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早就说过“开卷有益”,在信息大爆炸的现代社会里,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方式变的越来越多元化,网络的兴起让知识变的廉价,理想的说一根网线可以得到这个地球上你想知道的一切。请大家和我一起思考一个问题,不论是以什么样的形式,游戏也好,电影也好,看新闻,刷微博也好,我们的最终目的到底是想干什么。我的观点是,所有的这些行为总结起来,终极目的只有一个——获取信息。 回想在还没有网络的时代里,人们主要获取信息的途径就是读书,这是那时的人们能想到的最直接的选择。而今天的我们选择就多了起来,读书看起来好像是最慢的一种获取知识的方式了。但是,选择多了就一定是好事吗?科学家证实(我也不知道哪个科学家),选择越多效率越差,因为这增加了你决策的时间和后悔的理由。先说上网吧,很简单的道理,大家都会经常体验到的,如果你想在网上集中做一件事情,往往是很难的,你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干扰,各种“信息噪声”向你扑面而来,你常常会被另外的“新鲜”信息中断思路,比如QQ右下角讨厌的重大新闻浮动窗。再比如,如果想在电脑上踏下心来看一本PDF版的技术书也是很难的,开始可能还好,看上十页二十页以后,眼酸,想睡,看过什么没太深的印象,想干别的,效率很差,我就是这种情况,对需要用电脑阅读的大段的内容都有抵触的情绪。所以我避免用电脑看一些需要系统理解的东西,因为人有一种心理,就是对于我感到过抵触或厌倦的东西都不想再碰,所以我尽量不用这种方式去触及那些本身应该对我有很大意义的内容,我怕因为一时的不耐烦导致与这些经典失之交臂。 我的习惯做法还是去阅读实体的书,这给人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书的厚度是你可以真切感觉到的,而且,看实体书更容易深入内容,这可能因为人类一直以来的习惯都是以书为载体来学习,这促成了人脑的进化,人脑也更习惯这种传统的方式。 说那么一堆的内容就是想说的是“读书要分级”,什么叫分级呢,就是读书的深度。 走进任何一家图书馆,你可能都有冲动要把这里的书全部读掉,可是这显然不现实。 电视剧《士兵突击》里许三多在团部的知识问答竞赛时,团长问他是怎么知道这么多知识的,许三多说“我这人笨,不知道应该看什么,我就跑到图书馆,从A开始看,现在才看到D”(大概是这意思,是不是D记不清了)。你说这种人真有吗?有,肯定有,但是这只能是个童话,对于一个现代化的大型图书馆来说,你就是光把A看完这辈子恐怕也不够用的。所以,面对浩瀚的书海,有选择的读一些经典之作才是明智之举。并不是每一本书对于我们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这里有经典,也充斥着垃圾。如果你花了两年读了一堆垃圾书,这样非但无益,反而会害了你。就像老罗曾经说的,他年轻的时候金庸的武侠小说非常火,很多的个体书商不知名的武侠作者出版的武侠书都署金庸的名,因为那时没有目录嘛,什么“飞雪连天射白鹿, 笑书神侠倚碧鸳”,当时不知道,所以怎么把金庸的书挑出来,很难。 那怎么把经典的挑出来呢?这就要借助网络了,豆瓣读书是个不错的地方,这里都是一群爱读书的人,你要看的书在这里基本都能找得到,看过的读者会留下一些感想,如果评价太烂的话,你就应该果断放弃读这本书的想法,因为这可能会浪费你的时间,并且害了你。扯远了,下面开始分级。 第一级:经典中的经典——能奉为经典的著作不多,对于我们计算机这个领域,耳熟能详的经典也就是那一百多本吧,对于读这些书的态度就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记笔记是必须的,因为这些思想需要与你的思想融合起来,形成你的理解,从而发挥经典的作用,因为大部分经典之所以长盛不衰就是因为它们都是授人以渔的。 第二级:技术类专著——这部分就是指那些资深技术专家,或在某个技术领域比较有建树的行业专家写的书,你选择这些书的目的性更强一些,往往是为了更深入的了解一种技术或行业而选择的,这部分你当然也要细读,因为技术的难度你更应该用笔记来梳理思路,形成整个技术的框架,这里面应该包括更多的细节,以助于以后翻阅的时候能理解的更深入。当然,你可以分章节来笔记,这样可以将一个大目标分割成小目标来激励自己去逐项完成。 第三级:技术基础类——有一些书目涉及的是你已经熟悉的技术领域但比较基础的内容,这些书的内容对你的技术水平来说比较基础,但你也不要忽视这样的基础书,这里面可能还有你没有吸收过的精髓也说不定。“温故而知新”,永远不要轻视基础,同样拿出你的本子,翻开新页,标上今天的日期,把这书中讲到的你意识模糊的内容记到你的本子里吧,可能你会发现,你要记的东西还真是不少呢。 第四级:技术周边类——比如《程序员》杂志、技术博客,这一类的资料也不要看过就扔,不要相信你是过目不忘的大师,你大脑的缓存是有限的,你必须要保存到硬盘!所以拿出你的本! 第五级:娱乐类——这部分与你的工作没有直接关系,属于你生活的部分,这部分的智慧更多,但是可能会和技术有冲突,所以如果你需要记笔记,请不要记到你记技术和工作的本子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