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薪火相传—沈潜

 邹琍琍 2018-07-07
沈潜是曾朴全集編篆委员会主要成员之一,作家,好友。写此文以纪念先生! 

薪火相传 ——向曾壎先生致敬[流泪][流泪][流泪]🙏🙏🙏 沈潜 回顾传统中国社会,名门望族前后相望,不计其数。名人,尤其是文化名人,赖以家风家教的涵化,家训家学的绵延,历经世代传续,遗风遗韵不绝,一直是中国文化史上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际会因缘。藉以我多年来的专业兴趣,有幸与不少名人后裔交往,从中感触良多,受益匪浅。其中,结识近代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出版家曾朴的嗣孙曾壎先生,便是后学耕耘文史沃土中收获的一份馨香感动。 与先生心仪已久,相见又甚晚。 1980年代初,我在常熟的曾家花园——虚廓园里就读大学,与赵烈文之“水吾园”东西联通,合二为一。三年的求学生涯,每天置身小巧玲珑的古典园林式校园,每次在园内《归耕图》《山庄课读图》的碑刻长廊穿行,潜移默化了厚重的人文润泽与浸染。之后,与曾朴研究的开拓性者时萌教授缔结忘年交,拓展了我“以文笺史”的浓厚兴致,就此发愿以曾朴传世名著《孽海花》为文本,烛照晚清社会充满新陈代谢的历史变迁。此后耐心沉潜,集腋成裘,陆续发表了几篇有关曾朴的文章,并在2004年应邀为曾朴纪念馆起草展馆文字;直至十年后与女儿联袂合作撰写《曾朴传》。 时至2007年春,先生率先在网上开设了名为“曾朴研究”的博客,不断更新的博文,先后披露了围绕曾朴的资料挖掘、研究动态。很快,我也通过网络了解到了这一信息,并随时登录浏览。对研究曾朴的学界中人来说,先生的专题博客无疑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初识先生是在2014年的夏天。当年7月11日,先生来常熟商洽曾朴纪念馆的改版事宜。也许,此前见载的拙文一二引起了先生的关注,有关方面告知:先生希望此行能和常熟的几位友人相约面叙,其中有道兄朱新华、叶黎侬,还有我。 初夏时节,江南溽热,走进古朴园林,却是满目清幽透心凉。那天上午巳时,先生风尘仆仆地亲自驾车而至,笃情伉俪一起故地重游,随行带来了一大批历史资料,包括尊祖书稿、笔记、信函、画轴、旧照等珍贵遗墨。 先生仪态魁伟,襟怀坦豁。虽年逾七旬,性情豪迈,声韵铿锵。席间,先生手捧家珍,为我们一一展卷讲解。饱览一代文豪曾朴先生的翰墨收藏,不愧才情纵逸的有心人——但见手稿遗墨章法有度,清秀隽永;一本看似不起眼的笔记本里,贴有一封封老少往来书信;不经意间翻检夹页里的笺纸一帖,就是《致翁炯孙函》…… 先生系海虞曾氏第十五世,乃父曾叔懋(1915-2012)是曾朴第四子(曾朴有子五人,分别为曾虚白、曾耀仲、曾光叔、曾叔懋、曾季炀,可谓一门数杰,人才辈出)。身为名门后裔,先生久居上海,心系故土家园。用他的话说:每年来常熟,看看虞山琴水,走走西山塘泾岸的老宅、九万圩的故园,就如回家,那是再也亲切不过的乡土、乡音和乡情。 自开博以来的十年间,先生据以家藏尊祖父手稿,又四处奔走,极尽搜集、整理、校勘之力。至2016年地方政府启动《曾朴全集》的编纂和出版工程,先生更是倾其所藏,举凡尊祖遗存的诗文稿、主编创刊的《真美善》杂志,不厌其烦地逐篇、逐期、逐页加以扫描,以高清晰的复制效果,便于整理者共享。 如此不遗余力地关心、支持和瞩望,内涵着先生自觉的文化责任担当,令人肃然起敬! 一段时间来,先生忙碌的背后,殊不知正抱病治疗,亟待静心免干扰。但每次总是有求必应,急人所急。就说笔者忝为负责《曾朴诗集》之编纂,利用今夏暑热至清秋的这些天来,准备依托稿本再校对,未想,此前所存手稿电子件因电脑故障悉数不见,犯愁之余联系先生,先生当即不辞辛劳,再度发送备览。 专业从来有分途,精神理当归一致。先生自谦理工出身,感叹难续祖业,但以“慎终追远”的文化情怀、“化私为公”的古道热肠践行而为,一样堪称克绍箕裘、踵武赓续的楷模。 问世间——何能薪火传承?唯有文化基因的孕育培植,才能清芬馨香恒久远……谨此短文,向先生致敬!🙏🙏🙏 2017-9-12夜于清欢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