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认识浮游矶钓(二)

 悟空MrLi 2018-07-07

  你都习惯用几号竿、几号线垂钓?还是说,会看场合机动调整所用的钓具?许多矶钓初学者都对这些问题感到疑惑:为什么各种用具都要分那么多号数?难道没有人想过,当要把这些东西应用到一起的时候,其排列组合上的变化有多么令人昏倒?所以绝大多数刚开始接触矶钓的人,都希望能找到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装备,既省却了伤脑筋的状况又解救了荷包。
  但不幸的是,越有经验的钓手多半越倾向主张随机应变,越会准备一大堆各种不同型号的钓具。当然,你也许会问:为什么有些看起来钓龄等身的人,不管到什么样的钓场钓什么目标鱼,都始终坚持使用某种固定号数的组合下竿?其实这类人数量相当少,且他们的功夫往往相当高强,颇懂得如何凭一套装备吃遍天下的道道。所以我们偶尔会看到经验老到者拿0.6号竿配2号母线,既钓4指宽的小雀鲷消遣,又拼斗50厘米以上大黑毛。可是在他们进步到这种能够“以气御剑、飞花伤人”的地步之前,还是必须先学会看场合选用钓具,更必须先花很多的时间去锻炼功夫的。所以大家也不必怨叹,媳妇熬久了终有成婆的一天,等你艺业精进到返璞归真之境时,用什么钓具也就都不重要了!
  
  选用钓具原则:
  一般情况下,选用钓具需要考虑风力与风向、鱼种特征(包括其食性、口的形状等)、鱼体大小、钓场地形(岸上、海底都要考量)、水流状态、标点条件(远近、深度等)、浪况大小、钓法类别、钓饵种类等等,以及同场下竿者的多寡、使用何种钓法、施打诱饵的手法如何等。
  很复杂对不对?没办法,钓鱼本来就是一种看似简单却又复杂的活动。下面我们就约略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一、在深度变化不够大的波蚀棚浅岸下竿时,往往需要把钓组往外“撑”出去或放流出去才能够企及鱼儿所在的位置,且搏鱼时也常需避免线系被岩石割断,故应使用较长的竿子(21尺以上)。反之,若在陡峭的急深海岸下竿,好标点多半都贴在岸际,搏鱼时又无挂底之忧,使用长竿不但显得笨重,更有不方便把钓组维持在标点内的麻烦,所以15尺(甚至更短)就够了。
  二、当标点在矶际或近场时,通常目标鱼体不会太大,对母线长度的需求也并不夸张,因此能够容纳4号线100米的中小号纺车式卷线器即已十分足够。但对本流型钓场而言,由于需要持续放线,且来咬的常常是大号尾长黑毛,甚至拉仑、红甘等大物,因此具有缠绕5号线150米以上实力的卷线器才够应付。
  三、就浮游矶钓的特征而言,母线最好选那种入水后会悬浮在海面下10厘米~20厘米以内的产品(一般尼龙线多能达到此一要求)。因为这种情况可使钓组不受风的影响而产生你不想要的动态。但假如你玩的是沉式钓法(例如在钓组上挂了超量的咬铅以拉沉丹锥,或直接以沉水天狗浮标下竿)就不同了,此时母线必须能随钓组下潜,所以要有较大的比重才符合需要。可是太会沉的母线也不适用,因为那将使钓组乘流性大打折扣(纯粹的碳纤线就不适合,必须找那种尼龙与碳纤混和抽制的钓线,才比较有可能适合所需)。
  至于母线的颜色和号数,基本上以易辨识、够力为选用原则,但也必须考虑抛投是否顺畅、受风与流的影响是否太大、与其它装备是否匹配等等。在颜色方面,一般矶钓母线都做得十分醒目,这对掌握钓组位置、状态自是有所助益,但如果你用的子线不太长(通常一寻以下就算短了),就不宜采用太过鲜艳的母线,否则容易引起鱼的戒心。
  
  四、现代矶钓子线几乎都是用碳纤维(其实应说“氟碳树脂”才对)制成的,而且越新的产品越克服掉了线体太硬挺的缺点,所以其基本性能是可以接受的,重要的是:该用几号线才恰当?
  大多数钓者都主张子线号数不可大过母线,否则挂底时容易拉断母线,导致整套昂贵的钓具(浮标、水中等等)随波而去。其实这样讲并不一定正确。首先,相同直径的碳纤子线拉力值比尼龙母线大很多,所以即使拿4号母线来跟3号子线比,也极可能是母线先断;第二、通常在垂钓的时候,从竿尖到钩子这段距离内,母线的长度要比子线长得多,而尼龙线又是具备相当延展能力的,这使得它拥有比较宽裕的缓冲空间,故在受到大力拉扯时,即便是3号母线搭配4号子线,也往往是子线先断。
  五、那钓钩又该怎么选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被冠上某种鱼类名称的钩型去钓该种鱼,所以黑鲷就用矶奴(黑鲷的日文发音)钩来对付,苦累(黑毛的日文发音)钩则当然是用来钓黑毛的。可是要钓白毛、猪哥、黄鸡之类没有专属钩型的鱼时,该怎么办?这也不难,你可以就用前述的两种钩子对付,因为这两种钓钩几乎已能应付所有矶钓鱼种;第二、遇会咬线的鱼使用钩柄较长者,拉力超猛的鱼用钩骨粗者,小嘴巴鱼拿钩腰窄的对付,吃饵小心的鱼以小钩子料理它。但值得一提的是,那就是钩子的颜色和重量。以颜色来说,基本上黑色、亚黑色(有一点黑又不太黑的那种)、金色、不锈钢色、茶色等,是普遍可见的钓钩外表。另外还有少数厂商针对矶钓需要,推出粉红色(号称南极虾色)、绿色(谓之为藻饵色)等稀有颜色。跟钩身色泽最相关的事项就是钓饵种类,例如当你以南极虾下竿时,金色、不锈钢色、粉红色钩都算合适;用藻菜作饵时,则应选黑色、亚黑色、茶色、绿色钩,否则会显得十分怪异,试想:假如你是一尾大黑毛,在快乐觅食的当儿,赫然发现一坨绿色海藻之中藏着根弯曲的金色金属,你是会一口吞下它还是会掉头而去?
  在重量方面,通常钩骨越粗、钩身越大,其重量也越重。这即表示它越容易下沉、越难随着子线自然漂晃,所以将越不适合用在流缓的场合。但换个角度来看,较重的钩子却比较能在急流里维持较佳的深度,也更能迅速带着钓饵穿透杂鱼抢食的水域,发挥狙击大物的效果。浮游矶钓基本钓组配置
  使用浮标的矶钓方式共有三大基本仕挂,即固定式、游动式、移动式(此三者都是根据浮标在母线上的状态而言的)。然后从这里面又衍生出二段式、阿达利式、双丹锥、子线浮标等等变化。
  一、固定式钓组。简单来说,如果浮标是直接安排在母线上某一固定位置,而不能自由上下跑来跑去者,就是所谓的固定式钓组。这种配置法可以单纯到只有一条母线、一个丹锥、一支插梢、一个转环、一根子线、一颗咬铅、一枚钩子,如此而已。更有甚者,有些人甚至连转环都省掉了,而改用母、子线直接结的方式下竿。或也有连咬铅也不加,而采用承载力几乎为零的极轻敏浮标者。
  在组合钓组的时候,此法浮标与钩子问的距离不应超过三寻,否则当收钓组上来换饵或搏鱼完毕准备下捞网时,浮标会被收得太过接近竿尖丝道环,使挤断竿节的危险性大为提高。而且丹锥浮标是整个钓组上重量最重、体积最大的部位,如果它必须高高地顶在竿尖附近,子线、钓钩下垂的长度才不致太长的话,那么抛投工作势必会变得相当困难。
  这种仕挂堪称所有浮游矶钓功夫的敲门砖,特别适合用在海水深度不大和鱼群容易被诱集到浅钓棚的场合,且由于浮标被固定在母线上,线系一有动静它就会

跟着移动,因此普遍被认为是鱼讯反应最敏感、直接的钓组。
  二、游动式钓组。相对于前项的将浮标位置固定住,所谓游动式钓组,就是允许丹锥在母线上有一段自由上下活动的空间。而依此活动空间的不同,还可有全游动与半游动的分野。
  半游动者,就是把丹锥浮标的活动范围用上下两个线挡限制起来(其间距离可为几厘米到四五寻左右),用以搜寻钓棚深度在三寻到五六寻之间的水域;全游动则是丹锥完全不受线挡限制范围(指浮标上方而言)的组合方式,但这并不表示母线上不能有线挡,而是说浮标上下两线挡之间的距离比实际垂钓深度大得多,使得丹锥的活动不致受到限制。
  值得注意的是:全游动钓组的攻击深度并非能够无限延伸,相反的,此种装置法也跟半游动钓组一样,通常仅用在钓棚深度约三到六寻之间的环境内。假如你需要把钩子搞到更深的水域去,那就得采用移动式钓组了(在某些极端特殊的情况下会有例外,譬如某些超深峭壁钓点,就可能需要以半游动或全游动丹锥钓组去钓超过十寻的水域)。
  为什么全游动钓组也跟半游动钓组一样用在不太深的钓棚?这是因为它们最大的差别在于操作观念与应付的状况不同,而非那个上方线挡的位置在哪里。
  全游动式钓组的母线是能够在丹锥中心孔内自由活动的,这就表示当你在操竿控线探寻鱼踪时,钓组的搜索范围会比较大。而相对的,当鱼来咬饵时,它所感受到的阻力也会比较小。可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全游动钓组显然受风浪影响较大,操作不熟练时也比较容易挂底。
  反之,半游动钓组受风浪影响较小(必要时甚至可以加超量咬铅,使之成为沉式钓法),也比较不易挂底(除非上方线挡位置有误)。但鱼儿吃饵时通常需要拉动浮标,故其感受到的阻力会比较大,钓组搜索范围亦较受限制。
  
  三、移动式钓组。移动式跟游动式的主要不同点有三个:钓棚深度、浮标型态、钩子攻击范围。这三者密切相关、互为因果,搞错了可就贻笑大方了。
  先说钓棚深度,因为游动式钓组使用的范围其实并不太深,若是碰上需要快速攻击10米、15米甚至20米以上深层水域时,该怎么办?因此,移动式钓组乃应运而生。可是如果延续游动式钓组的基本架构,采用中通的丹锥浮标来担负承载钓组重任,那么当钓组下沉时,钓棚深度越大丹锥在母线上滑动的距离就越长,使得母线与浮标中心孔内壁产生持续的摩擦阻滞。此时万一钓场上又有潮流的影响,则恐怕经常会出现钓组漂离出标点,丹锥却还没定位。所以移动式钓组的第二个特征是以高载重的外挂式长杆状浮标来代替丹锥的。其原因显而易见,外挂长标只凭一个小环(通常是用一个外加的太空豆)跟母线连接,所以就算深度极大,摩擦力的影响也还算很小,再配合上它自身拥有的较大浮力(相对而言即载重量大),更能够让钓组迅速潜入深处,而浮标自己则会快速往上生到母线的上挡豆位置。因为是使用高载重的长标,钓组配重方式就也跟丹锥大不相同了。一般丹锥钓组多使用不止一枚的咬铅,且这些咬铅的位置都比较平均分布于整个钓组上,目的是要让子线容易拉直并打斜。而长标却多采集中原则,把大部分重量放在一颗离浮标相当远(相对而言就是离钩子相当近)的转环铅上,以求钩子迅速下抵预定钓棚、浮标赶快直立起来就定位。
  于是移动式钓组的第三个特征出现了:此种钓组的子线通常相当短,而且钓钩的活动范围被局限在转环铅到子线末端这一小段长度内而已,并不如丹锥钓组那样,从浮标以下到钩尖都算其活动范围。水中浮标怎么用?
  如果仔细分析,你将发现:人类文明的演进往往遵循一个相同模式,即由简单、粗糙渐变到精致、繁复,而后再逐渐回归到简约、单纯。
  水中浮标就是属于矶钓发展史上比较前段的产物,它主要是用来弥补阿波钓组对某些水流或钓场状况较难掌控的缺憾,以比重大于水但小于铅的黑檀木为主要制造材料,借其体积较大(比咬铅大很多)的优势增加钓组的水阻力,好让水流将线系推出一个适当的打斜角度。
  通常有三种情况会需要用到水中浮标:
  一、钓棚太深时。大多数钓者都不曾注意这样一个事实:即使在地形单纯、变化不大的钓场里面,一道方向与速度都甚稳定的水流,也会出现表层流速较快,底层流得较慢的现象。假如这个钓场又碰巧深度很大、钓棚很深、流势不太强时,水中浮标就是辅助钓组的重要装备了。理由很简单,不算强的水流所能作用到咬铅、转环、钩子、子线上的推力必然不会很大,但表层较快的水势却会对体积甚大的浮标产生明显推送效果,于是钓组会变成相当不良的状态(浮标在前、钩饵拖在后面)。有经验的钓者此时都会努力操竿控线去修正错误,可是又因为钓棚太深,即使带住母线抑制浮标的移动,子线、钩子很可能还是不情愿往前漂,咬铅较重时更会如此。故将一部份咬铅重量换由体积很大的水中浮标来承担,则整个钓组的残存浮力状态并未改变,深层部位的水阻力(或日乘流性)却可大大提高,因而能够达到制造打斜效果的目的。
  二、表层与下层流不同向时。这跟前段所讲的并不相同,此点说的是当海流出现分层现象,或者潮水受地形影响而发生紊乱的变化时,容易导致浮标和钩子各走各的。而不幸的是,由于浮标体积远大于下方所有钓组对象的总和,所以会造成丹锥拖着子线、钩饵跟随表面水流漂移,但子线、钩饵却因另一种流向的牵扯而乱摆、上扬。这种时候使用水中浮标,就是为了增加子线以下的稳定性与乘流性,并配合钓者的操控技巧,克服浮标被表层水流带走的影响,使整副钓组尽量跟着钩饵的动向运作。
  三、风与流不同向时。一般钓者最熟知的水中标用途就是这一种了,可是很多人却“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以致用起来荒腔走板,根本发挥不了该有的效能。因为母线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被风吹动产生位移,使钓组状态也跟着改变,故风大且方向与水流不同时,常会导致钓饵无法跟诱饵同步行进,甚至发生子线上扬、钩子离开钓棚的现象。此时加挂水中标当然有助于钓组的稳定与提高乘流性,但钓者却不能因此就“放牛吃草”,以为有了水中便一切搞定。理想的作法是尽量压低竿尖、减少母线在空气中的份量(收短滞线或设法让母线沉在水面下),并适时操纵钓竿往顺流方向拖带丹锥浮标,给予钓组运动上必要的协助,使风力的影响降至最低。
  看到这里,聪明的读者都已明了:即使用了水中标,也还是要持续操竿控线的,而且因为有了它之后钓组变复杂了,其在水下碰到的变量将更多,故钓者必须很清楚所用的那一颗水中标之特性、用法与使用条件,且操控的技术层次必须更加提高,否则难免会弄巧成拙而被搞得更加迷惑。
  另外,在日本钓具厂商的说词里,这玩意的机能和性能都要复杂得多,除了上述几项外,还包括什么帮助抛投啦、自动晃饵啦、勘查水流啦等,不一而足。这些五花八门的所谓优点,其实都是决定于钓者而非器材。使用人如果以为挂上水中之后那些优点就会“自动发生”,那事情恐怕将会非常的出乎意料之外。就拿“自动晃饵”机能来说好了,它其实来自于水流冲刷水中浮标所造成的不规则摆动,这就好像用电风扇吹一条纸带一样,纸带末端必然会“劈劈啪啪”的乱飞扬。而这种不规

则摆动是非自然的,很难由水面上来控制的,所以说它是优点实在有点勉强。
  
  南极虾挂饵法
  
  一、顺钩法。把虾尾摘除,钩尖由其身体末端刺入,顺着虾身自然弯曲弧度往前一直勾到虾头部位,使钩身整个被虾体包住,而虾脚收在身躯弯曲弧度的内侧。这大概是最普通、最不需要学习的本能式钩法了,任何人看到南极虾的样子应该就知道可以这么钩。此法也是最普遍、最常用的一招,在大多数场合(只要流不太急、鱼吃饵不太小心、杂鱼不太多)都相当合用。
  二、背钩法。跟前一条刚好相反,当你摘除虾尾后,要把钩尖从其末端逆着虾身弯曲弧度穿进去,借钩身形状硬把虾体撑得反向弯曲,好让虾脚向外突显出去,形成一副张牙舞爪的样子。这种钩法对付盗饵小鱼十分好用,那些伸展于外的须脚可以让小鱼忙一阵子,使虾体本身得以在钩子上保留较长的时间,好让大鱼有机会咬到。另外在鱼儿食欲不振时也可采本法试试看,尤其是当你发现诱饵打下去后看得见鱼影,但它们却只吃诱钩而不咬钓饵时。
  三、单只直挂法。类似第一或第二种钩法,但钓钩并不一直穿刺到虾头部,而是衡量钩柄(绑子线那一段直的部分)长度有多少,在钩尖进入虾身该等长度之后就穿出虾腹或虾背,并将虾体推到钩柄处,使钓饵变成由绑子线处直直挂下来的样子,钩尖、钩腰都显露于外。此法有一个很重要的好处:在流水中不易打转,所以是对付本流钓场或搞放流时的必要手段。当然,其它任何你觉得流太急的情况,也都可以拿出来施展,并且你不必怀疑钩尖露出一大截是否会影响鱼儿就饵,只要流水活络而你能恰当操竿控线,鲜少有鱼不会直接吞钩的。
  四、二匹直挂法。首先仿照前一条的钩法挂好一只虾,然后拿第二只虾来,同样摘除尾扇,再将钩尖由其腹部刺入,并向尾部穿刺到虾身将开始弯曲时止。完成后钓饵的样子应是面对面、脚对脚、头朝下、感情很好的两只虾子。
  这种钩法也可用在流水里,同样有不易打转的好处,但就算潮流不急,当你想挂不止一只南极虾的时候,也不妨如此操作,好让整个钓饵看起来漂亮又容易入口。
  五、多只混挂法。假如想挂三只以上的虾子该怎么办?通常在杂鱼实在太猖狂时,以及目标鱼群很努力吃诱饵却不大注意钓饵的时候,可采这种“重赏之下必有勇鱼”的方式下竿。方法是:第一只和最后一只虾照前条所述去挂,但在这两只虾之间可任意再穿挂若干只南极虾,而穿刺的部位大约以虾身中后段为原则。当然,如此挂出来的钓饵必然不会很漂亮,反正是一坨虾就对了。并且这种挂法也不适合用在急流里,否则你只要一牵线带住浮标,钓组必然就会开始拼命打转。
  
  六、掐头去尾法。大多数钓客都会怕虾子太小鱼看不到,所以尽量找LL甚至3L级的当钓饵,但就是有少数的钓鱼人嫌饵太大鱼吞不下,因此出现头尾都摘除,只用虾身的挂法。一般说来,把南极虾肢解成此种模样之后,也只剩下“顺钩法”可以用了。不过会采用这挂法的人多半并不在乎这一点,反而比较讲究另一件事:钩子要小一点才好用!
  七、剥壳挂法。将虾掐头去尾,甚至连虾壳也要剥掉,才能挂钩作钓。据说当鱼儿就饵很小心时,唯有让它们吃得嘴里没有任何不舒服感觉,才能骗到好收获。跟前一项不同的是,剥壳虾不见得只适用顺钩法,反而是多只混挂法更恰当,因为一只南极虾经掐头、去尾、剥壳之后,实在也没剩下多少东西了!
  八、头部入钩法。前述各种挂饵法大抵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钩尖由虾体尾端进入,而这一项却刚好相反,它是将钩子从虾头戳进去,然后朝尾巴的方向挺进,直到虾头顶到钩柄绑子线处为止。为什么要这样挂?据说如此挂饵,饵比较不容易掉。相信很多人都有这种经验:采前述顺钩法或背钩法时,钓饵放入水里打滚一阵子之后,虾头就都显得摇摇欲坠,几乎要与身体分家了。而这一挂法却可改善该现象,使钓饵长时间保持良好的外观。
  不晓得有没有人会问:为什么挂钩之前要先把南极虾的尾部摘除?是为了方便钩尖刺入吗?其实那只是次要理由,真正的原因是虾尾外观呈扇状,在水流中特别容易造成钓饵打转现象。而正常的、自然的食物在水中是不会乱转的,因此必须予以拿掉,以免聪明的大物拒绝上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