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话说松江】“文坛巨星、学界泰斗"施蛰存先生

 cxag 2018-07-07


说松江历史,传承人文情怀。如果你是个广播迷,那你有耳福啦~因为,从2017年6月15日起,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新闻广播,频率FM93.4、AM990将每天播送《上海之根 文明松江》专栏,讲述松江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今天,我们来听听第四十八期节目——《施蜇存》吧。


施蛰存 来自上海松江 02:37

 节目播出时间 


周一周二,周四~周日:9:58、13:58、14:58、15:58

周三:13:58、14:58、15:58、23:55



新闻素材:(石秀靠坐在床上,闭上眼,心中悔恨不已,为什么会对结拜大哥杨雄有这种十分不义的想法……)这段文字是有着中国现代派鼻祖、中国现代小说奠基人和新感觉派大师美誉的施蛰存驰名文坛的代表作《石秀之恋》的情节……

 


在松江老城西司弄,有个独门独院的小厢楼,这座小楼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居住着被誉为"文坛巨星、学界泰斗"的施蛰存先生。1927年,友人戴望舒、杜衡随施蛰存回到松江家中,住在小厢楼上,当时有人戏称小厢楼为文学工厂。1928年,冯雪峰也从北京来到松江,加入文学工厂。



【松江历史研究会副会长尹军:1927年5月至1928年9月期间,戴望舒在小厢楼上写出了成名作《雨巷》;施蛰存创作出小说《娟子》,同时写出了心理分析小说《梅雨之夕》;冯雪峰写出了名篇《革命与知识分子》等。这座小厢楼,被认为是我国现代诗派和新感觉派心理小说的主要诞生地,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2000年3月,施蛰存出版内容为松江的风土人情和掌故的《云间语小录》。在书中谈及自己和松江的情分时说:“我(施蛰存)是松江人,在松江成长,住了三十年,才迁居,至今六十多年了……。”从1938年5月26号,在上海报纸上发表《有怀家国》的诗到如今,我们追溯的不仅是被施先生无比珍视却因战乱而不复存在的松江老屋,看见的不只是历史云烟,更多的是中国文人对于国家未来兴盛的期许。



(内容来源:人文松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