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样读书才叫读书

 江山携手 2018-07-08

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出处】出自南宋·朱熹《读书之要》

【释义】读书的方法就是要慢慢来、一点一点进行。多读几遍,遇到问题多思考。

【解析】这是南宋理学家朱熹在《读书之要》中的一句话,原句是:“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字得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于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道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先须熟读,伤感语录,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能苛求在短期内有明显的提高。如果不了解这一点,那么只会增加自己的负担。学习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安排学习计划,并切实遵守它;要扎扎实实打好基础,不可囫囵吞枣,急于求成;认真读书,精于思考;遵循“无疑——有疑——解疑”的过程,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那么你就不会再为自己缺少知识而苦恼了。

2.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出处】《欧阳文忠公文集》

【释义】读书来修身,应该以学习为最首要的任务,而如果要教授学问,则应该以书本上的知识为根本。

【解析】“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说,对于学习,了解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读书亦是如此,如果真正以读书为乐的人,对于书中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定会比他人快,而且记忆深刻,这就是以读书为乐的好处。俗话说的好“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不要小看一本小小的书,它能通古今,通四方,包罗万象,很多事都可未卜先知。

我们现代人做事却是反其道而行,读书是为了就业,就业是为了赚钱。读书不在是纯粹的读书,对书中的理解和认知不深刻,看完就忘成为常态。学生苦学十多年的英语,出了校门就还给了老师。

3.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刘安

【出处】出自西汉诗人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

【释义】意思同“非恬淡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至远。”出自54岁时写给他8岁儿子诸葛瞻的《诫子书》。这既是诸葛亮毕生阅历的总结,更是对他儿子的请求。在这里诸葛亮用的是“双重否认”的句式,以强烈而委婉的语气表示了他对儿子的教导与无穷的冀望。

【解析】淡泊”是一种古老的道家思维,老子就曾说“淡泊为上,胜而不美”。后代始终继续赞美这种“心神恬适”的意境,如在《问秋光》一中,“身心转恬泰,烟景弥淡泊”。他反应了作者心无邪念,凝神安逸,不限于眼前得失的那种久远而广阔的境界。 用现代话来说:“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镇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以拜金者为荣耀,以成名者为榜样。我们的生活并不是只有金钱和权利,这样的二元世界不应该是我们的牢笼,跳出名和利束缚,想想你到底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4.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

【出处】《冬夜读书示子聿》

【释义】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毕竟是不够完善的。如果想要深入理解其中的道理,必须要亲自实践才行。

【解析】特别强调了做学问的功夫要下在“哪里”,这也是做学问的诀窍,那就是不能满足于字面上的明白,而要躬行实践,在实践中古人做学问总是竭尽全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薄(bó)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依靠亲身的实践,深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实际本领。

高糖型的知识节目越来越多,是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知识盛宴”。这些知识大多浅显没有验证,慢慢地腐蚀着你的灵魂。

这样读书才叫读书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出处】 《庄子·内篇·养生主第三》

【释义】人生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没有边界的),用有限的人生追求无限的知识,是必然失败的。表明做什么事都不要绝对化,要适可而止。永远有你达不到的东西,又何必苛求。

【解析】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穷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穷的知识,就会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还去追求知识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养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声,也不做坏事而触犯刑律,把顺着自然规律去做,做为处事的法则,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享尽天伦。

精通一门而达到触类旁通才是我们学习应该追求的方向。

亲爱的读者大大,如果本文对您有帮助,记得戳个赞、关下注,谢谢Y(^_^)Y

我叫文泉小火花,原创首发@今日头条@简书

朝着梦想的方向前进,我从未懈怠,谢谢您的支持和鼓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