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姚继祖:我对太极拳的“抽丝”与“缠丝”的见闻与体会

 文苑书店66 2018-07-07


已发表1、范正邦《略谈太极拳的缠丝劲》(1964年6月25日);2、沈家桢《<略谈太极拳的缠丝劲问题>读后)》(1964年8月);3、沈家桢《对于徐致一挑战的答复(提纲)》(1964年8月);4、洪均生《请教徐致一先生几个问题》(1964年8月);5、徐致一《三谈太极拳的缠丝劲问题—答洪均生先生)(1964年9月);6、顾留馨《读赵任情<太极拳缠丝劲和抽丝劲的异同>札记》(1864年9月25日);7、顾留馨《从缠丝劲问题谈起》(1964年11月5日);8、洪均生《就太极拳缠丝劲抽丝劲问题再作商讨》(1964年10月》;9、巢振明《太极拳缠丝劲讨论的几点思考》(1964年10月》;10、罗基宏《太极拳的缠丝劲是什么?—答徐致一先生》(1964年11月6日);11、姚继祖《我对太极拳的“抽丝”与“缠丝“的见闻与体会》(1964年11月4日);


未发表12、周铨《缠丝劲和太极拳》(1964年11月11日);13、周铨《“一柔到底”之批判》(1965年1月19日);14、雷慕尼《对缠丝劲的肤浅体会》(1965年3月8日);15、顾留馨《太极拳缠丝劲(抽丝劲、螺旋劲、麻花劲)》(1972年4月22日)。



我对太极拳的“抽丝”与“缠丝”的见闻与体会

(1964年11月4日)

最近我才读到体育报刊出徐致一、罗基宏、洪均生、赵任情、李经梧、龙奉武等同志关于太极拳“缠丝劲”与“抽丝劲”二者异同问题的文章,感到非常兴奋。这是太极拳学术研究上关于运劲方法通过争鸣可以逐渐趋于认识一致的问题,因此,我原意把我在家乡(永年城里)所听到的,见到的,以及个人在练习中一点肤浅的体会,写出来供大家在讨论中作为一件备补的参政材料。

首先要说明的,我虽幼年从先祖佩虞公(从本城南关杨班侯之兄杨老凤学习太极拳)学习杨式大捋、中捋(据李亦畲先生次子李逊之对我说:杨露禅去北京教拳前与武禹襄商定把永年太极拳架子分为大、中、小三捋,以适应青壮、老弱及深造的练习),壮年时复从本城西街李逊之先生学习武氏中捋。但因我未和各式太极拳名家(包括永年杨、郝、傅各家)见过面,做过有关太极拳理论的研讨,而且我久居家乡,接触外面新事物很少,虽在当地教学太极拳,深感自己功浅见寡,再加事物是向前发展的,想其理论亦有新的提高。本文所谈,公可说是永年城关地区有关运劲如抽丝及缠丝劲异同的见闻与我个人的一点体会,关于陈氏缠丝劲,仅为个人根据李氏练法而推测体会的,可能讲的不对,希各式专家们指教。

一、听到的

1、我幼年时,听先祖说:“运劲如抽丝”是说在运劲时要以意导气,行于内而施于外,譬如从乱丝团中往外抽一根细丝一样,既要用适当的力量把丝轻轻地慢慢地抽出来,又要小心谨慎地不使这根细丝中断,用这样欲驰不张的神意去运劲,则劲自然沉着松静,匀缓灵活。

2、先祖逝世后,我复从李逊之先生学习武氏太极拳,偶得《陈氏太极拳图说》,始见到“缠丝劲”这个术语。当时我产生了三个疑问:(一)缠丝劲在全身上缠绕着上下运行,究竟是怎样运法?(二)为什么永年太极拳前辈著作中没提到“缠丝劲”,是不是把诀窍所在掩藏起来呢?(三)是不是当时陈氏最后留了一着呢?还是近来陈氏新的发现呢?逊之先生给我的解释说:“太极拳十三势,下踩五行,上打八卦,简言之,开合虚实而已”(陈鑫著作中也说:“开合虚实,即为拳经”),一开一合,一虚一实,互相转变,则自含所谓‘缠丝劲’,虽不提出,亦自存在。其外表虽有‘缠丝’、‘螺旋’的形迹,实际运用时仍是肢体各部上下、左右、内外协调的一转;但这样缠丝的运劲方法,若不在‘运劲如抽丝’的精神意识主导下运用,其劲恐不易做到沉着松静。如果能把肢体各部开合虚实的运转,和抽丝式的内劲结合起来,自然就符合了‘缠丝劲’的要求,且更完备。故而先父与禹襄老前辈采用了‘抽丝’这个名词,来说明运劲的心法与劲的沉着松静的具体情况。

二、见到的

1、逊之先生生前,讲解推手粘走变化时,每次都结合示范,见其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时,周身各部确有“螺旋”与“缠丝”形迹,在其语言中所用的动词,运不是只用一个“缠”字,“缠”是总名,是纲,分部位的练法另一个字或几个字来表达练法的关键,例如:脚用“拧、旋、踩”,膝用“扣、转”,裆用“裹、吊”,胯用“抽、甩”,腰用“错、磨、挪、转”,小臂用“开、合”,腕用“坐”等。其身体各部的螺旋形迹,有时全部明显,有时几部分明显,不象陈氏要求那样明显严格。

2、冀鸣善先生生前(名福如,系先外祖张信义之徒,亦即杨班侯再传弟子)推手时,曾用过杨氏腾手、提手、缠手、截手四法,由此看来缠法又似乎是太极拳技击方法的一种了。但我认为这种以局部缠手为名的缠法和整体的缠丝劲的缠法出发点是有一定距离的,决不能相提并论。

三、体会到的

(一)“运劲如抽丝”和“运劲如缠丝”的不同点:

1、“运劲如抽丝”是太极拳以意导气行于周身的运劲的心法,掌握了这个比喻的实际情况去揣摩内劲是怎样的沉着松静,怎样的抽丝似的来运行内劲,则都容易,这种以意导气抽丝似的运行于周身经络而产生的沉着松静的内劲,在身体各部,不论何时,都随着意气的收放而隐现。

2、“运劲如缠丝”是以意导气结合开合虚实变换的运行的一种运劲方向。这种以意气为主导,结合开合虚实变换而产生的内劲,在身体各部亦是不论何时,都会随着意气的收放而隐现,这点和“运劲如抽丝”的运劲方法的功效是一样的,不同处在“运劲如缠丝”系结合着开合虚实的变换而运行,因而肢体各部亦都有了缠丝式的意思和螺旋式的形迹,增加了螺旋形的粘走力量。

3、根据1、2两条来比较“运劲如缠丝”就比较“运劲如抽丝”的运劲方法是优越的了,但是,若使“运劲如抽丝”的运劲方法亦和开合虚实变换结合在一起运用,那就除具备了“运劲如缠丝”的各种优点外,还有“抽丝”二字能形象化的说明内劲是怎样的觉着松静和怎样的在意识领导下去运劲的优点。

由此可以看出“运劲如抽丝”是一种单纯的运劲方法,“运劲如缠丝”是运劲和变动两种方法相结合。

(二)“运劲如抽丝”和“运劲如缠丝”的比较

1、从内容上看:“运劲如抽丝”只形象地说明了劲就怎样的沉着松静及怎样运劲的方法,而未结合到劲的方向变换,“运劲如缠丝”在劲的沉着松静上与运劲上没有“运劲如抽丝”表现得鲜明突出,却结合到了劲的变换,开合虚实的运用。

2、从给学者的印象影响上看:“运劲如抽丝”易使学者明确地体会运劲的沉着松静是怎样的,使学者以抽丝的意识去锻炼,运用沉着松静的内劲,且在练习中还能导使学者重于以意导气而运劲,“运劲如缠丝”学者听了较难知道劲的沉着松静是怎样的及该掌握什么样的意识去运劲,但是能使学者易于掌握劲和肢体相结合而运转的方法,并在练习中能导使学者重于肢体各部的旋转。

3、从内形体迹上看:“运劲如抽丝”有人从字义上想说他是直的,我同意。但当它随着肢体开合虚实变化运用时,就形成了螺旋的,弧形的曲线,就和“运劲如缠丝”的曲线形式没有区别了,但这种在肢体上内含的螺旋形缠丝意识,与肢体外表显露出来的螺旋形迹,以及运用于上肢的螺旋式的弧形的运动,都随着动作的大小而大小,(如果动作紧凑到极小时,就只有内部的意识,没有外部的形迹了。到那时内部意识的螺旋缠丝形式,是否亦因圈小而伸展成略有曲意的直线的抽丝无异,此点本人尚无体验,附此以备同好者研究)。

因此,我很同意顾留馨同志曾经提出的:“太极弧形走螺旋,缠绕运转一气串,空间立圆非平圆,直线似抽曲线缠。”我也认为缠丝与抽丝两者基本是相同的。

总之,我所听到的,见到的,体会到的“运劲如抽丝”和“运劲如缠丝”有上述异同之处,但觉虽有异同,却都合太极拳健身与技击的要求,都不违背太极拳拳理,不同者“抽”、“缠”二字,想系作者意图不一,因而措词亦异而已


[本文摘自《太极拳史解密》,由太极禅话慧馆(微信号taijihuahui)发表。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