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林徽因在毕节的遗憾

 fsn9oule12e45h 2018-07-08

林徽因(1904—1955),现代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被誉为“民国第一才女”、“东方最美女性”。她曾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和耶鲁大学戏剧学院,是外交家林长民的女儿、建筑大师梁思成的妻子、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儿媳,人民英雄纪念碑(碑座纹饰和花圈浮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五星两旁的“嘉禾”——麦穗)。1940年12月4日,林徽因曾在毕节文庙前有过片刻停留,未能如愿以偿进入文庙考察建筑情况并留下相关记录,既是林徽因本人的遗憾,也是毕节历史上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

1940年,根据国民政府教育部和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的指示,中央研究院从事人文科研的全部力量,于该年秋冬时节分期分批迁往四川李庄;由三辆车组成的第一批车队,于12月2日开始出发。由于中国营造学社与历史语言研究所的依附关系,梁思成、林徽因及学社的其他同人,尽管对迁往偏僻的李庄很不情愿,但要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就必须依靠史语所的图书,万般无奈中,只好随车前往。因搬迁准备工作的混乱、焦急、疲劳,梁思成在行前突发高烧,只得暂时留下休养,所以未能随行。林徽因与毕节文庙惊鸿一瞥的邂逅,就发生在她与家人从云南昆明搬迁四川李庄的艰辛旅途中。

1940年12月2日,林徽因带着母亲和两个孩子——还不到11岁的女儿梁再冰和8岁的儿子梁从诫(1932—2010,毕业于清华大学历史系,曾在云南大学历史系任教。曾任全国政协委员、常委,中国文化书院副院长,创建中国第一家完全民办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随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和中国营造学社部分同仁的家眷30余人,“骑马蹲裆”坐着一辆有篷客车离开昆明,沿川滇公路经曲靖、宣威、黑石头、威宁、赫章,一路沟壑纵横、坡陡路险、艰苦备尝,终于在次日晚间抵达毕节,住了一夜。

2011年2月,中央电视台国际中文频道曾播放过一部名为《梁思成与林徽因》的专题纪录片。在这部8集专题纪录片的第4集“流亡”第32—35分钟,梁思成、林徽因的女儿梁再冰(毕业于北大西语系,曾任新华社驻外记者,在英国、澳大利亚和香港工作多年,1991年退休),翻着“12月4日,星期三”的日记,深情讲述了林徽因与毕节文庙的邂逅经过——

“今天起来就去看毕节城。毕节街路宽阔,两旁店铺很多……”(电视屏幕上日记本字迹辨认)12月4日早上,林徽因将正在发烧的儿子交给母亲照料,自己带着女儿走出旅店。从广惠路某药店为儿子买好药走出来,林徽因就看见了毕节文庙。“那个庙已经改成一个小学校了。她就一定要看这个庙!我一去了之后,那些小孩子就来围观。一大堆小学生把我围起来,我非常恼火。我坚决不肯进去。我母亲非进去不可,我非不肯进去。我母亲拗不过,就没有进去。回来后她就冲我发了火,训了我一通。那通训话,后来我还记在我的日记上,所以现在还有点印象——”多年以后,年逾七旬的梁再冰老人,面对专题片《梁思成与林徽因》的摄影镜头,不无遗憾和懊悔地这样回忆当时的情景。

在梁再冰的日记里,母亲的训斥可谓声色俱厉:“你今天为什么这么不高兴?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如果要参观的话,就一定要看看这个地方的县政府、重要机关、学校、孔庙、街道布置法、城墙的建筑法才对,并不是单看铺子里卖什么就完事儿了!”女儿太小,对建筑不感兴趣,觉得母亲是小题大做:“我当时心里很好笑。我才十一岁。那个时候,我觉得跟我说这个有点对牛弹琴!我觉得,我又不是搞古建考察的,我又不搞你们这一套,我怎么会懂呢?”可是,对母亲那天的不高兴,女儿也有自己的理解:“但后来我想,她那天比较恼火,是因为我父亲不在!我相信,那天要是我父亲在,他们俩一定进去大大考察一番……反正,我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知母莫若女!在建筑学家林徽因身上,既有发达的文学艺术细胞,又有注重调查研究的科学实践精神。早在1937年夏,她就在山西五台山地区发现了中国最古老的一座木结构建筑——建于唐代的佛光寺大殿。正当她要进行深入研究时,“七七事变”爆发,野外调查工作被迫中断。不久,北平沦陷,梁思成、林徽因全家不愿做亡国奴,辗转逃难到达昆明。1938年,林徽因为云南大学设计了具有民族风格的女生宿舍。从1930年到1945年,她同丈夫一起,走过中国的15个省,19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738处古建筑物。他们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通过他们图文并茂的介绍,还有英美友人费正清、李约瑟、费慰梅等的帮助,很多古建筑(河北赵州大石桥、山西应县木塔等)被全国乃至全世界认识,得到了应有的保护。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得以破解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得到林徽因这位贤妻的协助,他完成了对北宋建筑学家李诫编写《营造法式》(中国第一本详细论述建筑工程做法的著作)这部“天书”的解读,后来编写成第一部《中国建筑史》。1946年,梁思成在李庄完成了英文本《图像中国建筑史》最后一部分的撰写,在“前言”结尾,他满含深情地写道: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同事和旧日的同窗林徽因。二十多年来,她在我们共同的事业中不懈地贡献着力量。从在大学求学的时代起,我们就互相为对方“干苦力活”。以后,在大部分的实际调查中,她又与我做伴,有过许多重要的发现,并对众多的建筑物进行过实测和草绘。近年来,她虽然罹重病,却仍葆其天赋的机敏与坚毅。在战争时期的艰难日子里,营造学社的学术精神和士气得以维持,主要应归功于她。没有她的合作与启迪,无论是本书的撰写,还是我对中国建筑的任何一项研究工作,都是不可能成功的。

丈夫对妻子的深深理解和感激,在五六十年后又得到了女儿梁再冰的补充。2004年6月10日,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行的“林徽因百年诞辰纪念会”上,梁再冰心情激动地走上讲台,刚一开口声音就哽咽了。她说:“回顾我妈妈一生的历史,我的心情很不平静,想到的事情太多了。以前我很不愿意回想这些事,困为她的一生特别值得惋惜。母亲的一生很短,只有51年的时间,中间又经过了抗战中最艰苦的一段生活。这次因为要纪念她的百年诞辰,我翻阅了很多过去的信件、材料,对母亲又有了新的认识,对她的工作和思想又有新的发现。”“现在的人提到林徽因,不是把她看成美女就是把她看成才女。实际上我认为,她更主要的是一位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学家。她和我父亲梁思成是长期的合作者,这种合作基于他们共同的理念,和他们对这个事业的献身精神。”

1940年12月4日上午,一下子就吸引了美女、才女、建筑学家林徽因的眼球,让她急于进入欲罢不能的毕节文庙,的确是毕节城内一处历史悠久、庄严静穆、建筑设计精美的亮丽人文景观。毕节文庙曾是毕节县学的一部分,据光绪五年版《毕节县志》卷之三《祠祀志》记载:

毕节县学旧为卫学,明正德三年(1508)始建。康熙二十六年(1687)改卫为县,始为县学。由明迄清,毕节县学的办学地址,由南门外虎踞山到城中的长庆山东北隅,几经辗转。一直到康熙二十九年(1690),知县方瑞合才将其改迁于长庆山正中(今毕节市第一人民医院所在地,彼时西有城隍庙、县学署,东有松山书院、县署)。修建毕节文庙所有的土地,右为明指挥李焕、千户胡大椿故宅,其后裔李重熙、胡琼等捐以建学;左为生员葛邻纯、葛邻曦兄弟九人所捐献的祖遗地基。雍正十年(1732)知县李曜、乾隆十四年(1749)知县凌均、乾隆二十年(1755)知县董朱英几次加以修葺。一直到同治十年(1871),知县王正玺对文庙重加葺治,并置佾舞(六佾舞,需舞生36人、执麾1人、执节1人共38人,乐器数十件)、祭器(礼器、乐器、舞器数百件),使其规模焕然一新。

曾经的毕节文庙,计有房屋37间:“崇圣祠”三楹,正房供奉孔子先人5位,东庑(厢房)、西庑各配先贤、先儒各5人;“大成殿”五楹,正位为“至圣先师孔子神位”,东配“复圣”颜子、“述圣”子思,西配“宗圣”曾子、“亚圣”孟子,“东哲”六人为孔门弟子仲弓、子贡、子路、子夏等,“西哲”六人除孔门弟子五人外还有南宋理学家朱熹;东庑五楹,供奉先贤38位(前36人为孔门弟子,后2人为理学家周敦颐、程颢),“先儒”30位(郑玄、孔安国、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李纲、刘宗周、陆九渊、张栻、陈淳、文天祥、方孝孺、张履祥等);西庑五楹,供奉“先贤”28位(除孔门弟子外,尚有历史学家左丘明,理学家张载、程颐),“先儒”38位(董仲舒、诸葛亮、韩愈、韩琦、吕祖谦、陆秀夫、陈献章、王守仁、黄道周、黄宗羲、王夫之等);“大成门”七楹,用来悬挂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八位皇帝的“钦颁文庙匾额”;“名宦祠”三楹,供奉傅友德、陈桓、方瑞合等六人;“乡贤祠”三楹,供奉张谏、陈迪、罗英、沈维藩等8人;“忠孝祠”三楹、“节义祠”三楹。此外尚有“棂星门”石坊一座,泮池一顷,建桥其上;左右当墙门二,左曰“礼门”,右曰“义路”;墙外石牌坊二,左曰“金声”,右曰“玉振”。据传,“金声”、“玉振”、“礼门”、“义路”这四座石牌坊,皆乾隆年间来自北京的著名知县董朱英设计建造,做工非常考究精致;“礼门”坊、“义路”坊的两根石门柱,日出日落时的影子,都会重合成一条直线。

经王正玺(四川达县进士,任毕节知县仅一年)整治修缮过的毕节文庙,的确气派非凡。它一共供奉了中国历史上近200位名人。“万世师表”(康熙二十三年(1684)颁),“生民未有”(雍正四年(1726)颁),“与天地参”(乾隆三年(1738)颁),“圣集大成”(嘉庆三年(1798)颁),“圣协时中”(道光元年(1821)颁),“德齐峙载”(咸丰元年(1851)颁),“圣神天纵”(同治二年(1863)颁),“斯文在兹”(光绪元年(1875)颁),《顺治九年世祖章皇帝条教生员卧碑》,《康熙十九年圣祖仁皇帝圣谕十六条》,《康熙四十一年圣祖仁皇帝训饬士子文》,康熙二十五年颁《御制先师孔子赞并序》,康熙二十八年颁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御制四配赞》……清朝八代皇帝钦赐匾额、圣训的加入,肯定为毕节文庙增色不少。“每岁春秋仲月(旧历二月、八月)上丁日”,毕节文庙都要祭孔、尊孔,排列仪仗、陈设祭品、奏乐舞蹈、恭读祭文、演示礼乐舞相关器具,想来一定热闹非凡。那些个熟读四书五经的士子,在参加科举考试之前,有机会去古色古香的文庙里瞻仰古代圣贤,沾点“文曲星”们的仙气,在那里弦、诵、歌、舞,经受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仁、义、礼、智、孝、悌、忠、信等儒学文化精髓,一定会更加深入人心。毕节老一辈老几辈的文化人,对文庙的具体情况有精彩描述——

曾经的毕节文庙,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沿广惠路往前走,远远就能看见跨越广惠路的两架高耸的石牌坊,坊高3层,4柱3门。东坊中门上方刻着“金声”二字,西坊中门上方刻有“玉振”二字。两坊中间是长约50米的红色门墙,墙上用青花碎瓷镶嵌的“万仞宫墙”4个楷书大字格外绚丽夺目,站在红墙之外就使人受到孔庙威严肃穆。大墙东西各有一道拱门,东为“礼门”,西称“义路”,但两门长期关闭,据说是因为毕节未出过状元;在两座拱门边,立有高约1.5米、宽约40厘米的石碑各一块,碑上刻字“文武官员至此一律下马”,可见历代封建统治者对孔子的尊重和敬畏。红墙东西辕门内是两座高大的木制牌坊,东坊上端刻有“德配天地”四字,西坊刻有“道冠古今”四字。进入文庙,有一个不大的广场。广场四周,古柏参天而立,当年一小、毕节师范学校的学子,曾利用该场地操练立正、稍息。广场北端,有一半圆形水池曰“泮池”,上架小桥一座,桥栏板上雕龙画凤,装饰精细。沿石阶而上,是一个平台。平台中央为4柱3门的“棂星门”,平台右侧建有“忠孝祠”,西侧建有“节义祠”。站在平台上仰望,石阶上黄瓦翘檐的“大成门”威严雄壮,大成门两侧为青瓦砖墙的“乡贤祠”、“名宦祠”。沿石阶而上过“大成门”,就可看飞檐斗拱、黄色筒瓦的“大成殿”,殿内有8根朱红色木柱,桩脚均有石雕石墩。大殿中央供奉“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牌位,两侧则供奉孟子、曾子、颜子、子思等72贤人的牌位。

1940年冬天,林徽因、梁再冰母女俩看到的,已经不是全盛时期的毕节文庙。但毕节文庙内37间房屋,尤其是“万仞宫墙”外面的牌坊、石柱,应该还基本完好。离开毕节文庙后,林徽因母女俩还在毕节走了一段。因为心里不高兴,女儿听不进母亲给她讲的话,毕节给她留下的印象,除“街路宽阔,两旁店铺很多”外,就是“一个大场(小校场?),一座石桥(太平桥?)”,还有一种叫“黄粑”的特色食品(电视屏幕上日记本字迹辨认)。由毕节到叙永再到泸州南岸蓝田坝,坐卢作孚民生公司的轮船沿江西行至宜宾,再转乘小型木船,林徽因一行终于在1940年12月15日到达李庄。

“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如果要参观的话,就一定要看看这个地方的县政府、重要机关 、学校、孔庙、街道布置法、城墙的建筑法才对,并不是单看铺子里卖什么就完事儿了!”“她那天比较恼火,是因为我父亲不在!我相信,那天要是我父亲在,他们俩一定进去大大考察一番……反正,我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全民抗战的艰难日子里,林徽因以自己的方式进行着一场坚苦卓绝的战斗:虽罹重病却用“天赋的机敏与坚毅”维持营造学社的学术精神和士气的她,“千苦力活”对众多建筑物进行实地考查并有许多重要发现的她,为与丈夫两人的共同事业“不懈地贡献着力量”的她,以对毕节文庙的惊鸿一瞥,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非常有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学家”的个性风骨。这种个性风骨,让她爱之深责之切,敢言人之不敢言,敢为人之不敢为,敢怒人之不敢怒——

1940年冬,在毕节广惠路,她冲死活不进文庙的女儿大动肝火。1946年,谈起1944年日军攻占贵州独匀直逼重庆的危局,因父亲热爱北宋建筑学家李诫而得名“从诫”的儿子,曾这样问母亲:“如果当时日本人真的打进四川,你们打算怎么办?”林徽因若有所思地回答:“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母亲“以最平淡的口吻所表现出来的那种凛然之气”,让儿子深深震动!(梁从诫《倏忽人间四月天》)1953年夏天,在首都北京,林徽因敢于指着新中国分管文教的副市长的鼻子发火:“你们把真古董拆了,将来要后悔的。即使再把它恢复起来,充其量也只是假古董!”(陈从周等回忆)

“她和我父亲梁思成是长期的合作者,这种合作基于他们共同的理念,和他们对这个事业的献身精神。”(女儿)“在她和父亲身上,常表现出中国汉族读书人的那种传统的'气节’心理。”(儿子)在梁思成、林徽因身上,那种面对美好事物的机敏,那种执著追求理想的坚毅,那种对建筑事业和民族历史的由衷热爱,那种对优秀文化文明传统的温情和敬意,那种国难当头“位卑未敢忘忧国”“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责任担当,那种为共同理念和共同事业“虽九死其犹未悔”的献身精神,那种透过历史看到未来的真知灼见远见卓识,值得我们和我们的后代好好温习复习。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毕节文庙有幸遭遇林徽因,林徽因却因毕节文庙而不无遗憾,这正如古希腊著名雕塑“米罗的维纳斯”的那只断臂,虽然残缺,然而美丽,美丽得无与伦比。


《毕节晚报》2017年12月20日 第08版 文/翟显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