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崇州中医院杜延江 西医的高血压,中医以风论,原因是中医没有高血压,西医不认风。怎样把中医的风和西医的高血压联系起来,这是一个中西医结合的课题。搞这个课题的人不少,出成效的人不多,至少至今还未见到太显著的突破性成果。 高血压的直接症状是眩晕,中医就以风眩论。高血压是血压高于标准值,中医并不测血压。没有客观指标,只有症状描述,西医认为是靠不住的,而中医却全靠它,所以从简单的症状体征来看,中医明显不如西医,这就是差距,类似的情况是西医老欺负中医的原因。 血压的定义是:流动着的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而高血压的原因尚不清楚,尚不确定,尚不固定。原因不确定的疾病称为原发病,所以高血压又称原发性高血压。寻找高血压的原因,应当沿着血压的形成机制以及产生环节来找,他的直接因素无非是心脏动力过强,血容量过大,血管过于收缩三个方面,这是第一因素。二级因素应当是影响上述三个方面的间接原因,心动力过强的有儿茶酚胺,甲状腺素。血容量过高的有钠和醛固酮。血管收缩的有血管紧张素等。这虽然是西医所说的原因不明,也还是比中医明确的多,这是机理上的差距。 中医认为,风眩证以风为主,眩晕的因素可能还有痰、热、虚、淤等因素,风、痰、热、虚、淤都是体内机制失调造成的,失调是阴阳失调。阴阳的平衡能使血压平衡。血压的动力学原理多体现在阳气上,阳亢则高,阳衰则低,阳亢可以催动血液上涌。内经说:大怒则血壅与上,使人薄厥。血气上涌不但可以发晕,还可以至厥。那么为什么要说薄厥,而不说晕厥呢?这个薄字非常重要,是古人用字的极高水平。薄字古当迫讲,是血流上涌,脑血流急剧增加,致使脑充血,压迫脑组织。 现代的薄字当少讲,是厚字的对立面,薄厥的第二层意思是缺血性晕厥,当血上涌的时候,会产生自身性调节和阻抗,这是生理性保护,这种保护是应激的,非常规性的,因而是不稳定的。它有时不足,有时会过了头,过份的时候使血管强力收缩,阻止血涌上脑,以至脑缺血,脑缺血的晕厥更常见。 高血压恰恰两种情况都会发生,所以一个薄字可管两种机制。而且能跨越时代,不同的时代,人换了,文化习惯变了,表达不一样了,乃至相反。但古人的话仍然没有错,没有过时,仍然好使。不但是放置四海,而且是放之古今都皆准。这就是经,是经的特征,经是永垂不朽的,是现代人和现代文所不及的。所以对经不要轻易动,有点扯远了。 高血压的风是内风,内风产与肝,多因情志而生。情志属内因,内因产内风。肝主藏血,肝风就可以直接入血。肝风为病邪,病邪多逆行。风为阳邪,所以谓阳亢上逆,所以以大怒为前提。值得强调的一点,就是这个逆字,它一定是逆,不逆不成病。顺风只会到处串,不易成病,甚至能强化生理功能。只有逆风才形成风阻,逆风而行,阻力甚大。因而形成血流阻力增加,这是与西医血管阻力的结合点。阻力增加,才需要过高的压力来克服这些阻力,使血液继续流动,不然血会停流,生命体不允许血液停流,无论多大的阻力,都必须克服掉,血压能不上升吗? 由此引出的中医的风阻,西医的血管阻力,才是高血压的最重要的原因。如果消除了这一阻力,血流就不需要多少压力,就不会形成高血压。如果完全没有了压力,甚至连正常的血压都形不成。 因此在治疗学上,着重解决阻力问题,是根子问题。我相信,高血压不会成为不治之症,也不需要永远的终身服药。愿这一天早日来到。 |
|
来自: 鉴益堂 > 《36.[杏林医话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