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大千作品欣赏

 niuniu6 2018-07-10
张大千《闲吟策杖图》_仿刘松年笔意作金碧青绿山水赏析
 
《闲吟策杖图》是一件不可多得的金碧青绿山水。张大千戏仿南宋刘松年笔意,画面苍松如铁,青山绵绵,以金粉提点,云气浮岚如波涛,山泉汩汩有声,画面布置结构严谨,树石笔法劲挺,显得精细秀润。此画是张大千在完成两年零七个月的敦煌临摹工作之后,返四川青城山避暑时所作。青绿山水是具有独特风格的山水型,在古代绘画艺术上占有重要地位,这种画以青绿颜色为主,用笔工整,细笔重彩,色彩浓烈,富有生气。在勾线内用石青石绿着色。色彩浓烈的叫大青绿山水,彩色浅淡些的叫小青绿山水,有用金彩勾勒山石纹理的,显得画面富丽堂皇,这种叫金碧山水。金碧山水通常被人理解为工极妍丽、金碧辉煌的画。故自宋代以后,就很少有人问津。但大千先生的此幅《闲吟策杖图》却既是一幅金碧山水,而又轻松明快,是一幅融金碧山水于小青绿山水的成功尝试。 此幅《闲吟策杖图》易让人不觉有身临其境之感,青山绿水之秀、云雾缭绕之气、远近劲松之态,观者与画中策杖者感同身受。张大千的诗书画皆精湛,其画作几乎每画必题,所题非诗即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交融,相得益彰。此幅《闲吟策杖图》题款为“闲吟策杖倚天风,绝顶高攀百尺松。持镜年来秋在鬓,波澜自笑尚填胸。”显画家豪迈志气和积极的生活态度,从中也不难看出大千先生完成敦煌临摹工作后的轻松愉快。款识:闲吟策杖倚天风,绝顶高攀百尺松。持镜年来秋在鬓,波澜自笑尚填胸。癸未六月遣暑青城,戏效刘松年笔并拈小诗。大千张爰。钤印:大千、张爰、大风堂。
 
《匡庐观瀑图》运用了五代时期著名画家张僧繇笔法所作。该作品属青绿山水画,系中国画中施用浓重的矿物颜料的石青和石绿颜料为主。表现山石树 木的苍翠而得名。从题款上看,该幅作品应成于1934年2月,是张大千于苏州网狮园内所作。《匡庐观瀑图》气势雄伟,鲜艳夺目。青绿山峰间有白云缭绕、练瀑飞下,山中隐约兼杂着各种树木。山脚下有两高士,一人背手而立,一人倚树而靠,均抬头仰望瀑布, 神情怡然自得。整个画面青绿相间、精整工致,色彩极为绚烂亮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染。图中山势于精致中见雄伟;云雾袅绕中见缥缈,精整的布局、绚烂的设色均已达炉火纯青的程度,显示出清新典雅的气韵,堪称是此类题作作品中的精品,无怪于相传张大千把自己所作的临摹古人的青绿山水视为珍宝,从不肯轻易示人。《匡庐观瀑图》最早来源于我国另一位著名山水画家吴待秋家中,由吴待秋本人亲自题签条。款识:匡庐瀑布图。甲戌二月纲师园写,蜀人张大千。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无一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己卯冬孟,重为点染,并书坡诗其上。大千张爰。钤印:张爰、大千所作、张爰、大千大利、待秋。题签:张大千匡庐观瀑图,没骨法,己卯年装褒鋗居士书签。
 
张大千此幅《峨眉三顶图轴》为其四十一岁之作,其时他是风华正茂,更兼笔墨已趋成熟,於石涛之法,亦登堂入室。此幅构图,全用清湘之法,而皴法苔点,则参用王蒙之法,此正其中年画作之面目。整幅面积不大,而境界广阔,是他过人之处。题识:峨眉三顶。庚辰十月写寄春渠道兄博教,大千弟张爰时在渝洲。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晚山看云图》作于1946年的夏五月,此画上的长题乃诵沈石田(沈周)之七言长诗,以石谿(髡残)的笔法所绘。此幅的下半段画的是俯视角度所看到的水滨平远之景,主要在描绘诗句中的“隐居只在一舟间”“平头艇(子)贴天浮”“树里平桥秋日长”“信脚清溪细路斜”,以及林中隐居处的柴门茅屋。至于上半幅 的主峰偏左且不甚高声,则是在描绘云山层叠杳邈之景,呼应诗中起首二句:“晚山忽忽看云生,山有云生乃有倩”。另外,在右方中景云山脚下,掩映出城墙楼阁,则是诗中的:“红尘有事满城郭”,用以衬托山水间一叶扁舟随波逐流的与世无求只好闲,两者相应下,显现出诗情里强烈对比的画境。大千先生此图于苍浑之中透出明洁灵动的秀逸之气。在构图上,将景物与景物之间的距离拉开,云蒸霞蔚,群山绵亘,天高水远,境界开阔,给人以疏朗空旷的审美感受。丙戌1946年的夏五月,大千先生时年48岁,正是其艺术上趋于炉火纯青之期,而论此图的描绘之精、功力之深,恰可作为这一时期的代表。尤其是 他对传统的心印,从中可以看得最为清楚。此图为五尺整张中堂,在大千早期画迹中,堪称巨构。本幅上长题诗款,笔势俊爽,书画双璧,尤为难得。行书题识:晚山忽忽看云生,山有云生乃有情。未必丹山重似画,祗于此处看天成。隐居只在一舟间,与世无求只好闲。远放江湖读书去,还嫌耳目近青山。湖上新晴宿 雨收,平头艇(子)贴天浮。罂尊酌得三千斛,大醉三题黄鹤楼。树爵平桥秋日长,风丝掠鬓晚生凉。红尘有事满城郭,野老还为静处忙。信脚清溪细路斜,角巾捎 落紫藤花。寻常记得相过处,口未应门先唤茶。丙戌夏五拈石田翁诗,以石溪上人法写之。时居沱水,大千居士爰。钤印:大风堂、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峨眉雪巫 峡云洞庭月。
 
《木叶含风静》创作于1947年11月,是张大千吸收古人笔法与融汇自家画风为一体的代表性作品。“木叶含风静,千山当绿肥。微晖弄晴晚,犹暖旧林扉。”一种潇洒出尘之想油然而生。静观此作,山峦的巍峨与恬静的山居形成一种戏剧化的对比,但却在小桥、流水和田地间达到和谐与超脱。密集的点苔和潇洒的斧劈皴,结合画面无不显古意的表现手法。此幅《木叶含风静》颇具王蒙山水的味道,用披麻皴、斧劈皴和点苔法描绘山石,皴法繁复,苔点有大有小,有浓有淡,或疏或密分布于山石树干之间,但近景描绘 的田地、土丘以及院落的画法又融汇了画家自己的画法,别具匠心。张大千灵动多变的用笔将丰厚滋润的墨色表现的游刃有馀,整体画面构图饱满,结构规整严谨, 疏密有致,一派世外桃源之景,引人向往。款识:木叶含风静,千山尚绿肥。微晖弄晚晴,犹暖旧林扉。丁亥十一月既望,大千居士张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
 
张大千《空谷足音》_张大千盛年时期山水画的精品力作大千此幅《空谷足音》创作于1946年3月,距日本投降也就几个月,此时的张大千自然还沉浸在喜悦的心情之中,并在成都、香港等地连年办展。这时期他的创作中也流露出一种超脱自然之感,尤其是高仕和仕女画在四十年代末进入了新的阶段。此幅《空谷足音》将艺术家的人文内涵与艺术修养尽现画中,属于张大千盛年时期山水画的精品力作。此作中我们虽看不到高士,但是在落款中俨然看到一派高士隐居山谷的意念,“空谷巩壮慕足音,云峰窅渺接青禽;元霜绛雪松根路,何事还车载道心。”静谧的山 谷中看不到一个人影,但几处屋顶却隐约再现,小桥、流水、林木似乎即将从冬日的萧瑟中清醒过来,整个画面清静得出奇,一啼鸟鸣即能换回阵阵回音。画中远山近水的构图安排使画面视野开阔,层次分明,用浅色敷染和细笔勾勒,结合描绘出远山浩渺,由平远渐至高远。山间云雾缭绕,具有一种光影耀动的真实意象。山石林木的描绘繁密扎实,在苍茫浑厚中亦见清新自然。画面中董巨山水的温润华兹和王蒙山水的细密画法历历可见,张大千将中国古代文人画的传统结合自己对自然观察的深刻感受,创造出独特的山水画面目。款识:空谷跫状慕足音,云峰窅渺接青禽;元霜绛雪松垠路,何事还车载道心。丙戌三月,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
 
识:溪山初雪图。拟宋人高克明笔。爰;四顾寒林空寂然,雪中僧舍起孤烟。悬知煮茗烧红叶,不放卢仝袌蝶眠。己丑重阳前日,大风堂作。蜀人张大千爰。钤印:张爰长寿、张大千长年大吉又日利、张爰私印。 《溪山初雪图》作于1949年,这个时期是大千临古创作的高峰。从敦煌回来后的张大千,因缘际会得以搜罗因战乱流散在市场上的宋元名迹,这让他的临古愈加精进。在这个时期,他逐渐从董巨化出,兼得王蒙茂密蒙茸,参以北宋大家的雄伟风格,创作出一批精彩的山水大作。 此幅《溪山初雪》属细笔画,也就是工笔山水画,自题“拟宋人高克明笔”,当临自高克明《溪山雪意图》卷。原作为手卷,大千匠心独运,改横幅为竖幅,改平远为高远,写雪后山岭清冷寒寂之景。屋舍乔松用笔一丝不苟,皴染整饬严谨,细节描写精丽。雄伟中见秀丽之气,清寂中现明艳之色。大千四十年代晚期临古,已能参以己意,综诸家之长,开自身面目。此幅为其中至精之作。
 
《江静潮平图》取材于位于富春江上游桐庐七里泷至建德梅城一段河道,全长24公里,是富春江上风光最旖旎的一段,号称富春江小三峡。历代文人墨客如谢灵运、李白、杜牧、孟浩然、范仲淹、陆游等1000多名诗人在此留下了2000多首传世之作。在七里泷江边的半山上,有东西两座盘石临江而立,乃为严光的钓台和谢翱的哭台;严光垂钓,是隐居不仕,以表明自己的品性高洁;而谢翱所哭,则是因为闻得文天祥就义,恸哭南宋亡国,是其民族大义使然。这正是张大千所敬佩的历史人物。1931年9月,33岁的张大千与二兄张善孖及慕凌飞诸人从上海赴黄山游,途经富春江,随后即陶醉于风光秀丽,充满传奇色彩的七里泷景致,以至于后来他以《钓台图》为女儿张心瑞布置房间,且终其一生甚至直到逝前一年还在为七里泷作画。在《荣宝斋画谱》山水部分的张大千卷中,即收入他在1982年重阳时忆写的《桐江七里泷》,并题诗曰:“晓日曈曈雾尽开,轻舟初入峡中来。渔娘打桨呼鲈美,知道前出近钓台。”此诗后来被镌刻于石碑上,至今仍立于七里泷的碑廊。诗后并附长题,言及严光与谢翱旧事,足见张大千的拳拳用心。 《江静潮平图》作于1932年,或为张大千这一题材最早的作品。从题款可知,他这一时期十分关注自然之胜,所谓“七里泷有‘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之谣,故末语及之”云云,足见其当时之心境和对传奇故事之好奇。就此言之,此幅《江静潮平》乃为探求张大千心路变化历程最好的物证之一。此外,《江静潮平》亦为探讨研究其艺术发展变化轨迹的见证。 按照学界诸人的界定,1939年之前乃为张大千艺术的第一时期,主要风格是文人画的清新俊秀。巴东所著的《张大千研究》中说《蜀山秦树图卷》是“张大千实际游历的记游图卷,有其个人之生活体验与情感,画面上充分流露出一种清新秀丽的人文气质,是大千早年独具的俊秀面貌”。此图亦如是。此幅的笔法构图与张大千的几幅金碧山水如《巫峡清秋》、仿董其昌的《峒关蒲雪图》等有相近之处。这种画法“上溯宋代王诜,甚至远及杨升和张僧繇”,具体为“先勾勒,描出山的形状,然后再用青绿重色填色,兼用泥金描山脚。” 在《江静潮平图》中,除取法前人外,大千亦有自己的创造。比如山脚的泥金已变成重赭,而山体的青绿重色亦有比较大的改良。而船帆的白色,除了点睛之用,大概也反映了张大千对七里泷传说的兴趣。据说七里泷“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是因为张天师曾降服此处的青龙,而勒令它将下游的船平安送往上游,自此,只要一见白帆,青龙即如法炮制。 题识:江静潮平岂偶然,一山一山连。钓台近处行当缓,何用风牵上濑船。将至子陵钓台作七里泷,有“二风七里无风七十里”之谣,故末语及之过。壬申春日,大千居士并记;师子道长博笑,弟爰。钤印:张爰印、大千、季爰之印。鉴藏印:岭南梁绍南藏。
 
题识:丙戌秋孟,沱水邨屋临,张大千爰。钤印:张爰私印、大千居士。北宋山水画派不同系统,除董巨一派外,李成、郭熙、王诜、许道宁;范宽、燕文贵、赵大年等数家,大千亦多涉猎,无不通晓。他并上溯梁张僧繇、唐杨升一系之没骨山水,兼及李思训、王希孟一路之青绿精工山水,将早年曾拟仿过的这两类不属于文人水墨家数的设色山水风格,做了更深刻严谨的发展。1946年所作的《仿董其昌峒关蒲雪图》,设色妍丽溺润而有光影,即为其中佳作。
 
溪山春雪》作于1969年,正是八德园时期的代表作品之一。画面中山水氤氲,墨气酣畅淋漓,在浓淡虚实的墨色间,山峦烟云若隐若现。泼墨完成主体后,画家以石青石绿的泼彩作点缀,表现浓郁的植被和山巅的霭色,再撞入白粉来表现山顶受光面白雪的明暗变化。泼彩与水墨交融一气,色泽绚丽,随着色彩的流动、沉淀,产生光色明暗闪烁、斑斓陆离的色彩效果,有如梦境般的奇幻美丽。山石上,又以鲜红点缀朵朵绽放的花,以表达春暖花开之意。大千用简略的笔法,于山间和山巅钩勒出岩石、树枝、瀑布、小屋,以及漫步在山径上。
 
 
 
《溪山春雪图》,1969年,张大千,纸本设色,镜心,纵68厘米,横138厘米,佳士得香港2017秋拍3500万港币成交
 
《云山依水图》,1973年,张大千,绢本设色,镜心,纵69厘米,横241厘米,2015保利秋拍2875万元成交
 
 
1957年张大千在八德园大兴土木时,搬石头太用力伤了眼部,加上原有的糖尿病,以致病情一直时好时坏难以控制。1972年6月,在纽约接受激光法治疗后,右眼视力仅能见到近处,影像模糊。接着却又要进行左眼白内障手术,这对他来说无非是一项冒险。经过多次的详细检查,左眼白内障虽然严重,经过1972年上半年的手术后,以用当时先进的疗法,再佐以眼镜配戴,会对视力有不少的帮助。之后证明确实有效,大千先生开心的在是年中秋题画诗上题道,“金鎞重刮眼重明,一片空明万虑清。试拈霜毫写胸次,知君念我笔纵横。……顷者,割治复明,因写此寄上,以慰感念,并转示港上诸知好,知予非徒具有胜情,兼亦具有胜具矣。”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此幅《云山依水》图,作于1973年4月,画幅气势宏伟,大块泼墨淋漓,局部多以细笔收拾,用笔利索,远观近赏皆宜,可以视为大千先生复明后佳作。
 
 
《晚霭图》,1980年,张大千,纸本设色,镜心,纵138厘米,横70厘米,北京保利2014春拍1322.5万成交
 
《晚霭图》,1980年,张大千,纸本设色,镜心,纵138厘米,横70厘米,北京保利2014春拍1322.5万成交 张大千《晚霭图》_仿文同晚霭图卷笔意泼墨泼彩山水画赏析 《晚霭图》题识:文湖州晚霭横看,山谷作杯许大真行题其后,先师李文洁公旧藏也。此图约略拟之。六十九年重九后二日。大千张爰。钤印:张爰之印、大千居士、庚申。文同曾作《晚霭图》手卷,黄山谷以楷书、行书交杂题识于后。明代画评家汪砢玉,评此图“…遥山远水,层出林端,暮烟凝霭,掩映庭阁,画中人应尔横看无尽,意跃跃焉。”苏东坡也曾称许“与可(文同)下笔兼众妙…”。黄山谷在友人吴君惠处见此画谓“兼有王摩诘、关仝笔力”。显见此画境界不凡。张大千《晚霭图》局部图张大千《晚霭图》局部图 本幅《晚霭图》是张大千参照文同《晚霭图》卷笔意拟写。原画为大千已故老师李文洁的旧藏。大千先生晚年创作,在泼彩泼墨外,多出写意之作,画中所呈属老笔披纷,大开大阖,雄恣豪放,以气魄取胜。此幅《晚霭图》设色雅丽,巍峨壮阔之间不失俊秀逸气。山岚氤氲、云蒸霞蔚嬉游于重峦叠翠之间,似与天光云影共徘徊,向阳的远山霞光灿烂,与背阳的近景共构出延绵无垠的深景。前景山树夹杂,郁郁苍苍,几行白练倾泄而下,似有画龙点睛之妙,画境益显高远,系晚年精心之作。
 
由于此《晚霭图》张大千想表现出山石,所以造型和结构峻削,其山石轮廓与皴法,干涩苍老,不似青壮年时的湿笔长皴。用笔节节推进,预断还连,他以传统的浅绛法设色,山石的明亮正面,敷以暖色调的赭石,而阴暗面,则用冷色调的花青,使画面呈现光影的变化,是大千常用的手法。岩树交叠,色墨相融,任由观者的想象纵意驰骋。山壁至画幅中央而尽,云层间的林木,皆用大笔水墨,这种放纵的笔法,在此之前比较少见,采以湿染的技法渲染流泉高瀑,将雾气能够表现得淋漓尽致。靠近画幅边缘又露出浅红色的屋顶,好似夕阳西下,受晚霞所照的光景,故名《晚霭图》。左半的暖色调,与右半的山壁显得清冷的背光处,刚好形成对比的关系。
 
从《晚霭图》全幅充满密实的山岩布局来看,大千巧妙地运云气为呼吸,通瀑布为血脉,又在左上方的圆峰处留白,以突出巨岩峭壁上的奇松。在设色方面,除了花青和赭石的浅绛以外,又在适当的山岩上敷以较薄的石青、石绿,使得全画辉映着色调清俊明快的美感。这是大千观察自然所得,是传统山水画中所未见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