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60」精、气、神的本质

 我的书摘0898 2021-08-21
「160」精、气、神的本质

来书云:“元神、元气、元精,必各有寄藏发生之处。又有真阴之精、真阳之气。”云云。


陆原静来信说,在修道家养生之术的时候,元神、元气、元精这些应该是各有寄托、储藏、发生之处的。其中又可以细分出“真阴之精”、“真阳之气”等等。陆原静的本意是想让阳明先生对道家的这些概念做个名词解释,以便更好地深入研习道家的养生之道。


夫良知一也,以其妙用而言谓之“神”,以其流行而言谓之“气”,以其凝聚而言谓之“精”,安可以形象方所求哉?真阴之精,即真阳之气之母;真阳之气,即真阴之精之父。阴根阳,阳根阴①,亦非有二也。苟吾良知之说明,即凡若此类,皆可以不言而喻。不然,则如来书所云三关②、七返、九还③之属,尚有无穷可疑者也。


① 阳根阴:周敦颐《太极图说》(《周子全书》卷一)“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② 三关:各说不一。道教以头为天关,足为地关,手为人关。《淮南子·主术》认为耳目口为三关。

③ 七返、九还:道家内丹派说,七是火的成数,心属火,指降心火于丹田,养肾中真气,复返于心田,即为七返之功。九还:道教以九代金,情属金,摄情归性,养得性光圆明,以还先天真性,即为九还之功;一说九还丹,服之可长生不死。


阳明先生说,道家修炼法派很多,但归根结底还是以自身为根源,万变不离其宗,最后还是要归结到“心”,也就是归结到合道而行。

良知是天理落在心之本体上,所谓“精气神”,归根结底还是“良知”,良知的妙用称之为“神”,良知的运转流行称之为“气”,良知的凝聚称之为“精”。“精气神”只是良知的不同表现形态,处在变易之中,怎么可能找到确定的样貌或者方向呢?孔子说“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说的就是心体的“阴阳不测之谓神”,其中“莫知其乡”,即程子所谓“动静无端,阴阳无始”。

真阴之精就是真阳之气之母。真阳之气就是真阴之精之父。阴阳互根,阴阳互生,阴阳本来就是一体,不可分割为二,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部分建议看一下《系辞》,就容易理解了。

阳明先生接着说,如果你理解了我的良知之说,诸如此类的事情,都可以一通百通,迎刃而解。如果不通良知这个根本,你来信所述的三关、七返、九还之类的疑问,还是会无穷无尽的。

所以,所有以自身为根源的学问,无论佛道等等,归根结底还是要回到心之本体上,回到良知上来。


刘长志

儒学学者、阳明心学践行者


正本清源,吾辈本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