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内仅此一家”的明代余姚孙氏

 娇语无声 2016-06-14
 提起余姚四先贤,现在基本上是家喻户晓。但如果问余姚四大家族,可能大家就不熟悉了。余姚四先贤是按各人出生年代排列的,而余姚四大家族则是按各家族出名人的多少来排列的,分别是孙、王、吕、谢。后三家中,王氏以王阳明为代表,吕氏以吕本吕阁老为代表,谢氏以谢迁谢阁老为代表。孙氏因为出名人众人,不知道选谁为代表比较合适。孙氏名人多,最主要的表现是得谥号的人多。谥号,是封建社会一个有地位的人死后,朝廷根据他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明末文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记载:“父子得谥者,以为盛事。然尚未有三世得之者,今于余姚孙氏见之……则国朝二百余年来,海内仅此一家而已。”这本书写于万历年间,孙氏后来还有两代得谥。
        在明代中后期的一百五十年间,几乎所有重大的社会事件都与余姚孙氏有关系,而且不仅是作为直接的当事人出场,更是以主要人物的身份参与其中。这次结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从余姚孙氏中选四个人物,讲讲封建社会的官员是如何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


孙燧
        余姚孙氏祖籍睦州(今淳安一带),五代时迁徙到余姚县梅川乡(今属慈溪市横河镇)。孙燧是余姚孙氏的十七世孙。弘治六年进士。正德十年,由河南布政使升右副都御史,巡抚江西。
        江西南昌是明宗室宁王朱宸濠的封地。他听从方士之言,自以为有做皇帝的命,于是外结强盗,内通权臣,挟持群吏,逆谋反叛。对于不肯附从他的地方官员,或遭暗害,或被排挤。孙燧的前任中,已经有两人被杀,两人罢归。孙燧知道此去凶多吉少,就先把妻儿遣送回余姚,自己只带了两个家仆去南昌赴任。
        孙燧到任后,向宁王陈说大义,不但遭到拒绝,而且谋逆迹象日益明显。孙燧见身边几乎全是宁王安插的耳目,惟有按察副使许逵忠勇可靠,即与他秘密商量对策。首先,借防御强盗之名,加固南昌周围的城池,并请重兵把守。其次,为防止宁王劫走兵器,将南昌城内的兵器转移到其他地方。孙燧认为,如果宁王真的叛乱,也一定因为他这样的摆布而迅速破灭。宁王也察觉到了孙燧的意图,派人送来枣、梨、姜、芥四件物品,暗示孙燧“早离疆界”。孙燧笑而拒收,一面连上七道奏章,向朝廷汇报宁王即将谋叛的消息,但都被宁王同党中途缴截。宁王极为恼怒,设宴想毒杀孙燧,侥幸未死。
  正德十五年六月,宁王决定借自己生日聚宴的机会公开叛乱。宁王先设重兵埋伏在王府内外,等大小官员落座,声称正德皇帝抱自民间,太后有旨,令他起兵讨贼。事出突然,众官员一时面面相觑,只有孙燧站出来责问:“既然说有密旨,请拿出来给我们看看。”宁王说:“不必多言,我即刻要往南京,你愿意扈驾吗??”孙燧骂道:“天无二日,我岂肯跟你谋反!”于是宁王叫人将孙燧捆绑,并折断其右臂。许逵起来反抗,也同时被抓。两人骂不绝口,双双被害于惠民门外。
  也是宁王运气不好,遇到了军事天才王阳明,叛乱仅三十五天,就被王阳明平定。等嘉靖皇帝即位,追赠孙燧为礼部尚书,谥忠烈。现在龙泉山上的忠烈祠,就是为纪念孙燧而建。
今天讲孙燧的故事,我认为他在反对官僚主义方面具有现实意义。官僚主义的表现,即是办事推诿扯皮多,效率低下,不作为,不负责任。宁王的谋逆之心世人皆知,但就是没有一个官员向皇帝汇报,他们或受了宁王的贿赂,或是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孙燧认为,一旦宁王起兵谋反,不论成功与否,遭罪的还是百姓。所以在大是大非面前,他挺身而出,一方面再三向朝廷汇报,一方面积极准备防御。如果没有孙燧事先周密的部署,王阳明平乱不可能这么快取得成功。
    孙燧有三个儿子,叛乱平乱后,三个儿子把父亲的灵柩接回余姚安葬,并在墓旁搭草房守孝。人家守孝只有三年,因为孙燧死得惨烈,所以三人又加三年,共守孝六年,所以世人称他们为三孝子。现在龙泉山上忠烈祠西的三孝子祠,就是纪念孙燧的三个儿子的。后来长子孙堪中嘉靖五年武会元,三子孙陞中嘉靖十四年榜眼,兄弟两人先后取得文武双科冠冕,在科举世上是绝无仅有的。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8:18:41 | 只看该作者
孙陞
        孙陞中榜眼后,例授翰林院编修,升国子监祭酒。
        有一年,嘉靖皇帝是藩王出身,将自己的旧王府建成元佑宫,命时任时礼部右侍郎的孙陞前往湖北祭告。沿途地方官员接到消息后,都筹备丰盛的酒菜饭食侍奉。孙陞见状问道:“这些难道不是民脂民膏?”叫他们都撤了下去。途中路过襄阳、邓州时,看到面黄肌瘦的民工正在修治黄河,孙陞就停车询问疾苦,还写下诗章留给地方官员。地方官员马上下令赈恤,许多百姓因此免于饿死。
        第二年端午节,孙陞母亲在北京去世,朝中官员闻讯都来孙府祭奠,孙陞对他们的礼物、礼金一概婉拒不收。有些人坚持声称“这是买锡箔的钱”,孙陞便请他们在母亲灵前焚化。
三年丁忧期满,孙陞复起为吏部右侍郎。发现有可用之才,就直接推荐给尚书,而不希望被推荐的人知道。他节操冰洁,对非义之财分文不取,因此在吏部任职时没人敢私下送礼物给他,也没人敢托他办理私事。
        一年后,升南京礼部尚书。南京是明朝的陪都,事务不多,孙陞便致力于学术著作,是位学者型名宦。孙陞最终病逝于南京任上,谥“文恪”,是孙氏第二位得谥号的人。
        孙陞虽然出生官宦世家,但一生反对奢靡之风,以清正廉洁著称。他在未做官时,就粗衣淡食,一无所求。后来贵为京官要员,回到家乡后还是徒步乡里,除非出远门,平时从不用轿子,所以后世称他为“笃行君子”。
        孙陞的原配早年过世,留下两个儿子。继配是杭州人杨文俪,又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杨文俪不仅精通音律,而且特别擅长科举制艺,《四库提要》记载:“有明一代,以女子而工科举之文者,文俪一人而已。”杨文俪既是慈母又是严师,四个儿子都由她亲自教授,最后都中了进士,其中长子孙鑨官至吏部尚书,与余姚人陈有年号称“浙中三贤太宰”,谥清简,为孙氏第三位得谥者。
地板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8:19:30 | 只看该作者
孙鑛
        孙鑛,万历二年的会元,殿试二甲第四名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他以学识渊博著称于世,他所编撰的著述仅考见的就有百余种、一千余卷。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多,范围之广,被学者称为“在中国历史上都是罕见的”。今天不讲他的学问,但讲他在援朝抗倭中是如何反享乐主义的。
        享乐主义的表现,是安于现状、贪图安逸,缺乏忧患意识和创新精神。明朝万历年间,日本关白(相当于摄政王)丰臣秀吉发动对朝鲜的侵略战争。当孙鑛担任兵部右侍郎时,第一次援朝抗倭之战已经进人暂时息战期,明廷内部对“和、战”争议纷纭。
        孙鑛知道日本之意不只是想吞并朝鲜,而是想吞并中国,救朝鲜实际就是保中国,而极力主战,把日本兵全部赶出朝鲜。而兵部尚书石星主和,双方争持不下。于是石星推举孙鑛经略朝鲜,想以此来刁难他。孙鑛不敢推辞,受命之后即刻出征东行,达到东北后立即加强防备。
        但此时朝廷内部对于“封贡”与否依然争论激烈。(封贡,即朝廷承认丰臣秀吉的合法性,丰臣秀吉则按时向明朝上贡。因为上供一本万利,此前日本人曾引起封贡之争,明朝下令罢市,结果倭患加剧)神宗举棋不定,提出了三个方案,让兵部斟酌利弊得失提出意见。孙鑛依然坚持反对“封贡”,极力申说“倭寇不可信”,战争并不是一“封”可以了事的。
        但神宗最终还是批准了“封贡”的方案,还决定委派册封使前往日本册封。“封贡”的方案一出台,作为主和派首脑的兵部尚书石星立即利用手中的权力,将明朝布置在朝鲜战场的兵力全部调回国内。
        封倭正使、临淮侯李宗城抵达朝鲜釜山后,得知当年明军使者答应丰臣秀吉的停战条件,和这次他去日本封贡完全是两回事,竟然吓得逃走了。孙鑛闻讯上疏,称倭情叵测,应立即停止封事,转而募兵准备战守。同时,他又派人到朝鲜打探倭情,得知倭寇并未撤退,就再次上疏,称封事应该停止。但部议仍然照行封事。孙鑛只得自行做战争的准备。
        明朝派出的第二任使者达到日本后,丰臣秀吉果然不满意,他说 “我想当王就当王,还需要你来封吗”,立即加大了派往朝鲜的兵力。孙鑛再次上疏,希望朝廷能将抗倭的战事专门委他一人,以便见机行事,唯恐事事汇报朝廷会贻误战机,但为兵部尚书石星所阻。
        因为孙鑛每次办事都受牵制,不得已上疏称病乞休。但万历皇帝认为抗倭事大,不许告病。而石星则认为有孙鑛在,必难成封贡的局面,就奏称孙鑛不该派人去倭营阻挠封贡,还诬陷孙鑛与倭将私通。于是,孙鑛被革职,回余姚听候处理。直到临行,孙鑛还不忘嘱咐他的继任者应当主战。 
        后来战事的发展,证明孙鑛的观点和策略是完全正确的。万历皇帝下令将石星逮捕下狱,没几个月瘐死狱中,老婆孩子发配边疆。隔了几年,起复孙鑛为南京兵部尚书,后老死于余姚家中。
5#
  楼主| 发表于 2014-4-16 08:20:52 | 只看该作者
孙如游
        孙如游,是忠烈公孙燧的次子孙墀的孙子,万历二十三年进士,是明代余姚三阁老之一。孙如游的政绩,主要表现在他主政礼部的时候。礼部相当于现在的中宣部、外交部,在一般人眼里,礼部是最讲形式主义的地方。但就在这样的岗位上,孙如游却不图虚名,做了不少大事、实事。
        明朝后期的皇帝,大都懒于理政,特别是万历皇帝,更是打破了他祖父嘉靖皇帝创下的二十几年不上朝的记录。甚至有官员从做官到退休,从来没有见过皇帝的面。从朝廷到地方,许多职位缺员也不及时补人。当时礼部尚书就缺位时久,部里事务一直由礼部右侍郎的孙如游主持。
        万历四十八年,可能是明朝历史上最多事的一年。先是四月份和七月份,王皇后和万历皇帝先后去世,这两场国丧都由孙如游主持操办。
        万历皇帝驾崩前留下遗言,要皇太子朱常洛晋封他最宠爱的郑贵妃为皇后。万历皇帝去世的第二天,皇太子朱常洛就将这份遗诏拿到礼部,要礼部执行。孙如游立即上疏说,郑贵妃侍奉先帝这么多年,先帝为什么不在生前册立,而在临终前神志不清的时候提出来。考证古今册立皇后的事例,从来没有这样的先例,所以他不能执行。孙如游的奏章写得有理有节,皇太子朱常洛以为有道理,所以此事就此罢休。
        八月初一日,朱常洛即皇帝位,世称光宗。封建社会称皇太子为国本,当年嘉靖皇帝和万历皇帝就因为久久不立皇太子,使得政局动荡。所以在光宗即位后第三天,孙如游就请皇帝册立皇太子。册立皇太子是国家大事,照例要加封一批官员,于是孙如游升礼部尚书。
        当时光宗最宠爱李选侍,在晋封皇贵妃后还不知足,想进一步册立为皇后。孙如游知道李选侍也生有皇子,一旦册立为皇后,皇太子的人选又要有变动,所以他对当着光宗和李选侍的面,故意强调说,册妃之事,我一定会奉命执行,以此断了光宗和李选侍的念头。
        可是还没有等到举行册封典礼,光宗就在郑贵妃一手策划的送美女、进红丸的阴谋下,只做了三十天皇帝,就突然驾崩了。
        光宗逝世后,缺乏皇后身份的李选侍照理应该立即从乾清宫搬出。但她想迫使皇太子朱由校尊封她为皇后,于是就与郑贵妃密谋,赖在乾清宫不走,阻止新皇登基大典的正常进行。孙如游怕这样下去夜长梦多,就带着大学士及各部尚书等,拥护皇太子朱由校来到文华殿,提前登基,局势才稍稍安定下来。朱由校即位后,定年号天启,世称熹宗皇帝。不久,在孙如游等合朝大臣的强大压力下,李选侍终于仓促移宫。红丸案、移宫案,以及之前的梃击案,合称明末三大案。
        这一年,三起国丧、两次新皇登基,还有册立太子、建造帝陵,以及处理三大案中的后两案,全部是孙如游一个人全力主持操办,而且每件事都办得有礼有节、稳重妥帖。
        到了十月份,天启皇帝钦点孙如游为东阁大学士。明朝后期,朝中遂渐形成一个共识,即入阁的人必须经过群臣廷推。出于这一顾虑,孙如游前后坚辞了三次才领命。
        天启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木匠皇帝,而且手艺颇精,但对政治一向没有兴趣,听任大权旁落太监魏忠贤也无所顾惜。孙如游无力回天,而此时言官也因为他非廷推上疏弹劾,于是他提出辞职。在连上十四本辞职奏章后,终于在天启元年闰二月得以体面地离开这个是非之地,皇帝加封他为文渊阁大学士。天启三年,孙如游在余姚家中病逝,谥文恭,是孙氏第四位得到谥号的人。 
        余姚孙氏的声望在孙如游时到达鼎峰,此后虽然依旧官宦不绝,但鲜有名人。惟有孙如游的孙子孙嘉绩还值得一书。清军下江南后,孙嘉绩在浙东首举抗清义旗,后来官至南明鲁王监国东阁大学士,谥忠襄,是孙氏第五位得到谥号的人。孙嘉绩的儿子孙嵩,任鲁王监国户部尚书。
6#
 发表于 2014-4-17 15:15:17 | 只看该作者
余姚民间流传着“横河孙家境,纱帽八百顶”,“一门三孝子,五代九尚书”的说法。
7#
 发表于 2014-4-17 15:57:58 | 只看该作者
这是横河孙氏宗祠,孙中山也曾到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