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风起于青萍之末——读《万历十五年》有感

 ddli1963 2018-07-07

    “我抱着审慎的乐观来看待中国所发生的一切。我的信念不在于对任何掌权者的赞美,也不在于任何政府的一贯正确,而在于历史长时段的合理性。”  

    ——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和我的大历史观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在一个强调意识形态高于一切,喜欢给历史事件强加历史意义的国度,我们习惯了学生时代索然无味的历史教科书,习惯了背诵历史事件的人物、年代与所谓的意义,忽略了蝴蝶效应的起因和引起质变的量变。

    《万历十五年》二十万字,参考书目130多种,注释五百余条,是黄仁宇先生历时七载,在博览群书,对明代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做了深入细致的研究之后用英文写成的,后又由其本人译为中文,于1982年在中国大陆发行,至今其版本已数次重印,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好评。

    黄宇仁先生的《万历十五年》以六个人物、七篇文章,将历史抽丝剥茧,娓娓道来,让我们以新的视角去审视、解读历史,让人耳目一新,回味无穷。正如书中强调:生命的真正意义,要在历史中获得,而历史的规律性,有时在短时间尚不能看清,而须要在长时间内大开眼界,才看得出来。

    明万历时期,是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发展的巅峰时期,已经屹立在华夏大地两百余年的明王朝,如同一只远航的巨轮在平静的海面上航行。本书以明朝晚期的公元1587年,万历朝十五年为切入口,这是一个看似简单而又平凡的年份,一个本该被人们忘记的年份,然而正如静水流深,表面的不动声色之下,谁也不知有多少的劲流在涌动,大明王朝在歌舞升平、花团锦簇的背后其实早已埋下末路穷途的伏笔。皇帝的励精图治,或者宴安耽乐,首辅的独裁或者调和,高级将领的富于创造或者习于苟安,文官的廉洁奉公或者贪污舞弊,思想家的极端进步或者绝对保守,最后的结果,都是无分善恶,统统不能在事业上取得有意义的发展。

    万历皇帝的无奈和任性,海瑞、戚继光从政治军的理念,张居正的成与败,其实每个人的初衷都希望这个王朝能走向世界之巅,然而在实现家国理想的道路上,他们越走越偏、越走越远。有时候当你满心以为你能够左右世界的时候,历史总会给你当头一棒,最后你只能大失所望,不得不妥协求饶,成为历史的附庸者,随波逐流。

    “以道德代替法制”是黄仁宇在这本书中阐明的导致明朝覆灭的最根本的原因。当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简单粗浅而又无法固定的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补助技术之不及。这样的体制,就算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也是为之感到无奈的。万历皇帝本具有远大抱负,准备好好干一番事业,然而却在繁重的礼节与所谓道德中消磨了自己的意志。不是没有绝对的权威,而是在这个体制中很多事你是没法做的,只能无奈叹息,就算你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在道德绑架的体制中,很多人不知不觉的被卷入潜规则中。这种体制所要求的道德近乎完美,但是凡人必有人类所固有的利己本性。当“高尚”的道德要求与自己所能做的相差甚远时,大多数人只能选择放弃“道德”。中国的人情社会关系、动则以道德要求他人、人际关系中提倡的中庸之道、注重集体利益、要求牺牲自我顾全大局等思想也是千百年来的文化流在我们血液里的印记。

    有时候,我们皆被社会的环境、风气和意见所左右,而不能自由独立地做自己,我们归咎于社会的大时代环境,然而还是一遍遍地重蹈覆辙,以至于自身和社会的堕落甚至“毁灭”,始终没有将“穷则变”的经言付诸于实践。

    如果说读《万历十五年》之于我有知识的收获,我更认同于它给我带来的一颗对历史的敬畏之心。时代终将过去,个人生命之短难以逾越时代之长,个人亦难以超越自身局限,困囿于矛盾。风起于青萍之末,所有结果的产生必然伴随着过程中的演变,如果难以捉摸的未来飘忽不定,能把握的也就是做好当下的每一件小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