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心学修持之“息法”——王龙溪

  平凡的人 2018-07-07


先生曰:“人之有息,刚柔相摩,乾坤阖辟之象也。

子欲静坐,且从调息起手。调息与数息不同:数息有意,调息无意。绵绵密密,若存若亡,息之出入,心亦随之。

息调则神自返,神返则息自定,心息相依,水火自交,谓之息息归根,入道之初机也。然非致知之外另有此一段功夫,只于静中指出机窍,令可行持。此机窍非脏腑身心见成所有之物,亦非外此别有他求。

栖心无寄,自然玄会,慌惚之中,可以默识。要之,无中生有一言尽之。愚昧得之,可以立跻圣地,非止卫生之经,圣道亦不外此。”

遵岩子问:“先师在军中,四十日未尝睡,有诸?”先生曰:“然。此原是圣学。古人有息无睡,故曰‘向晦入燕息’。世人终日扰扰,全赖後天渣滓厚味培养,方够一日之用。夜间全赖一觉熟睡,方能休息。不知此一觉熟睡,阳光尽爲阴浊所陷,如死人一般。若知燕息之法,当向晦时,耳无闻,目无见,口无吐纳,鼻无呼吸,手足无动静,心无私累,一点元神,与先天清气相依相息,如炉中种火相似,比之後天昏气所养,奚啻什百?是谓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先生会宿山窝,子充见先生酣睡呼吸无声,喜曰:“精神保合,血气安和,此寿徵也。”先生曰:“未足为贵,此直后天安乐法耳。世人终日营扰,精神困惫,夜间靠此一睡始够一日之用,一点灵光,尽为后天浊气所掩,是谓阳陷于阴,坎之象也。至人有息无睡。谓之息者,耳无闻,目无见,四体无动,心无所虑,如种火相似。先天元神元气停育相抱,真意绵绵,开阖自然,与虚空同体。与虚空同体,自与虚空同寿,始为寿徵也。孟轲氏指出日夜所息,示人以用力之方,平旦清明之气不使为旦昼所牿亡,盖几之矣。

蒙之时,混沌未分,只是一团纯气,无知识技能掺次其中,默默充养,纯气日足,混沌日开,日长日化,而圣功生焉。故曰“童蒙吉”。后世不知养蒙之法,忧其蒙昧无闻,强之以知识,益之以技能,凿开混沌之窍,外诱日滋,纯气日离,而去圣愈远。所谓非徒无益,而反害之也。吾人欲觅圣功,须复还蒙体。种种知识、技能、外诱,尽行屏绝,从混沌立根,不为七窍之所凿,充养纯气,待其自化,方是入圣真脉路。

千古圣学存乎真息,良知便是真息灵机。知得致良知,则真息自调,性命自复,原非两事。若只以调息为事,未免着在气上理会,与圣学戒慎不睹恐惧不闻致中和工夫终隔一层。邵子弄丸,亦只是邵子从入路头,若信得良知过时,方是未发先天宗旨,方是一了百当,默而存之可也。

先生曰:吾人日间做得主,未免气魄承当,临睡时神思恍惚,气魄全靠不着,故无可用力处。古人云,德修罔觉,乐则生矣,不知手舞足蹈,此是不犯手入微公案。罔觉之觉,始为真觉;不知之知,始为真知;是岂气魄所能支撑?此中须得个悟入处,始能通乎昼夜。日间神思清明,夜间梦亦安静;日间神思昏倦,夜间梦亦劳扰;知昼则知夜矣。易云君子以向晦入燕息,古之至人有息无睡,凡有所梦即是先兆,非睡魔也。


本文摘自尹真老师《儒家内圣修持辑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