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迁写《伯夷列传》是为了发牢骚吗?不是的,他是要干一件大事

 新用户3562FyZS 2023-06-30 发布于浙江

1.

商朝末年,有一个小国,叫做孤竹国,孤竹君死的时候,把他的位子传给了他的三儿子叔齐。

可是叔齐不愿意,因为自古以来的规矩就是传给老大的,他夺了这个位子,就是不道德了。于是,他不干,自己跑掉了。

老大伯夷一看,弟弟跑了,他更不干了,他说父王是传给弟弟的不是传给我的,我怎么能夺弟弟的位子呢?

于是,他也跑了。兄弟两个人就一起跑到了西伯那个地方,因为他们听说西伯侯这个人很仁义,就想跟着他,谁知道,还没到那个地方,西伯侯就去世了。

这时候,刚好周文王驾崩了,他的儿子周武王掌权,他就去讨伐商纣。

伯夷和叔齐就跑去指责他,你父王刚死了没多久,你就顶替了他的位子去讨伐天下,你这样做不对啊。你不应该先把你父王安葬了,以示孝心吗?

可是周武王没有听,继续去讨伐商纣了。两个人特别失望,就跑到首阳山上面躲藏起来了,挖野草啊,喝泉水啊,这样生活下来。

孔子写了很多文章赞扬他们的美德,说他们能够坚持自己的理想,把权利王位看得很轻,这样的人很不容易。

那么司马迁根据这则材料也写了一篇《伯夷列传》,但是很奇怪,这篇文章司马迁基本上没有论述伯夷这个人,即便是讲到伯夷这个人的片段,司马迁也是引用了前人写的文章,那么他既然写这个人,却不在文章里描述这个人,他想要表达什么呢?

另外,从《史记》里的列传来看,别的列传都是一个人一个人的故事,而这篇文章不讲人不讲故事,它本身也很奇怪呀?

还有,《伯夷列传》它放在《史记》列传中的第一篇,司马迁的用意又是什么呢?

2.

有人说,这篇文章是司马迁在发牢骚,也有人说是司马迁在批判现实,我觉得,可能这些因素都有,毕竟他写《史记》,心里面就有很多积愤,明明自己只不过是替李陵说句公道话,结果汉武帝就对他做了一件让他这辈子都没有办法忘记的事,他心里能好受吗?

因此,从他的角度,他看到这个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时,他应该有很多感触,他把他对这个世界的深情和悲愤都藏在这篇文章里了。

首先,我们先来读懂它,读懂了它,司马迁到底想说明什么,我们就不难理解了。

夫学者载籍极博。

尤考信于六艺。

《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

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

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

一开始,司马迁就说了,古代的典籍上面记载,一国之君想要传授自己的位子给下一任国君是很难的,就比如尧让位给舜,舜让位给禹,他们都是由各地州县推举出来的人才。然后尧给予他们重大的责任,等考察过关以后,才有机会真正掌控大权,把整个国家交给他们。

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些人建立了功业,有很大的成就,值得被人们所称赞,这是显而易见的。

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

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

”此何以称焉?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

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

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但是,司马迁的这篇文章并不是想说这些人,他要说得是一些不被我们注意到的人。

就比如说,以前有人记载尧想把自己的位子让给许由,可是许由他不要呀,他跑到山里面隐匿起来了。还有到了夏朝的时候,有叫卞随,务光的人也像他一样干。

像他们这样的人轻而易举就把权利和地位放下了,完全不在乎世人的眼光,而去追求自己心中理想的生活,难道他们就没有值得称赞的地方吗?

司马迁又说了,为了证实这些人是真实存在过的,他特意去考察了他们的墓冢。

确实,孔子也为他们写过一些文章,还写得很详细。

比如,他说

“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

意思就是说,伯夷,叔齐,他们不会去计较过去别人做得不对的地方,所以对人的怨恨就很少,而且他们心里面有仁德,也是这么做得,本身就没有什么怨念。

他们有很高的节气,可是,世人知道他们的很少,论述他们的也很少,这不是太可惜了吗?

其实,从这些人的身上,我们也可以学习到很多不一样的东西,但是,他们的事迹却很难被世人知晓,司马迁说我感到挺难过的,我挺希望他们的故事也能够被世人所熟知。

这是第一点,是从他们个人的品质来说的。

还有另外一点,是从这个社会的大环境来说,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很多的人,每个人有个人的生存方式,也有不同的选择,而有的人就是能够像一股清流一样,坚持自己的理念,这样的人是很难得的,难道不值得我们记录下来吗?

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

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乐,富厚累世不绝。
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就比如说,这个世道很奇怪,我们都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意思是说,大家都说老天爷啊没有好坏之分,对遵守规则的人,就会有恩待。可是,现实是这样的吗?

不是的呀!

有的人,比如像盗跖这样的人,杀人不眨眼,邪恶至极,可是人家收敛钱财,为后代积攒了很多财富,还过得好好的。

而有的人呢?做事小心谨慎,刚正不阿,可却没有好下场,这也让人感到很疑惑。

所以,现实中,大家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活,像伯夷那样坚持自己的理想,不为他求而活着的人,很少的。

孔子又说过,

“道不同,不相为谋。”

“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意思是说每个人想法不一样,秉性不一样,所以他的选择做法也会不一样。

假如我有机会去当官,那么我肯定也去,假如我没有那个机会,也不会强求,从事我所喜欢的事,也不错。

也就是说,像伯夷那样的人,并不是因为有人引导他,或者是为了什么目的,才那样做的。

他完全是发自内心的,因为他本来就是那样的人。

但是,反过来想,如果这个世道的每个人都像盗跖那样活着就完蛋了。

因此,也幸好有一些人,他不一样,在那么艰难的生存环境中,他还是能够坚持自己的理念而不放弃,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东西。

举世混浊,清士乃见。

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所以说,世道越浑浊,反而就越显得他们高贵。

像伯夷那样的人,很荣幸能够被孔子记载下来了,可是这个世上有很多很多这样的人,他们不一定有这个机会被人所发现记载下来了。

那么,我,司马迁就想做这样的事。

我想把他们记载下来,想让他们的事迹也被世人熟知。

我不管别人怎么想,我不管别人到底有多牛逼哄哄,我觉得他有这个资格,我就要把他写进去。

最后,他还说了一句超级经典的话。

岩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

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意思是说,你要成事,也得有识务的人推你一把,把你捧上去,不然,你一个从乡野出来什么都没有的人,怎么可能有这个机会呢?

3.

所以,这篇文章司马迁就在告诉我们他为什么要写列传,为什么要写这些人,他就是希望把他认为有价值的人写进去,让后人也能够知道,从他们身上看到闪光点。

就比如说信陵公子,他可以不去救赵国,可是他一样去了,就比如说他的门客侯赢,事成之后,他可以逃走,也可以活下来,可是他就是要坚守自己的方式,自杀了。

所以,他们能做到很多常人做不到的事,他们也有很伟大的地方,尽管看起来,他们就是个小人物,没有那么耀眼。

其实,读完了这篇文章,你才能感受到司马迁的胸襟很大,他心里面包容了很多的东西。

他有埋怨,有牢骚,有对现实的批判,但是他知道这无济于事,有些事情就是没有办法,那么怎么办?

他只能把他自己能够做,他认为该做的事把它做好。

这就像我们当今社会一样,有很多事情,无法解释,我们也无法理解。

可是,这个社会,依旧有很多人在坚持做一件自己认为对的,而别人无法认同的事。

他们可能很孤独,很无助,但是始终没有放弃。
他们可能这辈子都不会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大名,但是他们内心如此坚定,对世人来说,他们一样很伟大。

如果可以,为这个世界伟大的小人物们也喝一声彩。至少,他们的勇气是我们无法比拟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