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岚Live|蒙克:自我诞生之日,恐惧、悲伤和死亡的天使们就一直站在我身旁

 湛甘泉orv79o1q 2018-07-10

德国法兰克福锡恩美术馆(Schirn Kunsthalle)1986年开馆,如今已度过了30年的时光。作为是欧洲最重要的美术馆之一,每年都有成为大事件的展览,与它合作的美术馆名单中有法国的蓬皮杜中心,英国的泰特美术馆,纽约的古根海姆美术馆,圣彼得堡的冬宫美术馆,纽约现代美术馆。

锡恩美术馆的建立,得益于德国的经济黄金时期以及宽松的文化政策。但是锡恩美术馆的风格和选址影响了法兰克福旧城区的风貌,当地保守的报纸言辞激烈地批评这座建筑是一场“大教堂边的谋杀”。不仅如此,锡恩美术馆从建馆之初就面临着巨大挑战:到底如何定位才好。德国的博物馆重镇是柏林、慕尼黑、汉堡,艺术重镇则是杜塞尔多夫。锡恩美术馆和德国艺术界的关系该如何摆放?和法兰克福这座城市如何互动?法兰克福作为一个国际之都,有足够多的文化设施,人们为什么要来锡恩美术馆呢?那些国际游客,他们常常去巴黎和伦敦,为什么要到法兰克福来看展呢?

无数的人等着看锡恩美术馆的好戏。这座伴着咒骂诞生的美术馆只有一条道路可走:发光,证明自己的存在,证明自己的价值。精心策划的大展成为锡恩美术馆的重要产品。《20世纪的画家和剧院》是锡恩美术馆的第一个展览。这场非凡的展览展出了在20世纪的戏剧中参与舞台设计的大画家们,其中有爱德华·蒙克,巴比罗·毕加索,罗伯特·威尔森等大师。这第一次展览,预示着锡恩美术馆未来的策展方向:不局限在偏理论建设的当代艺术,也不局限于美术史的某个章节,提供给观众最好的美学体验才是王道。

在2008年举办《女印象派画家》大展的时候,全欧洲的艺术爱好者都蜂拥而至。“锡恩美术馆填补了美术史的一个空白!”德国重要的媒体这样称赞这次展览。那20年前挖苦锡恩美术馆是“大教堂边的谋杀”的报纸,也齐口称赞起了这个“给法兰克福带来国际艺术声望的世界级美术馆”。

2011年在锡恩美术馆举办的蒙克大展同样在挑战美术史上的陈见。这次大展的主题叫做《现代之眼》。为人所知的蒙克往往是他的《嚎叫》。蒙克往往被视作是19世纪的重要画家,因为他开启了表现主义画派的大门。他让强烈的颜色和线条忠于艺术家的情感,忠于个人表达。这是每本美术史的常识。但锡恩美术馆向大众展现的,却这位艺术大师不为人知的另一面。让我们一同来进入蒙克的心灵世界。穿行于幽灵之间,穿行于回忆之间。爱德华·蒙克(Edvard Munch),他的画是他的灵魂日记。他时时刻刻揣着无尽的焦虑,如聚拢在人生上空的乌云,低垂着,等待着,有些雨终将落下。

画布是想念的场所。蒙克想念他最爱的姐姐约翰娜·索菲·蒙克(Johanne Sophie Munch),她躺在病床上,不断咳嗽,一口一口地吐着血,无法停止,直到死去。然后是他的母亲,被肺结核折磨着失去光采,失去生命,面容枯槁地注视着幼小的他,闭上双眼。“自我诞生之日,恐惧、悲伤和死亡的天使们就一直站在我身旁。”蒙克这样写道。他也想念他乐观又虔诚的父亲,在窗外风雪交加之际,给他们几个兄弟姐妹讲鬼故事,直接后果是噩梦连连。他的另外一个妹妹在早年就被诊断有精神疾病,而蒙克知道:“我继承了父亲身上疯狂的种子”,他总觉得死亡正在向他逼近。画布是想念的场所。蒙克想念他最爱的姐姐约翰娜·索菲·蒙克(Johanne Sophie Munch),她躺在病床上,不断咳嗽,一口一口地吐着血,无法停止,直到死去。然后是他的母亲,被肺结核折磨着失去光采,失去生命,面容枯槁地注视着幼小的他,闭上双眼。“自我诞生之日,恐惧、悲伤和死亡的天使们就一直站在我身旁。”蒙克这样写道。他也想念他乐观又虔诚的父亲,在窗外风雪交加之际,给他们几个兄弟姐妹讲鬼故事,直接后果是噩梦连连。他的另外一个妹妹在早年就被诊断有精神疾病,而蒙克知道:“我继承了父亲身上疯狂的种子”,他总觉得死亡正在向他逼近。

他进入学堂,学物理、数学和化学,成绩优异。可生命是什么,精通了数学、物理和化学又如何能解答这个问题。面临死亡的逼近,没有任何一样科学、没有一种知识能让蒙克得到安慰。只有拿起画笔的那一刻,他觉得这是能够解答人生的途径。“在我的艺术中,我要寻找生命的意义。”他尝试过印象派的画法,也尝试过种种其他的表达手段。可很快,他觉得印象派的手法不足以表达他的情感。那些关于光线的表达的确优美无比,在能够喝一杯咖啡的法国小花园中显得恰如其分,但对于来自酷冷挪威的蒙克,他的人生远比优雅的布尔乔亚生活凛冽,他必须寻找属于自己的笔触。

“灵魂日记”(soul's diary),他这样称呼这些画。画于1886年的《病中的孩子》,纪念他死于肺结核的姐姐。从那张画开始,他渐渐远离印象派的影响,成为了蒙克。画布是记忆和爱的场所。他在柏林的日子里,开始绘画《生命的饰带》系列(The Frieze of Life)。尽管凌晨四点时分,童年噩梦和幽灵总是来拜访他,他依然在画布上挣扎着表达一丝温柔,有些时候,是爱。

画布是呐喊的广场。没有什么人理解他的探索。评论家鄙视他的直接表达,同行不屑他的特立独行,连他的爸爸也停止了对蒙克的经济资助,因为太多人评价蒙克的画是“道德败坏”。不为人理解、被亲人弃绝、真实表达内心却被视作道德败坏……有一天走在路上,蒙克看着天边的太阳正在下沉,天空被染得血红血红,他仿佛听见了大自然的呐喊,他无法承受,唯有一同呐喊。《呐喊》由此诞生。绝望中,人唯有拼力呐喊,一切却是枉然。这幅画让一代代的人深深共鸣,每个人都有过这样的呐喊时刻。

画布是挣扎的场所。蒙克渴望温柔和爱,而自己的生活却充满了自卑和自毁。他的身体状况极其糟糕,同时他不愿停止酗酒。可能在他的心底,他觉得自己不配拥有温暖稳定的生活,惴惴不安充满恐惧的状态才是他生活的常态,因为那是他唯一熟知的生活状态。

穿行于幽灵之间,穿行于回忆之间。晚年的蒙克发现自己不断地产生幻觉,怀疑自己被迫害,焦虑到无法正常生活。他知道,是时候去精神疗养院了。八个月的治疗,其中包括了当时流行的电击治疗。在肉身的痛苦中,他回到了真实世界之中。继续画画,遵照医嘱,少一些悲观,多一些色彩。明朗的颜色并非因为他真的快乐,是因为他想快乐起来。画布也是治疗的场所。

胶片,照相机,蒙克渐渐拿起了这些工具,开始和世界发生新的关系。那是另一种距离,安全又能控制。他常去看电影,也尝试着做戏剧。与著名剧作家斯特林堡(Strindberg)的合作让他的天地更为开阔。每个生命中,有些雨必将落下。我们总以为我们已经了解蒙克,他的孤独和愤懑,他的脆弱和暴烈。然而,这个在人生之路上挣扎良久的艺术家,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丰富。


撰文:UnderstandA其然平台创始人-沈奇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