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八课 美丽动人的邓州历史故事

 wangprince2017 2018-07-10

第八课   美丽动人的邓州历史故事

邓州历史悠久,名人轶事众多,这些事件和人物在流传过程中也往往带有神话色彩。这也是邓州的先民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它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也从某个侧面体现了邓州的乡土历史文化,反映了老百姓的爱恨情仇,现撷取一二以窥全貌。

一、邓州城的传说

文本框: 邓州城原貌    邓州城是座土城,四四方方,又宽又高。城周围都是松散的沙土,而这城墙却是坚实的栗土。据说这城墙的土是神仙张果老用毛驴从陕西驮来的。

    明朝时候,朝里有两个阁老。他们想法不同,办事老是顶牛。这就是陕西的杨阁老和河南邓州的李阁老。

    一年,朝中的大臣都拿家乡特产向朝廷纳贡。杨阁老为了讨朝廷欢心,从陕西挑了俩最大的萝卜,用毛驴驮到京城,朝廷一见大喜。李阁老遍想家乡没啥稀罕之物,就把俩小红薯放在袖袍内,带到了北京。朝廷一见很不高兴,李阁老说:“家乡连年荒旱,五谷不收,姓连红州城原薯都吃不上,实在没有什么稀罕的东西。”朝廷听了,无话可说,就减去了河南的皇粮,并把减去的皇粮加给了映西。这件事惹恼了杨阁老,他就腿搓绳,向朝廷说:“既然邓州一带五谷不收,把那里作为养马场不是更好吗?”朝廷点头称是。

    李阁老想:家乡连年饥荒,老百姓无法生活,要是再开为养马场,百姓只有四处要饭了。想到这里,急得他头懵多大,耳朵跟儿就象一群蜂在嗡嗡地叫。这嗡嗡一叫,他想起一个主意,就对朝廷说:“万岁,关外的草原,养马最好。邓州就是不能养马。”朝廷说:“为啥?”李阁老说:“蚊子厉害,专吃马肉。”朝廷不信,要亲自看看邓州的蚊子。李阁老就派人逮了些葫芦蜂,装在竹筒里,带上了金殿。竹筒一打开,那蜂“轰”一下飞开了,蜇得文武百官鼻青脸肿朝廷一见,连说厉害,再不提在邓州开养马场的事了。

  杨阁老知道朝廷被糊弄,心里这口恶气憋着总想找个方法吐出来。一天,他打听邓州有个菊花井,便上殿劝说:“启奏万岁,臣闻邓州有眼菊花井,那井水喝了可以长生不老。李阁老有宝不献,是对万岁不忠啊!”李阁老吓了一跳,慌忙说:“臣也知道邓州有眼菊花井,但从没听说过井水有恁大贵处!”朝廷正想长生不老,也顾不得追究,就说:“先派人送来就是。”朝廷一句话:可苦了成千上万邓州百姓,他们车拉人挑,不分黑明白天,往北京送起菊花水来。由于路远水沉,粮草不足,人和牲口累死得不知道有多少。

李阁老想想寒心,就劝朝廷说:“万岁,自从百姓送水以来,菊花井出了名,四乡官绅都派人去偷水,弄得水混混沌沌,想是喝不成了。”朝廷说:“那怎么办才好?”李阁老说:“陕西的土质最好,让他们送土去修个城墙,等水澄清后再送。”此时杨阁老想说又无法

说,气的说不出话来。

  于是,陕西百姓车拉人挑,不分昼夜往邓州送起土来。路又远,土又多,陕西的人畜又是不知累死多少。

  一天,张果老在天上云游,看见河南陕西之间,大队人马象蚂蚁拉食儿一样,来来往往,没有尽头,觉得奇怪。他下来一问,知道是为朝廷修城送水,想想百姓可怜,就想帮一把。

  这天夜里,邓州城百姓正在睡觉,只听天上有人唱道:“高高一座邓州城,菊花井里水空空!”这声音很大,把人们惊醒了,都不知道是咋回事儿。

  第二天早晨,人们起来一看,看见邓州城外修起了一道城墙,八丈多宽,五丈多高。人们都很惊奇,再跑去看那菊花井,真个一点水儿也没有了。两省老百姓高兴啊!再也不用受苦了!当时人们就烧香磕头,感谢神灵!

邓州土城墙

 
  这是咋回事儿哩?原来,张果老用毛驴从陕西驮来一布袋土,他掂着布袋绕邓州城倒了一圈,便成了一座土城墙,当他走到西南角时,天快明了,手一松,倒的多了,成了一座小山,赶忙用脚踩踩,又踩下去一下坑,这个坑就是后来城墙上的月牙池。最后,还有一点土没处倒,就拎着布袋角往东城墙外的空地上抖了抖,就成了一个大冢子。张果老只顾倒土,把毛驴拴在了十字街,毛驴在十字街站的时间长了,四只蹄子踩出了四个蹄窝,这就是后来的“四眼井”。天明了,张果老走的慌张,把赶驴的棍插在城中忘了拿,就变成了一座古塔。

    消息传到京城,朝廷大吃一惊,知道是惹恼了哪位神仙。就再也不提菊花井的事了。邓州的老百姓从此就过上了安生日子。

二、庞振坤“天高三尺“

  从前,邓州有个州官,贪赃卖法,搜刮民财,老百姓们对他恨之入骨。州官五十大寿时,强令人们给他送礼拜寿,各地乡绅纷纷前往,庞振坤村里的穷人们很为难。给他送一块匾吧,明知他又没什么值得歌颂的,倒说不给他送吧,可又怕狗官借故报复。大伙都拿不定主意,忽然有个人说,叫庞振坤给想个办法。

庞振坤听了大伙的议论,想了会儿说:“就给他送块匾吧。”大伙明知他平常最恨那命赃官,可为啥还主张给他送匾呢?都问庞振坤葫芦里装的啥药,庞振坤就向大伙说了一番话,大家听后都哈哈大笑起来。

    于是,人们买来了一块匾,庞振坤挥笔写了四个大字——天高三尺。大伙敲锣打鼓把匾送进了州衙,州官一见喜出望外。忙让衙役们接过大匾挂在大堂之上。从此以后,州官见人就夸耀自己为官清廉,高过清天。

  府台视察到此,问匾上的题字是什么意思,州官便请庞振坤来讲解一番。庞振坤来到大堂立着不说话,州官急得连连催促,庞振坤说:“府台面前,小生不便讲话。”府台说:“但讲无妨。”庞振坤清了清嗓子说:“地皮让州官刮走了三尺,天不也自然高了三尺吗?”府台听后,怒斥了赃官一顿。

四、白落堰的故事

    明朝嘉靖年间,朝中工部侍郎和户部尚书不和,户部尚书总想陷害工部侍郎。一次,他上朝启奏皇帝说,邓州水香甜可口,那里原有堰陂29处,久已荒废,若将这些堰陂修复种稻,所产大米定是上好贡粮。皇帝准奏,当朝降旨,令工部侍郎到邓州修复堰陂,储水种稻,供俸朝廷,限期两年。

    工部侍郎接旨,立即来到邓州,组织人马,开土动工。他很关心民工疾苦,如遇风雨霜雪天气,必到工地看望民工,民工们很感动,不到二年,很快修复了二十八堰,最后把人马开到刁河岸边,修复最后一堰一一白米堰。

时值隆冬,民工上工必得趟河,工部侍郎怕民工受冻,决定先在刁河上建座石桥,起名“白米堰桥”。可是,正当石桥建成,动工修堰时,突然接到圣旨要侍郎速速回京。工部侍郎到京城那天,恰是上朝日,皇帝吃米心切,开口就问修堰情况。侍郎回答:“一堰未修。”户部尚书趁机陷害说:“圣上,他出京两年,至今一堰未修,岂不犯了欺君之罪!”朝廷听了,龙颜大怒,不等侍郎申辩,就令推出午门斩首。

    第二年,皇帝吃到了邓州上贡的大米。很奇怪,问明原因,方知错杀了工部侍郎,后悔不及,遂降旨邓州地方官在白米堰桥头,为工部侍郎筑祠纪念,赐名“堰公祠”。庙成日,那石桥因侍郎沉冤太大,忽然下落几寸。于是,人们就把白米堰桥叫“白落堰桥”,又把白米堰改称“白落堰”。

五、刘秀与麦仁店

    邓州农谚有“詹雨18天”的说法,并传说今腰店乡东边的麦仁店与詹雨有关。

    据传,麦仁店这地方,原来并不叫麦仁店。那里愿有一条官路,路旁住着一户人家,专烧麦仁汤供应过路行人止渴充饥。这家老汉姓詹,膝下18个儿子。

    王莽撵刘秀,刘秀被撵了七天七夜,水米未沾牙。一天,他跑到詹老汉卖麦仁汤的地方,早已精疲力尽,饥饿难忍,向詹老汉讨饭吃,詹老汉给他盛了一碗麦仁汤。刘秀喝着,又香又甜,觉得天下再没有比这更美的食物了。

    后来刘秀当了皇帝,珍酒美味吃厌了。忽一日想起当年喝过的麦仁汤,便命人去找詹老汉。詹老汉就让大儿产进京。不料,皇上喝了詹老大熬的麦仁汤后,感到全不是当年的滋味,一怒之下把詹老大杀了,又把老二招进京,又以同样的罪名把老二也杀了。这样,刘秀一连杀了詹家18个儿子,最后又把詹老汉抓进京城。

    詹老汉进京后,仍按老做法,熬成了麦仁汤。刘秀喝罢大怒,要把詹老汉也杀掉,詹老汉说:“禀万岁,我们家乡有句俗话,叫‘肚饥好喝麦仁汤’,不知万岁听说过没有。”一句话提醒了刘秀,他觉得自己一时昏愦,枉杀了詹家弟兄,不禁又悔又恨,遂命在宫中设祭坛,亲自祭奠詹家弟兄,他每天祭一下,共祭了l8天,每次祭奠挥泪如雨。开祭那天是八月十三日,以后人们就把八月中旬的雨叫“詹雨”,把詹老汉卖麦仁汤的地方叫做“麦仁店”。

六、邓州的“白牛”

白牛已成为现今邓州白牛镇的标志性建筑

 

 

西汉时,南阳太守召信臣在今白牛街处搞“九江汇流”。一次夜降暴雨,九江弥漫,眼看就要泛滥成灾。在这危急关头,有人看见夜雨中有头巨型白牛,怒吼着用头撞开了九江堤坝,及时排泄掉洪水。人们再去找那白牛时,白牛却不见了。洪水过后,在这九江渠口处,汇成大深潭,潭周围一片沼泽。因无力架桥,凡过往商客常常被阻。恰此时,人们发现一位银发垢面,衣著破烂的老翁从容驾驶过滞,显露出力大超群的不凡力量。日久天长,老翁现其原身,是一头大臼牛,人们为了纪譬它,将此地蹿妊“白牛”。

 

 

课后练习

1、 邓州城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它反映了当时邓州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2、 你还知道有哪些有关邓州的历史小故事?讲出来让同学们分享一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