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需先言劳工神圣,凝视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有意义 | 季风风向书单-180706

 颐源书屋 2018-07-08



本期书单有一些有趣的书,比如英国博物学家与晚清帝国的文化遭遇的《知识帝国》、讨论疯狂的科学家如何慢慢变成了疯狂的科学的《当代弗兰肯斯坦》;也有几本非常有意义的书,比如打破日本近代化学术神话的《寡头政治》、一本利奥塔发表在各色媒体上,讨论后现代的集子、还有古罗马哲学家普鲁塔克的一本著作。


不过最想推荐的,还是林立青的《做工的人》。


林立青是工地的监工,有点文化,读苏俄文学,又借苏俄文学的深沉的眼,去看了那些隐匿在建筑瓷片、水管、钢筋后的劳工们。想不到在台湾这样仁义犹存、法治健全、公民社会发达的社会中,劳工们的命运依然是如此飘零而无望:焊工们会得职业病,渐渐会失明、烂肺,一如大陆的尘肺病人,因而默默地为自己准备安乐死的后事;劳工们一有病痛,并不敢去看医生,每个工地上都有根据往日经验自备的药箱,不管有效没效,统统就着便利店廉价的劣酒一饮而下;警察也不给劳工们好眼色看,他们不敢去富人区抓违规的有钱人,而专门盯着无权无势的劳工们罚款;不要说外来的非法劳工的命运,他们处于看不见的底端。


林立青积攒了无数这样的故事,不动声色一件一样摊开来说,于是有了这本《做工的人》。他们是最普通的人,也有最深沉的故事与内心,无需先言劳工神圣的口号,无需先言革命的必要,凝视他们的生活本来就是有意义的,请你停下来,看一看吧!


(文末可打赏,点击“阅读原文”即可购买,书单要续命,还需要观众老爷们的支持






知识帝国:清代在华的英国博物学家

[美]范发迪 / 袁剑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18-1


这是一幅“文化遭遇”而非“文化冲突”的图景:亦即西方逐渐形成的自然科学与中国传统草木鸟兽虫鱼之学相遇时,他们如何显示出参差的不同、并试图相互协调

18、19世纪,博物学在英国是一项社会大众积极参与的科学和文化活动,体面且时尚。这种风气表现在科学演讲、植物采集以及昆虫和化石收藏等流行与嗜好之中。当英国人随着商贸和殖民扩张,漂洋过海落脚于世界各地时,他们对博物学的爱好也随之而行,构成了世界海上贸易中的美学、信息、财富、商品及文化流通的一部分。


本书以全球形势下的清代中国为背景,描述了在华英国博物学家对于中国自然界痴迷而严谨的探索、调查和描述。作者专注于这段几乎被学者忽略掉的历史,给我们展示了这些博物学家的科学活动是如何与博物学史、科学帝国主义以及中西关系相互联结的。


在近代中国与西方世界的生硬的文化遭遇中,商品及货币的交换、爱好及思想的通融、人际关系的延伸以及帝国之间的博弈,成为主要的表现形式,而博物学的视觉表现传统也成为中西方之间一种重要的科学信息的交流方式,这其中功不可没的是中国的画匠。


本书力图还原参与博物学研究活动的各式各样的中国人,他们来自许多不同的社会阶层,有着不同的身份背景和知识技能。他们是英国博物学家在中国科学活动中的眼睛和手脚,却也常常在绘画技巧、语言文字、诚信等方面被质疑。英国博物学家企图把自然世界——不管国界和其他人为的界限——置于真理的崇高视角之下,作为一种普世性的科学价值,并且,最好还能产生实质性的利益。在这种观念下,当地人的本能意愿和思维模式在科学共同体的堂皇视野中毫无立足之地。


作者以英国博物学家和中国人之间的交往为切入点,深入探索中西关系中某些被忽略的层面,并由此来阐述近代中国与西方世界的文化遭遇,以及汉学与博物学之间的交汇。


当代弗兰肯斯坦

[法] 莫奈特·瓦克安 / 周欣宇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鼓楼新悦 / 2018-5 


弗兰肯斯坦所预视和隐喻的是,人类希望在性关系之外制造自身的欲望,人造人的世纪已然来临

1816年6月,莱芒湖畔:一群年轻人——拜伦、雪莱和他未来的妻子玛丽,决定写一些关于鬼怪的故事。《弗兰肯斯坦》就这样在玛丽·雪莱的笔下诞生了。当时的她还不知道,这个故事将成为一部现代神话。


《弗兰肯斯坦》讲述的是一个人造生命的故事。弗兰肯斯坦是位科学家,他频繁出没于藏尸间,尝试用不同尸体的各个部分拼凑成一个巨大人体。当这个怪物终于获得生命睁开眼睛时,弗兰肯斯坦被他的狰狞面目吓得弃他而逃。怪物本来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但是因为相貌丑陋,不为人类社会所容,所有人都拒绝他、驱赶他。他向往爱情和幸福,但得到的却是诺言和追捕,他请求科学家再给他造一个同类,却遭到了拒绝。他的一生悲惨胜过快乐,于是不顾一切地向人类复仇,最后与他的创造者一起同归于尽。作者玛丽·雪莱在书里预言了两个世纪之后发生的事:人工生殖、基因工程、优生学、超人类主义……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生产”人类,已经变成了现实。


这次推荐的新书《当代弗兰肯斯坦》正是基于玛丽·雪莱创作的这个故事,以及她充满悲剧色彩又不同寻常的一生。作者莫奈特·瓦克安是位精神分析学家,她探讨了玛丽创作这个神话的缘由和意义,试图分析一种人类希望在性关系之外制造自身的欲望,探索人工无性繁殖的涵义及其涉及的伦理问题,揭露出人工助孕以及一系列非自然生育的科技手段中所隐藏的危险性。正如生物学家雅克·泰斯达在序言中所写的,“疯狂的科学家慢慢变成了疯狂的科学”。但同时,我们也在用一种现代的方式,提出一个古老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来自哪里?我们要去哪里?”


做工的人

林立青 / 赖小路 (摄影) / 中国工人出版社 / 2018-6


最普通的人,也有最深沉的故事,无需先言劳工神圣的口号,无需先言革命的必要,凝视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有意义

这本书的作者林立青,是工地的监工,有点文化,读苏俄文学,又借苏俄文学的深沉的眼,去看了那些隐匿在建筑瓷片、水管、钢筋后的劳工们:不要责怪他们大热天不带好安全设备吧,你看不见他们胯下的被潮湿的汗咬出的癣;男人活水泥,女人周旋税务债务,也能好好经营一个家庭;吸了毒,做出来的焊工最好看;做工的疼惜做工的,老工人有好技术都会教给外来的非法劳工,让他们过得好一点。


想不到在台湾这样仁义犹存、法治健全、公民社会发达的社会中,劳工们的命运依然是如此飘零而无望,焊工们会得职业病,渐渐会失明、烂肺,一如大陆的尘肺病人,因而默默地为自己准备安乐死的后事;劳工们一有病痛,并不敢去看医生,每个工地上都有根据往日经验自备的药箱,不管有效没效,统统就着便利店廉价的劣酒一饮而下;警察也不给劳工们好眼色看,他们不敢去富人区抓违规的有钱人,而专门盯着无权无势的劳工们罚款;不要说外来的非法劳工的命运,他们处于看不见的底端。


林立青积攒了无数这样的故事,不动声色一件一样摊开来说,于是有了这本《做工的人》。他们是最普通的人,也有最深沉的故事,无需先言劳工神圣的口号,无需先言革命的必要,凝视他们的生活本来就是有意义的,请你停下来,看一看吧!


哲思与信仰:《道德论集》选译

[古罗马] 普鲁塔克 / 罗勇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普鲁塔克的观点与当时的哲学主流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不同,他主张一种更为积极介入公共生活的精神

普鲁塔克(约公元46-120年)出生于罗马帝国时代波俄提亚的小镇凯诺尼亚,他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对毕达哥拉斯学派及其数论思想颇感兴趣。大约在他20岁时,他进入雅典的柏拉图学园派学习哲学。最终他以两部作品名传于世,一部是《对比列传》(《希腊罗马名人合传》),一部是《道德论集》。


这本《哲思与信仰》是《道德论集》的选译本,主要选择的是普鲁塔克在哲学和宗教方面的文章。如《柏拉图问题》、《论伦理德性》、《论制怒》、《论静心》、《论迷信》等。他的观点与当时的哲学主流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亚学派不同,他援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相关学说,主张一种更为积极介入公共生活的精神。即使在谈论涉及我们个人灵魂或信仰的问题时,也能以一种更为理性和节制的方式展开论述。


本系列(两希文明哲学经典译丛)已出版的另一本普鲁塔克的《古典共和精神的捍卫》也是他两部著作的选译,内容主要侧重于他的政治思想和古典政治哲学。他在文章中探讨了政治应当如何运作,当权者应当具备何种素质和修养,特定政制的品性和特点等重要的问题。其中著名篇章如《哲学家尤其应当与当权者交谈》、《致一位无知的统治者》、《老年人是否应当参政》、《政治家的谏言》等,也非常值得细读。


寡头政治:日本帝国的制度选择

[美]J.马克·拉姆塞耶 / 邱静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2018-2 


人都是自利的动物,从来都不存在什么利他主义、服务公共利益的政治家式寡头哦

日本军部到底是如何脱离文官统治而发动对华侵略呢?本书给出的答案是,当时控制日本的寡头们,没有办法结束内部的争斗,而意外地导致了军队的相对独立,在寡头们纷纷退出历史舞台,失去对军队的控制时,军队就不再受制于任何人,疯狂地把日本拖入了战争的泥潭。


对于日本成功而迅速的近代化,外人一般都有多重误解,认为掌握日本的寡头,如伊藤博文、山县有朋、大隈重信等人都是有利他主义、公共精神、懂得本国命运的有识之士,他们设立宪法约束自己的行为,并且用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为国家而不是一己私利而行动。但这本书试图揭穿这个神话,日本的寡头并不比任何一个国家的寡头更为高尚,他们设定宪法,主要是为了防止寡头之间互相倾轧,而制定经济发展的方向时,考虑的也是为了获取更高的税收而不是更好的国民福利,而最后更因为寡头间无法达成妥协,而养育出日本军部这个怪胎。


请还是不要对寡头保有什么不切实际的幻想吧,人都是自利的动物,尤其是对身处高位者更加要警惕,这一点,东西方皆然。


联邦最高法院的观点

[美]范吉尔 /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 2018-3


法院判决书阅读指南

作为三权分立中司法权的代表,联邦最高法院具备着左右美国未来走向的地位。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举足轻重的机构,对公众却一向以神秘面貌示人。唯独判决意见书,成为了解最高法院的一扇窗口。问题在于,判决意见书并不是那么通俗易懂,尤其对于没有法学基础的普通读者来说更是如此。


好在还有《联邦最高法院的观点》。这本最高法院判决意见书的阅读(当然也包括撰写)指南系统介绍了阅读(和撰写)判决意见书的方法。为了照顾到法律小白,作者范吉尔甚至从什么是最高法院开始讲起,包括它的作用和特征。跟着他步步推进,先后介绍了判决意见书的组成、标准、辩护策略,最后以一些真实的案例作为样本,详细分析了判决意见书的文本和论证思路。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每章末尾的实践指南极具实用性,足够让一个新手按图索骥地走近最高法院。


读完本书,对最高法院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那就直接去找判决意见书来读吧。


后现代性与公正游戏

[法]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 谈瀛洲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2018-4


后现代的特征是人们普遍从事着各种各样的语言游戏,但任何一种游戏规则都不能凌驾于其他规则之上,这就是所谓的公正游戏

利奥塔的一本集子,有电视访谈的实录,有给1968写的文章,也有讨论哲学、文科、学院、知识分子这样老生常谈的话题。相对来说,应该是利奥塔比较好读的一本书了。


那么,什么是后现代?这并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古典主义时代,读者与作者其实是共享一套规则的,后现代似乎已经丧失了规则,作者不知也不在乎再为谁而写作,而同时,你也可以是游戏规则的制定者,也可以是执行者,你也可以从事多种游戏。但任何一种游戏规则都不能凌驾于其他规则之上,这就是所谓的公正游戏。如果跨出这一步,那就意味着纳粹、独裁和暴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