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读 || 小学生计算粗心的心理成因 (文:红妆素裹)

 郭靖巍 2018-07-09


小学生计算粗心的心理成因

作者/红妆素裹  编辑/董宁波


    计算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的主线,它分布在整个小学阶段的各个年级中。然而,不少学生经常在计算上出问题,经过分析,学生计算粗心的心理成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感知失真


    感知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官事物的各个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小学生在计算时,往往只感知符号本身而很少去考虑事物间的联系,因而对那些相近或相似的符号、数据容易感觉失真而发生错误。如将“3.12”写成“3.21”、或将“÷”号写成“ ”号或将“(5-5)×2/3=0”写成“5-5×2/3=0”等。


  

   二、不善于分配注意力


    注意力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它是一切心理活动必不可少的“伴侣”,注意力的稳定和分配是影响学习的重要心理因素。有些计算错误是由于小学生注意力分配不均造成的。如计算0.25×4÷0.125×8时,由于学生计注意力高度集中在简便计算上,因而忽略了运算顺序,于是出现原式=1÷1=1的错误。


     三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是思维的一种“惯性运动”,把已经强化的思维类推到其它。思维具有两重性:积极的思维和消极的思维。消极的思维定势会影响学生对概念运算法则和性质的正确理解。产生计算错误。如学习整数加减法,学生经常出现这类错误:12-21=0。其错误原因是受前面学过的带分数相加减,整数部分、。分数部分分别相加减中带分数和整数相减的影响。又如,由于受“商不变性质”的干扰,在计算有余数除法时出现下列错误:因为3200÷500=32÷5;又因为32÷5=6(余2),所以3200÷500=6(余2)。


    四、记忆不完整。


    记忆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基础。如果学生对新知识的概念、法则等记忆不牢靠,掌握的不扎实、不完整,常会产生计算错误。如学习'因数,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就在乘得的积末尾添写几个0,结果这几个0往往忘记添写。


    五、口算技能不高


    我们经常在学生作业中看到他们在计算时,一旦有速度要求,他们的“无意识”错误就会增加。分析其原因,很多是由于未真正形成口算技能。如:28 32=50;0.3×0.2=0.6;1- =1等。


    此外,精神状态不佳。题量过大而产生厌恶情绪,意志不坚而缺乏韧性等非智力因素会导致注意力分散,思维能力降低而造成失误。因此,只有掌握了学生粗心的原因。就可以结合教学实际对症下,才能防患于为未然,以便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