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瓷器鉴别真假的种种疑惑

 惠训书院 2018-07-09

绍坚妙玩

对于瓷器仿品判断,有位藏家说得好:“古代藏品,只要见过大都可以进行复制,但它的神韵是无法仿造的,它的神韵因为说不出来,所以也造不出来”。

其实很多东西不懂时很神秘,一弄明白原来很简单,比如人家说康熙青花,翠毛蓝,有五彩青花之称,什么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五层变化,这些只是指青花色度深浅的变化,并无神秘之处,也不是说真的有五种色彩,而是颜色最浓处称头浓,颜色最淡处称影淡。

瓷器并不是看着新就是新,看着旧就是老。压箱底的东西,本是指很宝贝的东西总藏在箱底。而一直藏在箱底的瓷器,完全可以千年如新。根本不象木铜的东西会生成一层很厚的皮壳,只是它的釉面会发生细微的改变,什么呢?—— 脱玻化。

瓷器的釉面,它的化学成份是二氧化硅,这是一种类似于玻璃质的东西,釉质经过长时间的存放,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长时间的压箱底(保存状态良好),釉质向晶体转变,变得越来越瓷实,宝光四溢。这就是玻化现象。有些外行人便误认为是贼光。这是无比的悲哀!

宝光和贼光只在一念之差,分辩明白是你的福气,分辨不清则让你误入歧途,万劫不复。你只能多看,多上手真品,多学多比较,自然会明白。

大家都知道瓷器向来是以目鉴为主,靠的是行家的眼力,但总看到有些藏友卖东西常说:“古玩自古是各人看法不同,真假难有定论。。。”云云。其实不然,在行家眼中,那是看得真真切切,明明白白。为什么?因为熟悉。

好比百元大钞,伪币造得几可乱真,不可谓不精,但真钱假钱连卖东西的大妈一眼就能辨真假,坑不了她。为何?熟悉呀!经常使用,每天看钱几十遍呢,能不熟悉吗?一摸就知道了。你如果玩瓷玩久了,你也会有同感,对许多瓷器便能一目了然了。

所以见多了也就熟悉了。当然,汝窑、柴窑见的人少,不好判断。明清瓷器品种经这么多年的研究是早有定论的,根本不在话下,连一些资深藏家也能看明白是康熙的还是道光,基本上八九不离十。

不同年代的瓷器釉面玻化程度不同,润色也不同,明代的润多数是亮清的润,康熙的釉面是糯米的润,雍正是柔润的釉,乾隆的釉是滑润。都有一定的规律,因为当时是流行的这样的材质和工艺,这好比你见到一件喇叭裤就知道它是八十年代。

这听起来很笼统,很复杂。但你要掌握的一点是,如果一件保存比较完好、自古就是压箱底的瓷器,玻化会令它的釉面无比清润,什么感觉呢?就好像出水芙蓉,近观有种很“湿” 的感觉,象刚从水中捞出来,(这和晃眼飘闪的贼光明显不同),而站远一点看又感到很舒服温润,那无疑就是好东西了。

另外,瓷器的胎也是越来越紧密瓷实光滑,也可说是钙化现象,大家都见过木变石吧?远古时是树木,后来钙化成石,变得象玉一样坚实,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行家一看底,也是看胎质是否凝固紧密,疏松者年代大多不会久远。由于疏松或紧密只是一种感觉,你仍然需要多练练培养这种感觉,但它的要点你必须早早知道,少走弯路。

另一种情况是脱化现象,因为长期使用,或露天存放风化,水土侵蚀,釉彩脱落,釉面呈亚光状态,洗尽铅华,老旧气息明显,一看很开门。但往往做伪者依此特征对瓷器釉面一番摧残伪装,也不难达到生成这种效果,但这是骗不了行家的。

如是生手,那就需要你积累经验,以达到象辨别人民币那样的能力,但毕竟老瓷器并不象人民币一样经常可以看到,所以需要你尽自己所能。寻找机会,不断地学习和提高。另一点我想说的是,古瓷的神韵,是靠一个人的天赋和灵性去解读的,有些人至终未必会明白……(绍坚 文 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