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伯夷列传所想到的,何为“仁义”?

 似水流年cms878 2018-07-10

由伯夷列传所想到的,何为“仁义”?

伯夷事迹简述:

人物关系:孤竹君(父),伯夷(长子),叔齐(三子)


IMG_256

                                 伯夷图片


伯夷和叔齐是商朝末代孤竹国国君的两个儿子。父亲在世时立叔齐为继承人。父亲死后,叔齐将继承人之位让给伯夷,伯夷说:“让你继承君位是父亲的意思,我不能违背”,然后就逃走了。叔齐同样不肯继承也逃走了。国人便拥立中间的儿子为国君。伯夷、叔齐逃走以后,听说西伯侯姬昌善待人民,敬养老人,两个人商量准备去投奔他。等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侯姬昌已死。这时,正赶上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父亲的木质灵牌,号为文王,向东进发讨伐纣王。

伯夷、叔齐上前拉住武王的马缰绳劝谏说:“父亲死了,还没有行安葬之礼,就大动干戈开始打仗,这算是孝顺吗?作为臣子,却去讨伐君主,这算是仁义吗?”武王手下护卫将其捆绑准备杀掉,姜太公说:“这两位是仁义之人”,遂放他们而走。

武王平定了殷商之乱,改国号为周。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发誓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到首阳山,以采食野菜为生。待到二人饿的快死时,做诗以感慨:“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登上首阳山,靠吃野菜来活命,武王以暴制暴,难道不是错误的吗?神农虞夏的年代都已过去,我要归附哪里啊!可叹死期将近,命不久矣!”,之后不久,二人就相继饿死。

孔子赞扬伯夷、叔齐是贤德、仁义之人,并说二人“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可是从临死之前作的那首诗中,难道还看不出怨恨吗?

那么作为一个旁观者,对伯夷、叔齐的行为方式到底怎么看呢?个人拙见:

一、他们不继承君位,致国家危难于不顾,难道就是仁义之举吗?他们将“仁义”作为自己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处处按照教条来实行“仁义”,殊不知他们心中的“仁义”并不是真正的“仁义”。孟轲的师父孔伋曾说:“仁义原本就是利益! 上不仁, 则下无法安分; 上不义, 则下也尔虞我诈, 这就造成最大的不利。”伯夷、叔齐推让君位,小则国家混乱,大则国家倾覆,这是不负责任的体现,哪里谈得上“仁义”?

二、武王以暴制暴,就是不实行“仁义”吗?纣王大家都知道,他实行暴政,残害忠良,虐待人民,百姓民不聊生,这种朝廷该推翻,用仁义可以推翻吗?纣王的朝堂上有多少仁人志士、忠臣良将,不断对纣王残暴的行为进行劝谏,他听进去了吗?改正了吗?如果不以暴制暴,怎么能推翻纣王残暴的统治,解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建立周朝,实行仁政,百姓才得以过上安定的生活,这难道不是“仁义”?

三、他们讲所谓的“仁义”,隐居到首阳山,不吃周朝的粮食,最后落得饿死的下场,难道这就是实行仁义的结果吗?不,他们实行的不是真正的仁义,只是一种空想的、不切实际、不符合现实具体状况的“仁义”。可以说,他们把自己饿死完全是遵从了自己心目中的“仁义”。

    孔子曰:“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他们求的就是这种仁德,又有什么可以埋怨的呢?他们真的没有埋怨吗?真的没有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