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聚焦 || 巨匠的诞生——两宋文坛的“江西现象”

 玉树临风5 2018-07-08


落日余晖映照下的抚河,千年流淌不息,而临川郊外的灵谷峰苍翠依旧,那个曾在峰下徜徉的人名叫晏殊,他活在宋词里,从未走远;

古庐陵吉安永丰县的恩江河畔,永叔公园内的欧阳修纪念馆古朴清雅、雄浑端庄,像极了先生传奇一生的写照;

修竹与古樟掩映下的修水,“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黄庭坚,他的高风亮节,还在行草与诗文中写意挥洒;

而杨万里故里吉水湴塘的村口,绚丽夏日里,数亩碧绿的莲池诗意摇曳,正所谓“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晏殊、欧阳修、黄庭坚、杨万里……他们拥有同一个宋朝、同一方乡愁,更拥有同一个称谓——中国文学巨匠。

在两宋的300多年里,赣鄱这一方大地,名家大师如过江之鲫。除上述外,晏几道、王安石、曾巩、姜夔、朱熹、周必大、洪迈、罗大经、胡铨、文天祥等等,这些光耀千古的名字,照亮了宋代中国文学史的星空,更在历史长河上书写下了一个文学江西的巨匠时代。

那么,巨匠是如何诞生的?是什么因素,让江西的文学家们,在宋朝迎来了创造力的大爆发?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两宋江西文学家的人文精神,如何更好地传承与接续?对弘扬与发展赣鄱文化,又有着怎样的借鉴与启迪?




宋代江西:

一个文学巨匠的时代


不久前,由江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夏汉宁主导的宋代江西文学研究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宋代江西文学家分布图、家族分布图、进士分布图),被正式收入由哈佛大学与浙江大学联手打造的“学术地图发布平台”,这是对宋代江西文学研究成果的重大肯定。

这一研究成果细微到令人惊叹的地步,如宋代江西文学家人数、姓名、籍贯、性别、生卒年、活动年、身份、文集、著作等等,虽卷帙浩繁,却脉络清晰,史料详尽,文献价值极高。

“把两宋江西喻作中国文学的巨匠时代,这是非常贴切的。” 夏汉宁说,从地域来看,在宋代文化中,江西无疑是一个重要区域。经过东晋至隋唐五代数百年的酝酿,江西文化到了两宋时期,得以迅猛发展,其中文学的繁荣便是突出的标志。宋代的江西文学家创作出无数流传千古的诗文,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不但大大加重了江西文学史的分量,也使中国文学史愈加灿烂辉煌。

研究成果显示,有作品传世的宋代江西文学家共计1376人,流传于世的作品总共有诗49505首、词4271首、文37006篇,传世作品总计90782篇(首)。从地理上分布,可具体至州军府的文学家达1368人,可具体至州军府辖县者有1263人,以今天江西的行政区划看,他们主要分布于抚州、吉安、上饶、宜春、九江等设区市。宋代江西文学家中,男性作者1365人,进士682人,年寿可考者352人,平均寿命约为64.6岁。由此可知,囿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女性文学家还没有真正走向前台,而学而优则仕的学院派文学家占了半壁江山。

宋代江西文学异彩纷呈,构成了两宋文坛一道灿烂的风景线。据《全宋诗》《全宋词》《全宋文》统计,两宋江西文学家无论从数量还是作品,均长时间处在全国前三甲的位置。

王安石纪念馆

在众多江西籍文学家中,有不少是两宋文坛中的大家或文坛领袖、或开宗立派者,如:二晏父子、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黄庭坚、杨万里、姜夔等等,这些文坛巨擘不仅支撑起两宋江西文学的天空,还是耸立在宋代文学版图中的一座座高峰。

对于出现在两宋文坛的“江西文学现象”,自宋代以来,许多文人大家就已经敏感地察觉到,并在他们的著述中多有褒赞与评价。

绍兴十年(1140年),黄次山在《重刻临川文集序》中,曾论及江西地域文学现象,称“艺祖神武定天下,列圣右文而守之,江西士大夫多秀而文,挟所长与时而奋”,意思是说自从太祖英明威武平定天下,历代皇帝都崇尚文治以守成。江西士大夫多优秀而有才华,靠着自己的能力与时代一起奋起。这篇序文所论北宋9位著名文学家中,有5位是江西人。

南宋李传道在为杨万里作的谥告中也曾慨叹:“国朝文章之士,特盛于江西……求之他方,未有若是其众者。”

这些关于宋代“江西文学现象”的论述,反映了古代学者以地理环境这一独特视角,对江西地域文学所作的高度肯定与阐释。



煌煌夺目:

名家大腕各领风骚


两宋时期之所以被认为是江西文学发展的巅峰,最突出的标志便是这一时期作家众多,而且大家、名家层出不穷,诗、词、散文、戏曲、笔记小说等各种文体,均在各自领域独领风骚。

那么,是哪些“带头大哥”,在两宋的大地上,把江西文学演绎得如此风生水起呢?

为宋代江西文学开一代风气的晏殊,是首先绕不过的人物。他上承唐五代余风流韵,在词的创作上有很大的成就,被列为北宋词坛“四大开祖”(晏殊、欧阳修、晏几道、张先)之首。晏殊的词,一洗“花间派”浓艳熟软、缺乏深刻寓意的词风,为宋词的创作注入了思想内蕴和情感寄托,在创作技巧上引入了比兴手法,且能从民歌中汲取养分,这些都对宋词的繁荣发展起到了开先河的作用。

更可贵的是,晏殊作为“太平宰相”,身为台辅重臣,却能大力奖掖人才,尤其是对江西文士,这使得大批江西文人得以脱颖而出,也为江西文坛的繁荣创造了机遇。

继晏殊之后,为江西文学作出重要贡献的另一位大人物,是被誉为北宋文坛宗师的欧阳修。他不仅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而且在北宋政治集团中身居高位。这种特殊的身份,使得他更有条件为北宋文坛选拔和培养大批的优秀人才,经他选拔和培养的人才中,就不乏江西作家。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雕像

也正是由此开始,江西文坛空前繁荣。曾巩、王安石以无可撼动的地位,成为北宋散文大家,后人将他们与欧阳修一起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而王安石的诗歌在当时诗坛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曾、王之后,崛起于诗坛的黄庭坚,既是江西作家群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也是对宋代诗坛乃至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产生深远影响的诗人,他的诗歌理论和创作方法,吸引和影响了一大批诗人,人们将他奉为江西诗派领袖,在这个诗派中,江西诗人占了将近一半。

宋室南迁之后,江西又出现别具一格的大诗人杨万里,他与尤袤、陆游、范成大并称为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他独特的诗风被人称为“诚斋体”。这时期还出现了精通音律、自创新调的格律派重要词人姜夔,其流韵所及,不仅影响南宋词人,而且一直影响到清代的浙西词派。

到了南宋末年,江西还涌现了一批爱国作家,刘辰翁、谢枋得、文天祥、王炎午等人便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直到今天,文天祥那闪耀着爱国主义精神光辉的诗篇,仍脍炙人口,其词作也与刘辰翁、罗志仁等人的爱国词作一起,被后人称为“凤林书院体”。

江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黎清认为,活跃于宋代文坛的江西作家群体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在各种文学样式(除戏曲外)的创作中,江西作家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作为正宗的诗文创作,江西作家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发展的贡献和影响,为历代所仰视与推崇。于诗、词、文之外,江西作家在笔记小说创作领域也极为活跃,使江西文学真正达到了形式多样、包罗宏富。其二,在江西作家群中,家族血缘关系很突出。许多文学家都是一门父子兄弟并美竞秀,有的更是祖孙三代继踵相承。如临川的晏殊、晏几道父子;南丰的曾巩、曾布、曾肇、曾纡、曾纮、曾惇、曾协等祖孙三代;临川的王益、王安石、王安国、王安礼、王雱等祖孙三代;修水的黄庶、黄大临、黄庭坚二代三黄;婺源的朱松、朱槔、朱熹二代三朱;金溪的陆九韶、陆九龄、陆九渊三兄弟等等。一门数名家、群星共闪耀的景况,成了宋代江西文学现象的一大奇观。


天时地利:

造就两宋文学“江西现象”


那么,宋代江西文学缘何能如此繁荣和迅猛发展?江西的作家又为何能以群体方阵的方式凸现和崛起于文坛?究其原因,除了两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大背景外,还与江西的地域环境、人文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自唐帝国安史之乱以后,北方常常处于混乱动荡的状态,直到北宋建立才基本结束。而在这二百多年的历史中,偏于江南的江西,很少受到战火的侵袭,这不管是对经济的发展,还是对人文的兴盛,无疑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并有利于保存南方的文化基础,特别是江西大规模汇集了外来避难的士大夫家族,这为中原文化的吸纳和融合创造了条件。

其时,在经济方面,江西农业发达,基础雄厚,向朝廷献纳的粮食、茶叶等,长期居于全国首位。此外,制茶业、制瓷业、铸钱业、畜牧业、药材业等等也很繁盛。经济的发展,无疑为江西作家群的凸现,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与外界交流方面,也毫无障碍。自唐中叶以后,江西的交通就非常便利。唐代张九龄修通大庾岭驿道,使长安、洛阳、开封得以经运河至扬州,过长江后,至杭州,沿富春江至常山,再至玉山,经上饶,沿信江而下,入鄱阳湖,溯赣江,至大庾,翻岭而南至南雄,顺北江南下,直达广州出海。

到了宋代,江西水运更为发达。宋真宗天禧年间,吉、虔二州官营船场造船数接近全国总数的一半。交通的便利便于江西文人和外界的交往,便于拓宽江西作家的视野,增进江西作家与全国文坛的交流融合。

夏汉宁认为,除了以上客观环境的影响,江西自身人文环境的营造,也是推动两宋江西文学繁荣发展的重要因素。

其一,江西文学家有敢为天下先、敢于创新的精神。如欧阳修,他能在西昆派统治文坛的时候,高举反西昆倡古文的大旗,并以自己的诗文创作来实践自己的主张,理所当然地成为当时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如黄庭坚,他能在当时名家林立的文坛,另立门户,在诗歌创作理论和方法上,鲜明地亮出自己的创作主张,在诗坛产生了强烈的反响,被尊为“江西诗派”的开创人。又如南宋诗人杨万里,他能在“江西诗派”统治诗坛的时候,另辟蹊径,创造了风格独特的“诚斋体”,为当时诗坛注入了新的活力。

其二,书院文化的兴盛与熏陶,为江西文学家创造力的爆发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宋代的江西,学校、书院林立,遍布城乡。像白鹿洞书院、鹅湖书院、象山书院、白鹭州书院等,都是当时的著名书院。学校、书院的兴盛,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文化、学术的交流,更有利于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创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其三,不少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江西作家进入统治集团,还是台辅重臣。他们对家乡文人奖掖培养、相互提携、文人相重的精神,不仅为宋代文坛的繁荣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且直接带动了江西文学的发展。北宋初期和中叶,江西曾先后出现了三大宰辅:晏殊、欧阳修和王安石。这三人本身就是名望很高、成就很大的著名文学家,他们身居高位,这种政治上的优势,无疑为江西作家的脱颖而出提供了机遇。如晏殊就慧眼识才,对欧阳修推崇有加,一路培养护送,直至他驰骋于北宋文坛。正是因为江西文学家具备了上述精神,才能在两宋文坛长盛不衰,才能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创造出人才辈出的繁荣局面。


传承接续:

跨越时空的人文思索与启迪


两宋江西文学家们留下了光耀千古的传奇,今天的江西作家,如何传承、接续、弘扬这种人文基因与精神?

对此话题,作家、江西省作协副主席程维认为,两宋江西文化是鼎盛时期,文学也是辉煌时期,这有特定的历史原由与机遇,这种原由与机遇后世是很难复制的,文化的复兴有待大气候,文学的振兴却未必没有可能。“我们所说两宋的江西文学辉煌,其实也是当时中国文学的辉煌,江西文学几乎是整个文坛的坐标。这对后世江西作家是永远的激励,也是巨大的精神财富。”

谈到江西作家如何承继两宋江西文学的基因,程维认为,除了要具备一流的才识、胸襟、抱负,作家还要将文学创作的根基,深扎到江西这块丰厚的土壤中,在文学中建立一个较高层面的精神谱系,树立文学史意识的写作,沉下心来,不浮不躁,经过沉淀积累,深刻思考,写出经得起检验的大作品。

江西省文艺评论家刘晓彬,多年来对当代江西文学亦有多维度观察。

谈到如何传承、接续、弘扬两宋江西文学的人文基因与精神,他认为,首先要树立抓江西特色的意识。在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以及传承这种文化基因过程中,都需要从整个国家和民族的时代生活、时代精神出发。具体到创作的实践中,却需要立足江西的实际,发展并突出地域文化特别是江西的根系文化特色。其次,要树立抓精品的创作意识。通过精品创作维护江西文学创作的声誉,引导并带动江西文学的创作上档次。再次,要树立抓薄弱环节意识。特别是创作队伍,既要倚重中年以上年龄层的创作者,也要大力扶持青年作者的创作,从而为江西文学创作打下广泛而坚实的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