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司马迁也想不明白的事儿

 以仁通志 2023-04-10 发布于陕西
昨天外出时接到朋友的电话,聊着聊着说起感情上的事情,朋友说感情里有些问题她想不明白,我说我也想不明白,也许时间能够给我们答案。今天是计划中写读史笔记的日子,因为国庆放假,没有按每天15页的阅读计划进行,但脑海里蹦出一篇文章,是司马迁的《伯夷列传》,之所以想起它,是因为看过南怀瑾先生讲的一个故事,说他年轻时颇有才华,心高气傲,有个老师却不以为然,让他把《伯夷列传》读了一百遍。这个故事给我的印象很深,因此翻出来读了几遍,做个笔记。
《伯夷列传》的全称是伯夷列传第一,司马迁把它放在首位,必然有他的深意,首先讲讲关于伯夷的故事。
说起伯夷,就会想到叔齐,他们是兄弟,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他们是孤竹国国君的儿子,父亲喜欢老三叔齐,想死后把位子传给他,可老三不愿意,想把位子让给老大伯夷,谁知伯夷也不愿意,最后兄弟俩都跑了,听说西伯昌(后来的周文王)对老人友善,决定归附于他。没想到刚过去周文王就死了,儿子周武王准备讨伐纣王,在伯夷和叔齐的眼里,周武王是臣子,纣王是国君,臣子弑君是不仁不义的事情,因此打消了归附的念头。后来周武王推翻纣王的统治,取而代之,建立了周朝,伯夷叔齐认为这是耻辱,决心不吃周朝的粮食,兄弟俩跑到山上挖野菜吃,时间久了撑不住,最后饿死了。
故事听起来很简单,从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伯夷和叔齐这俩兄弟傻乎乎的,改朝换代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何必为了忠于自己的朝代而活活饿死呢。但在汉朝及以前的人看来,这种行为是非常高尚的,首先这俩兄弟在父亲死后没有争抢继承人的位子,甚至互相谦让。其次,他们一生都在坚守自己的信念,没有因为要饿死而放弃。就这两点是绝大多数人都做不到的,因此孔子把他们划分在贤人的行列里。
司马迁把伯夷和叔齐的列传放在第一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贤人吗?当然不是,司马迁是要借助这两人的遭遇来表达自己的困惑。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司马迁在没有遭遇宫刑之前应该是相信这句话的,但是在自己因为正义发言而遭遇奇耻大辱的宫刑后他开始动摇了,他翻开历史一看,发现”善有恶报,恶有善报“的例子比比皆是,有的人品德高尚却穷困潦倒,如孔子最欣赏的学生颜回;有的人无恶不作却活得很滋润,比如杀人放火的盗跖,这些因果颠倒的现象让司马迁感到困惑。
除了这个困惑,司马迁还有其他困惑,尧、舜、禹禅让帝位是古人所称赞的,认为国君的位子非常尊贵,要仔细挑选适合的人选,通过试用期来考察他,没问题了才把大位传给他。可是历史上也有另外一种记载,尧曾经想过把大位传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觉得这是一种耻辱而逃走了,这种行为也被很多人称赞。同样都是禅让,舜把国君当作尊贵的位置而认真对待,这种行为被天下人称赞;许由把国君的位子当成耻辱而逃走,这种行为也被天下人称赞,的确让人感到困惑。
关于上述两个困惑,今天的人或许能给出各种各样的答案,但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比司马迁聪明,很多事情没有加在我们身上时是难以体会的,从《报任安书》中能深深感受到他经历的痛苦,像这样学识渊博又经历大悲大痛的人所发出的困惑绝不是轻易就能解答的。作为普通人,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困惑,随着我们经历的事情越多,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到处都充满着矛盾,当你坚信世界是这样运行的时候,它总是会蹦出相反的例子给你,让你百思不得其解,我们的人生就是在一个又一个的困惑中思索和前行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