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凰讲堂丨国学可以很好懂

 南国憨豆 2017-05-26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它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也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读透史记,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将迎刃而解。


一个人活在世上,对很多事情都要坚持,但不能固执,固执的人容易犯错,严重的话还会把命给丢了。


这一篇要讲的是两个很特别的历史人物,他们是一对兄弟,名叫伯夷和叔齐。司马迁在史记中非常推崇这两个人,认为他们生活的时代在走向衰败,大家都在争权夺利,只有伯夷和叔齐真的是有情有义,这就不免让人感到好奇,这对兄弟到底做了什么事,竟可以赢得一个伟大史家如此的称赞。


孤竹国的王子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时代的背景。夏朝之后接替的王朝是商朝,商朝建立500年后,王位传到了纣王,纣王在位长达52年,享尽荣华富贵,也干了不少残暴的事,而商朝的国运就断送在他的手里。我们要说的故事就发生在商朝灭亡的前夕。


当时商朝的北方边境有个诸侯国叫做孤竹国,伯牙和叔齐便是孤竹国国君最大的儿子和最小的儿子。孤竹国国君宠爱小儿子叔齐,早就说好要让他来接自己的位子,可是等国君过世后,叔齐却推让位子要伯夷来当国君。叔齐说哥哥,您来继位吧,您是嫡长子,这个位置本来就应该传给您。伯夷说不行,父亲的意思是要你接的,我不能违背。兄弟俩都要让位,朝中大臣也不知如何是好,最后为了表示自己绝对不当国君的决心,伯夷就逃走了。


但是呢,同样为了表示自己绝对不当国君的决心,叔齐也跟着逃走了。孤竹国的大臣没办法,只好立了其他的公子来当国君。有人当了国君,伯夷和叔齐就又生活在一块了,到老都没有回自己的祖国。


商朝的忠臣

那时他们听说远在西方的西伯昌十分礼贤下士,两人便想着去投靠,只是到了周的国土他们才知道西伯昌已经过世。而继位的周武王连丧事都还没办完,就用车子带着父亲的灵牌准备向东方出发去讨伐商纣。


伯夷和叔齐见到周武王的行为,急忙跑到军队的前面,拉住了马,向武王劝说:父亲死了却不下葬,还大动干戈要去打仗,这是所谓的孝吗?身为人臣以下犯上想去杀害君主,这算是仁吗?


左右的侍卫立即拿住了伯夷和叔齐,想要拔剑杀了他们,幸亏武王的军师太公望吕尚及时制止。太公望把伯夷和叔齐亲自扶了起来,放他们离开。几年后,武王打败了纣王,赢得天下的统治权。


然而,伯夷和叔齐认定自己是商朝的臣子,觉得当周王的百姓感很羞耻,他们不愿意吃周家的粮食,便一起到首阳山这个地方去隐居了,采野菜来吃。只吃野菜人怎么能吃得饱,也没有营养,最后伯夷和叔齐都饿死在了首阳山。


司马迁的评价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录这件事,除了表扬伯夷和叔齐所怀的仁义之心,也为他们的遭遇感到愤恨不平,甚至向上天提出抗议:常听人说好人有好报,伯夷和叔齐这样的人应该是好人,但是他们却没有好下场,反而是一些杀人的强盗能够活到长寿。


司马迁问,难道这就是所谓的天理吗?残酷的是,现实中好人真不一定有好报。当然,司马迁用伯夷和叔齐的事迹也强调了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也要坚定自己的志向——总是要到最冷的寒冬,才会知道松树和柏树是最后凋零的。司马迁也有不幸的过去,但他忍受着耻辱,无论如何也要完成史记,就是在拼一口气,不向命运低头。


司马迁对伯夷和叔齐的同情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后来有人考证指出,历史上根本不存在伯夷和叔齐这两个人,史记中出现的伯夷和叔齐的事迹是司马迁根据古代的一些材料加工的。如果是加工的,司马迁这么做无非也是想通过这样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和心中不得不抒发的愤慨。


现代人的反思

以现代的眼光来看,伯夷和叔齐的故事也值得我们深入讨论。在我看来,伯夷和叔齐的故事可以分作两个层面来谈:第一个层面,他们兄弟俩死都不肯接孤竹国国君的位子,竟然相继地逃走,这是一种对原则的坚持,值得肯定;第二个层面,他们兄弟俩由于不愿吃周家的粮食,于是隐居在首阳山,只采野菜来吃,以致饿死,这就不是对原则的坚持,而是一种要命的固执。那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坚持”和“固执”的区别就在于明不明理,也就是对事情的是非能不能看得清楚。


就第一个层面来分析,伯夷不接国君的位子是因为他得遵守父亲留下的遗命,而叔齐不接国君的位子是因为他得遵守国家的体制,虽然是有冲突的,但他们的逃走都是明理的,要怪呢就怪父亲太乱来,不按规矩办事,害得兄弟俩难做人。


至于第二个层面所发生的事,那是两个兄弟搞不清楚状况,不了解纣王的很多残暴作为已经引起百姓和诸侯的不满,他们两个还守着不明事理的忠心,对商朝表示衷心耿耿。


其实周武王在当时是最有实力的诸侯,他会取代商朝已经是必然的趋势,用不吃饭这样的方式来抗议统治者只是白白牺牲自己宝贵的性命而已。所以说,伯夷和叔齐会饿死在首阳山,不必像司马迁那样怪罪到老天,其实是他们的固执。


经过上面的讨论,相信大家都能够了解,不管做人或做事,有必要坚持原则,但不能固执。



张嘉骅是台湾学者,他的名作《少年读史记》入选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首届向全国推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普及图书,累计销售超过60万册。


作为研究《史记》多年的学者,张嘉骅清楚如何让不喜欢历史的人成为文史达人,让不了解历史的人变得更加博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