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易学文化促进会

 黄山市龙行天下 2018-07-09
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宗教莫过于“儒、佛、道”三教。道教和儒教产生于中国本土,只有佛教来自古印度。佛教自汉代传入中国后,经过与儒、道思想的互相碰撞、冲突,在传播过程中又不断与当地的固有文化相互吸收、融合,形成了不同地域特征的中国各民族佛教文化,并在保存其精髓和特质的前提下,逐渐演变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因此,可以说佛教也已经由外来宗教转化成了中国自身的宗教,进而形成了以“儒、佛、道”三教为主、诸子百家学说为辅的中国传统文化格局。
  
  中华古国被世界称作礼仪之邦,靠的是上古圣人对百姓进行的道德感化教育,而三教的劝善方法和实质就是秉承这一思想。《论语》中说为政之道不但要“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而且还需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汉代司马迁也曾说过:“法施已然之后,礼禁未然之先。”提醒人们不应忽视道德约束的力量,认为用道德的力量来规范和约束人心,可使人心思善,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三教在宣扬道德、净化人心等方面也的确起着法律所无法替代的作用,正因如此中国历代大多数统治者对三教都非常重视。众所周知,凡是宗教都带有一定的排它性。各种宗教都认为只有自已的教义才是教化百姓的济世良方,因此难免有相互抵毁和排斥的地方,“儒、佛、道”三教亦不例外。但在劝人向善这一点上却是殊途同归,三教一致以弘扬人性中最美好的忠、孝、仁、慈作为教义的基本核心,以提高信众的道德觉悟作为教义的基本内涵,真正达到了“三教合一”。正如雍正皇帝上谕上所说的“三教初无异旨,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无非欲人同归于善”。三教之所以被我国大多数封建帝王所接受,不仅是因为它们的宗教思想符合统治阶级的需求,而且其劝善作用能够潜移默化深入民心,对淳化风气、稳定社会,巩固其统治地位起着重大的作用。之所以被广大民众所接受,在于它们充满哲理和智慧的语言,能够解答人生困惑,作为人们精神的慰藉。三教都主张通过自身刻苦修练来达到觉悟人生、超越自我,都希望创造一个没有战争、压迫,没有饥饿、贫穷,没有痛苦、烦恼,甚至没有生老病死的和谐平等之美好世界。
  
  当今社会,受西方多元文化的影响,一切以经济为主,使得传统的家庭教育对人们的精神约束显得苍白无力,因而更加显示出三教劝善的重要性。有人就是因为不懂道家的“退避忍让”;不知儒家的“礼义廉耻”;不明佛家的“因果报应”,最终违法犯罪,害人害已!若是能够认真学习一点三教经典,一定会使人心境平和,智慧增长,从狭义上说能为人们破迷开雾引导人生,从广义上讲还能起到安定人心和谐社会的良好作,于已、于家、于国皆大有好处。现今世界科技发达,通讯快捷,交通方便,各种宗教都在有意无意间互相影响,无论修习哪一教,都已离不开其它知识的补充。因此,只要能够遵循三教劝善之意,乐善行善,多做有益于社会大众的事,就不枉佛陀菩萨、圣贤先哲们的一番良苦用心了。总之,三教提出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思想,不仅有助于提高与人为善的道德觉悟,有效缓和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能为人类树立良好的道德规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作出独特的贡献。
  
  三教不但是我国最具有影响力的劝善载体,而且是最合适的劝善工具。三教所产生的精神力量,是劝善的主要动力。自古以来每当人们遇到天灾人祸身心惶恐之际,总会求助于宗教的精神力量来帮助建立信心,以求得心灵的安慰;而每当社会稳定物质丰富,人们面对歌舞升平物欲横流之际,往往又会流于逸乐不思进取,有的甚至于良心泯灭道德沦丧!此时同样需要宗教的精神力量来帮助人们找到心中的平衡。
  
  三教还一致以“天”来作为善的完美化身和行善之人的圆满归宿。儒家提出“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认为做人要讲天理良心,凡事都要依天为法则,必须顺天而行才能得到天的佑助,易云:“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尚若逆天而行,那只能是“自作孽,不可活”了!道家认为人类应当效法天地,顺应自然,不可伤损天地之和气,要做到和尘同光才能与天地同老,随自然长久,否则定会遭受天的报应,招来天地鬼神(大自然)的惩罚!佛家则将天堂设想成最美好的世界,并认为人有前世、现世和来世。如果在生前多做好事,大限终了之时西方极乐世界佛祖阿弥陀佛就会来接引灵魂上天堂去享天福,相反要是生前坏事做多了,死后灵魂会被罚下地狱去受种种痛苦。三教借助天威来达到进行劝善的目的可谓用心良苦,遗憾的是至今仍有人对三教有着片面的认识,甚至利用西方科学来反驳三教为人们建立的精神世界,认为三教思想就是封建迷信。也有因袭前人对三教的认识,认为三教就是“出、入、逃”对中国社会发展有着消极影响,妨碍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进程。所谓“出”是将道家希望以退为进来达到无为而治的良好愿望,看成是只顾自已出世逍遥的消极哲学,忽视了道教教导世人慈爱俭朴、退避柔敛的社会贡献。“入”是将儒家学以济世、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的高尚之举曲解为钻营仕途的入世之道,贬低了儒教崇尚教学的积极意义。“逃”是将佛家追求智慧圆满、究竟解脱的妙法宏愿,认为是对现实的逃避,亵渎了佛教慈悲平等的宗旨。
  
  对此,若能静下心来完整仔细的阅读几部三教经典,就不难发现这些都是对三教的一些偏见误解,而且还会从内心深处感受到三教对人们思想产生的巨大震撼!值得欣慰的是,现在还是有许多人愿意修习三教,只是对于浩如烟海的三教典籍不知从何下手。有鉴于此,为方便初学者,本人编辑了一本《三教劝善书》,免费赠送给有缘读者。目的在于抛砖引玉,希冀有更多的有识之士共同来研习三教,劝人向善,弘法利生。有感于佛教倡导的慈悲为怀众生平等,本书着重介绍了佛教常识,希望能够帮助愿意修习者找对门路,由浅入深,学经悟道。如能够在前人总结的三教《十三经》中随缘选择几部自已喜爱的经典,认真仔细地阅读,一定会得到难以想像的收获。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三教经典,一不可片面执着,二必须持之以恒,唯有不退初心,才能渐入佳境。俗话说:“出家如初,成佛有余。”只有这样才能够登堂入室洞察精微,并从中受益无穷!
  
  三教简介
  
  一、佛教
  
  佛教,简称“佛”。来自古印度,是古印度一位名叫悉达多的太子创立的。他目睹众生生、老、病、死之苦,感叹世事无常,毅然放弃自已高贵的王位及奢华的生活。历尽苦难,经过多年的修炼和思索,终于在菩提树下证悟得到宇宙过去未来和人生究竟解脱的大道,由他肇始的宗教被称为“佛教”。而他也因此成为“释迦族的圣人”,世称为“释迦牟尼”,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佛陀”。佛教以慈悲为本,提出众生平等,并且指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论男女老幼富贵贫贱,只要诚心向佛不退初衷最终都能够修成正果,解脱生死轮回之苦。佛教认为佛不但智慧圆满法力无边而且心量广大无不包容,非但人类乃至于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生及天道、人道、修罗道、地狱道、鬼道、畜牲道六道者,“佛陀”一以慈悲平等之心度化之。佛教传入中国后,丰富和充实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促进了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时也表明了佛教适应中国社会的需要。相对中国本土的道教和儒教而言,佛教适应并照顾到了中国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为普通百姓大开了信教的方便之门,也正因为佛教广大的包容性,才使得佛教能够在中国普遍传播。
  
  二、儒教
  
  儒教,简称“儒”。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被后世尊奉为“圣人”的孔子所创立。儒教主张以诚待物,宣扬仁义道德,提出有教无类,倡导勤奋学习。推崇以“忠、孝”来治理国家;以“仁、义、礼、智、信”作为世人遵循的准则,来规范和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以致中庸作为做人之最高境界。依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来增长见识,格物致知。通过“谦恭守信,见贤思齐”来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培养作为君子的德行。儒家还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作为为人处世的标准。儒学的内容也不仅仅是孔子所传授的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它还包括社会普及教育。儒家认为大至定国安邦小到安身立命的本领,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来取得,并积极鼓励学以致用。教导读书的士子不仅要有以天下为已任的远大理想和抱负,而且还应善养浩然之正气,培育宽广的心胸。通过勤奋学习,做到既能够“藏器于身,待时而用”又懂得“乐天知命,随遇而安”。无论在朝在野,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来参与社会政治,从而真正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最终达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目标。
  
  三、道教
  
  道教,简称“道”。起源可追溯到殷商之前的原始社会,道教最早将我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巫术禁忌、鬼神祭祀等民俗信仰兼收并用。但最主要的是受易经八卦的影响,至春秋战国期间已基本发展成熟,后世尊奉老子为“教主”。道教将宇宙间的万物看成是一个整体,认为都是由阴阳合一的“气”所产生,而这个气就是“道”。老子《道德经》上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教主张修心养性,清静无为,效法自然,返璞归真,通过不断修炼,最终解脱世俗烦恼,超然物外,得道升天,成为逍遥自在的神仙。道教表面看似与世无争,其实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深谙百姓生活之苦,希望统治阶级能效仿天地,给予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道教主张以退为进来达到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道德经》不但被道教奉为宝典,并且成为中国历史上一部以道家的眼光来解读宇宙、社会和人生的哲学宝典,其影响早已遍及全世界。而与道家相关的历代方术之士在冶炼和医卜风水等方面对社会所作出的贡献,亦是不应被忽视的。
  
  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经.系辞传》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易经.文言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