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紫砂邮局明日隆重开幕 寻找最美吴经提梁』

 秦岭之尖 2018-07-08



一九六六年,在南京南郊中华门外马家山大定坊油坊桥,发掘了明代司礼太监吴经墓,出土有一件完整的海棠形“ 提梁紫砂壶 ”。根据同出土的墓志记载,为明嘉靖十二年( 1533 年)死葬南京的吴经墓,是迄今为止考古出土的有明确记年而且是年代最早的一件紫砂壶。此壺历来是紫砂人心中的神器!一九九四年,中国邮政集團公司也专门发行了一枚吴经提梁壺的邮资明信片,被紫砂藝人和壶友們熱情疯抢!




此次逢紫砂郵局裝修后重新开业,特向社会征集吴经提梁壺,不论作者职称,不论材质,不论大小,经专家评审后,均可參加此次吴经提梁壶大汇展!一经入选,将优先推荐在紫砂邮局展示和销售,获赠紫砂邮局所藏“94邮资明信片”一枚,由紫砂邮局名誉局长颁发入选证书。

展览地点:宜兴紫砂郵局

展览時間:2018年7月7日!



天下第一壶

吴经提梁  的  往事


明 吴经提梁

高 17.7cm,口径 7.7cm

南京市中华门外大定坊马家山吴经墓出土

藏于南京市博物总馆


根据出土墓志上的记载,墓主人是司礼太监吴经,江西馀干人,从小就选入宫做太监,到了武宗(正德)年间,递升为御用监太监,镇守山西。御用监为十二监之一,是明代宫廷内专司造办用品的机构,下设里外监把总、典簿、掌司、写字、监工等员,主要是掌办宫廷所用围屏、床榻诸木器,以及紫檀、象牙、乌木、螺甸等玩器,史料中对于吴经的记载很少,《明史》里曾提到他滥用职权、得罪充军之事,世宗皇帝(嘉靖)即位后整顿前朝宦官之害,吴经被发配到南京孝陵卫充军,之后一直就在南京司礼监分司任闲职。司礼监也是十二监之一,主要管理宦官与宫内事务。吴经生活在明中期太监擅权之时,位高权重,其随葬品必是极为珍贵之物,仅从此来推断,这把提梁壶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普通之物。吴经卒于明嘉靖十二年(公元1533年),这也为我们确定这件紫砂壶的绝对年代提供了直接依据,它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一件紫砂壶。


经过考古人员的仔细清理,紫砂提梁壶得以恢复了原貌。它通高近18厘米,胎为砂质,肝红色,器型较大,质地较粗,器表涩手,有气孔。短颈用一块泥片加接。壶为球腹,腹下部稍敛,平底,弯流,流与腹衔接处贴塑四瓣柿蒂形纹饰,肩上捏接提梁,提梁圆角四棱,近似桥形,其后部还有一个用来拴绳系盖的小系。壶盖上塑有宝珠纽,背面缀十字交叉的泥条,整个提梁壶造型端庄,做工规整,是迄今为止第一件完整的带有装饰性手法的早期紫砂壶。



吴经应该是喜欢喝茶的,否则不会至死都把紫砂壶带着。如今看去,此壶虽在制作工艺上略显粗糙,在烧制上受当时技术的影响,颜色不一,粘有釉泪,但整体看去,此壶造型丰满,腹提得起来,底收得有力,提梁高度适宜,为黄金比例。



提梁成虚的空间以缓冲身桶的厚重,给人一种沉稳博雅的韵味,和明式家具的凝重简洁之气相通。壶上诸多细节也显示着中国传统审美的趣味,譬如:因流与身桶采用接榫法粘接,即壶嘴做成后,塞进壶身一侧事前钻好的小孔内。在流的根部与壶的腹部相接处贴塑了四瓣柿蒂纹片,这样既使榫接更为牢固又掩盖接痕,美观大方。再如,壶盖的子口竟镶有起支撑作用的十字架,且厚薄长短不一,然而壶盖正面却配有挺拔优雅的如意形钮。最使整壶增色的是倭角式海棠形提梁,它比例协调、简洁有力,像极了明式家具里的罗锅枨。柿蒂纹、如意钮、海棠提梁,巧妙地营造出简劲优雅的明代审美境界。可惜早期砂壶皆无款识,不知此壶为何人所制,但想来定非俗手。



明代画家王问和吴经、供春大略同时,他有幅著名的《煮茶图》,图中所绘茶壶坐于炉上,形制极似此吴经提梁,只是流的位置稍低,有人据此判断此提梁壶应为煮茶所用。其实,细观茶史便知此种看法难以立足。明代自朱元璋下令罢造团茶之后,散茶泡饮法遂大兴,唐代盛行的煮饮、煎饮早已消亡,而宋代点茶法余绪至明中期亦已绝迹,何况古人煮茶是不会用到壶这种器具的。



由此来看,此作品虽名为《煮茶图》,但此壶绝非煮茶所用,它所显示的不过是高士煮水而已。这也可以从同时代其他画家的作品中得到验证,比如唐寅《事茗图》中的提梁壶,仇英《松溪论画图》中的软提梁壶,明显是用来煮水的。而文征明作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的《品茶图》中的紫砂壶,因置于案上,旁有小盏,且另有童子用别壶煮水,可知此壶显然为泡茶所用。这些绘画作品刚好说明了明代中期是紫砂壶由煮水器演变成泡茶器的重要阶段。待到万历年间,经时大彬改大为小,紫砂壶完全成为明人文房清饮的泡茶利器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