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半年已结束,你过得怎么样? 开始爱好者 这种故事一定在你身上发生过吧?你会买一堆的书,买回来后就束之高阁从来不曾翻阅,但你会觉得好像拥有了其中的知识。你会制定读书计划,健身计划,减肥计划,但你就是坚持不下来,只是享受初始那几天的快感。把开始当做结果,享受结果达成的幻觉,之后该干嘛就干嘛去了。 把开始当成结果,这是大部分人都有的心理习惯,把他们称为“开始爱好者”。 讲到这里,好想找个地缝钻下去,这说得不就是我吗?我决心学英语,制定很多计划,先在手机下载了英语流利说APP,接着在网上买了课程,今天早上经过报刊亭时还买了份英语版《Shenzhen Daily》,计划每天通勤路上听bbc新闻,晚上计划看一集《老友记》,明天计划听课程背单词,计划一个接一个,可是三天后就忘记了那些原本的计划,一年后英语水平还是原地踏步。 开始一项计划会让人心情愉快,觉得生活从此开始改变,一切充满了力量和希望,焕然新生,令人兴奋。回顾自己的过去,原来曾开始过很多事情,但却很少给这些事情画上一个句号,上演着许多开始即结束的故事。 想起5月份,公司里组织了一场讲座,主题是《认知行为在生活中的应用》,深度了解认知这个概念。 认知就是一个人对于世界的态度,评价,看法。认知不等于知识,认知可能表现为一种视角,一类观点,一种判断,一种选择,一种态度,是一个人内心相信,行为践行的东西。 生活在一个复杂的世界里,很多事情都没有定论,对同一个现象可以有几个不同的说法,而且每个说法可能都有道理,都没有定论。所以,励志的电影,令人振奋的讲座,一碗“营养十足”的鸡汤,都有可能让自己做出各种选择。 深度认知 为了避免更多地在自己身上看到“开始爱好者”的影子,我想首先得提升“认知深度”,那么怎样才算是深度认知呢? 举个例子,比如:有人问:“为什么深圳的房价那么高?”有两种答案。 再比如:有人问:怎么团建增加团队的协作? 这些回答,你会发现B的答案比A更有深度,如果把B的答案称做深度回答,那么A只能称为简单回答。两者的差别在哪里呢?深度的认知能力是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能够跳出现象本身,思考现象背后的逻辑问题。 计划 很久以前就知道,有些人可以制定长达几十年甚至一生的计划,然后日复一日地执行下去,这样的牛人必定存在于世界的某个角落。比如电影《肖早克的救赎》,影片的主人公是被冤坐牢的,但他有口难辩。无奈之下,他只能自救,通过深度思考分析自己所处环境,设计了自我救赎的计划,并一步步实施,最终逃出了牢笼,并将枉法者送上审判台。 有人说:“计划总赶不上变化。”这话听上去挺现实的,计划总被变化打乱的深层原因大概在于计划太长远。无论变化多快,在制定计划时,变化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根据自身的情况分析制定多久的计划才是合适自己的。 曾经自己也尝试信誓旦旦地利用生涯四度来制定年度计划,最后发现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去完成。于是,还是得平静地接纳自己能力不足这事实。之后通过实践发现:自己把计划缩短为一个星期的期限,可以很容易坚持下来,甚至分解成为3天、5天、7天,这样很开心地令自己看到可视化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可以把计划延长到一个月,一个季度!至今,自己依然只能以一年做为最长的期限。期限越短,内容越清晰,执行力越容易实现。 做长期计划的显然是有必要的,但并非每个人都有制定、执行的能力,不过没关系,“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要做的事情就是一步一步地走,把每一步都走好,走踏实。至于“千里”之外的终点,我相信,只要不停地往前走,早晚可以走到那个地方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