加京城会试。这位年不满30岁,又是第一次入都的青年才俊,当时的兴奋心情可想而知。沿途他诗兴大发,写诗百首。从这些作品看,他观光的兴趣似乎比会试、以至殿试的兴趣更浓。在《广陵寓楼雪中感怀》一诗中,他写道:“平生淡泊怀,荣利非所嗜……因之问故园,南湖烦寄字。”到了京城,厉鹗之诗受到乡党、大学士汤右曾赏识。考试刚罢,汤便殷勤收拾卧榻,又办酒席,欲将厉鹗请到家中小住。厉鹗得信后竟然不辞而别。次日汤亲自上门迎请时,厉鹗早已出城了。

此种性格,此种狂放,此番考试结果可想而知。据说落选的直接原因是,厉鹗误将试卷要求写论文看成写诗,以诗交了卷。不过他将此事看得很淡,道:“吾本无宦情,今得遂幽慵之性,菽水以奉老亲,薄愿毕矣。”回到家乡后,厉鹗一点也不去想考试之事,更加热衷出游吟诗。随着诗名传播,他与好多文人结成了朋友,周京、金志章、符曾、金农等等都是家中座上宾,常在一起作文字之会,赋诗为乐。扬州盐商马曰琯、马曰璐兄弟虽贾而儒,家中有“小玲珑山馆”,藏书极富,厉鹗年年相访,便宜读书。此外,他还与老师杭可庵之子、大诗人杭世骏结为密友,成立“邗江吟社”,“觞咏无虚日”,或吟诗作赋,或挥毫书画,或埋头经史,或著书立说,或鉴赏金石、书画、图籍,写出了大量诗词、文章、书法、绘画作品,使当地文化艺术事业以此为中心进入了极盛时期。从康熙末年到雍正初年,厉鹗撰写了《南宋院画录》8卷、《秋林琴雅》4卷、《东城杂记》2卷、《湖船录》1卷,并同沈嘉辙、吴焯、陈芝光、符曾、赵昱、赵信一起共同撰写了《南宋杂事诗》7卷。雍正九年(1731年),厉鹗、杭世骏等28人受浙江总督李卫“奉敕”邀请,编辑《浙江通志》,夜以继日工作,“越二年始削稿”。

乾隆二年(1737年)夏,厉鹗生病,不久爱妻离世,又因膝下无子,晚景凄凉。尽管如此,他著书立说却达到最高潮。他有感于《辽史》简略,采摭300多种书籍,写出《辽史拾遗》24卷。这部书有注有补,以旧史为纲,参考他书,条列于下。凡有异同,分析考证,加以按语。还利用在马曰琯“小玲珑山馆”看到的大量宋人文集,博引诗话、说部、山经、海志等书,撰写了《宋诗纪事》100卷。《宋诗纪事》和《辽史拾遗》是厉鹗的两部力作,收录《四库全书》之中,受到包括今人的好评。厉鹗死后,朋友们十分悲痛,哀叹:“今而后江淮之吟事衰矣!”

厉鹗的诗作,幽新隽妙,刻琢研炼,于王士禛、朱彝尊之外,“独辟蹊径”;厉鹗的书画,与金农齐名,各呈异彩,人称“髯金瘦厉”。又因他不修边幅,常曳步缓行,仰天摇首,即使在大路上吟咏,既狂又傲,被人笑称“诗魔”,这就与李白的“诗仙”、王维的“诗佛”近了。厉鹗一生创作,多以山水为题材。一部《樊榭山房集》,几乎可以说是“十诗九山水”。何故?这与他的生活环境、思想性格、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厉鹗家乡钱塘(今杭州),到今天还是著名的风景城市,享有人间天堂之誉。他自称:“平生湖山邻。”杭州的一山一水,一花一木,以及景点风物,各个时节的变幻之美,都成为他描绘的对象。尤其是西湖、西溪一带的万般景色、迷人风光,全都进入了厉鹗诗词之中。很多前人未曾注意的景物,在厉鹗诗中露出容颜;很多前人已经题咏过的景物,在厉鹗诗中展现新彩。在历代吟咏杭州风景的无数山水诗人中,厉鹗的成就引人瞩目。

就诗歌艺术形式而言,厉鹗最大特点是“宗宋”,即专法宋人。其实这是特定历史背景下的产物,是清代前期相当普遍的现象,决不是简单的诗学兴趣问题。明清易代的沧桑巨变,使汉族知识分子很容易想起被元蒙所灭的大宋王朝。宋诗在元明两代被冷落之后,于清初极受推崇,与这种特定的时代背景以及相应的民族情绪分不开。在清人看来,宋诗不仅是一种与唐诗有别的诗学范式,而且是历史上同样被“夷狄”征服的王朝所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他们对宋诗的情有独钟,既出于刻骨铭心的故国之思,也有同病相怜的类比联想。特别要说的是,浙江杭州这个地方,正是南宋故都(临安),“举目皆故迹”。因此,浙江诗人不约而同地转向宋诗,形成以“宗宋”为基本特征的“浙派”。“浙派”之称,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自黄宗羲创始,历经康、雍、乾三朝,前后百余年,涉及诗人数以百计;狭义则专指以厉鹗为首的杭州诗人群体。厉鹗既是狭义“浙派”的奠基人,又是广义“浙派”的重要代表人物。

还要说的是,“浙派”诗人的“宗宋”,大都是学习苏轼、陆游等大家。厉鹗也一样,但同时却更加偏重南宋“永嘉四灵”(“永嘉”年间四个著名诗人: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赵师秀字灵秀、翁卷字灵舒),旁及姜夔。厉鹗自己创作,也要求学生创作极尽清新刻露、野逸清瘦之趣。这类诗的特点是:继承了山水诗人、田园诗人传统,满足于啸傲田园、寄情泉石的闲逸生活;在艺术上,刻意求工,忌用典,尚白描,轻古体而重近体,尤重五律。同样是描写杭州风景,厉鹗不像苏轼那样反映得开阔潇洒,而是善于刻画小境界。如《理安寺》诗:

老禅伏虎处,遗迹在涧西。

岩翠多冷光,竹禽无惊啼。

僧楼满落叶,幽思穷板跻。

穿林日堕规,泉咽风凄凄。

沈德潜评价此诗为:“寒翠欲滴,野禽无声,非此神来之笔不能传写。”诗歌状景的确很工,但写得幽敻清冷,其境界是一种出世者的静僻的境界。

厉鹗写山,不采用鸟瞰的角度,不去描绘外形与气势,而是深入山中,细致刻画山内一处处局部情景,以独具慧眼的发现,独具特色的语言营造出独特意境,表达其独特感受。厉鹗写水,也极具特色。如《秋夜听潮歌寄吴尺凫》等,用清凉的晨雾,清淡的远山,清澈的湖水,清灵的野凫,构成一幅清新宜人的晓湖之景。表现了诗人平静闲适的心态——愿像野凫一样回归自然的情怀。总而言之,厉鹗的山水诗,不仅仅是风景画,而是对山光水色的欣赏,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诗中有画,画中有人,人有所思,值得回味。

                                2014730日发表于《文化艺术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