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数学说课的五个建议

 书写自我 2018-07-11

(本文刊登于《小学数学教师》2018年第5期,转载自杂志公众号)

说课,是近些年非常流行的一种教学展示和教学研讨的方式,各级教研活动中常可见到,在名优教师评定、教师职称评审中,也常被用作考核的主要形式。说课之所以广受认可,是因为相比四十分钟的上课,它可以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一般十多分钟),较全面地展现出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积淀、教学技能、逻辑思维等各个方面的素质,而听者也能据此较准确地评判其业务水平。

那么,怎样才能把课说好呢?不久前,我们参加了一次说课比赛,说课内容及呈现方式得到了大家的赞许,因此获得了优异成绩。现结合这一说课稿和部分现场图片,从五个方面谈谈我们对说课的基本想法,供大家借鉴或讨论。

(文末有说课视频可观看)


【说课片断一】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的运动”中的例1“轴对称图形”。

        我们知道,平面上的初等几何变换,与小学数学有关的主要是全等变换和相似变换,具体涉及轴对称、平移和旋转。(以上边讲边贴,作为解读型的板书,如下图)

 

        理解掌握这三种基本的几何变换方式,学生就能够更好地感知身边的现实世界,就能够更理性地审视后续将要遇到的几何知识,就能够发展、提升自己的空间知觉和空间想象能力。可见,本单元中的这三个内容,是学生后续几何学习的基础,也是他们空间思维发展的新起点,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因此我认为,引导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让学生能够凭借观察或折叠直观判断一个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就是今天轴对称图形这节课应当达成的基本目标,也就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建议一:教材解读要凸显深度,指向重点

        说课的第一部分,一般是教材解读,也就是要对本课知识的前后联系、地位价值等进行阐述。有教师觉得这事很容易,因为教参上都明白地写着,只要引用即可。但若大家都袭用教参上的解读,人云亦云,不仅毫无新意,而且显现不出与别人的差异,体现不出教师的思维水平。

        好的说课,要基于教材和教参,基于自己的理论积淀,更深刻、更独到地解读出教学内容的内涵与价值。可从更长段的视角,如从低段内容看到高段、看到初中,甚至看到高中,来说明某个知识发展的历程和学习要求的递进变化等;也可从某个数学知识的背景或本质展开深入阐述,来指出学习这个知识的重要意义,或强调学习这个知识时最值得重视之处;还可以聚焦数学教学的核心追求——思想方法、思维能力,来揭示这个数学知识最重要的育人价值与目标追求等。

        从上述说课片断可见,教师在一开始就清晰地展示了知识的结构,并阐明了学习这个知识的三个价值:感知身边世界,服务后续学习,提升思维能力。基于此,再指出本课教学的基本目标及重点。这样的教材解读,既有深度,又有层次,且落点明确。

        需要说明一点,笔者建议在教材解读部分就把教学重点说掉,因为教学重点的形成与教材体系和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有关,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在教材解读时顺势指出教学重点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时机,相比留到后面单独作一个板块再阐释,贴切度更高。


【说课片断二】

        为了更有效地实施教学,我对学生进行了课前调查。问题是:这8个图形,哪些是对称图形?请打勾。(贴出图片) 


        汇总结果让我意想不到!爱心、鱼、小人、五角星这四个图形,90%以上的学生都能正确判断;刀、杯子,几乎所有学生都认为它们不是对称图形;双向箭头,判断的正确率大约是70%;而这朵紫荆花,有79%的学生认为它是对称图形。前测数据意味着什么?我这样认为:二年级的孩子对于轴对称图形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经验,对“标准图形”的判断正确率非常高,但有部分孩子对“非标准图形”,如这个箭头图中对称轴是斜的情况,还不能正确地观察或感知。另外,他们对于旋转的图形还存在辨认上的模糊,会误以为是对称的。

        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这节课学生学习会遇到的困难之处,就是对非标准图形、旋转图形的判别。这也提醒我,教学要抓住、放大这些认知冲突,引导孩子切实突破难点,真正实现认识上的转变和提升。

 

建议二:学情分析要有理有据,突出难点

        说课的第二部分是学情剖析。所谓学情,就是学生的认知状况和学习心理。也许有教师会问:说课不比上课,根本没有学生参与,学情剖析还重要吗?很重要!对学情的把握与利用是备出一节好课、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前提。说课就是在模拟上课,虽然没有学生参与,但设计与实施的理念应与真实上课相一致。

        怎样才能准确把握学情呢?可结合教育教学理论(如同化、顺应等),站在学生的角度,分析学生面临新知时可能产生的理解上的困难。也可采用更科学的方法,如前测、访谈等,了解学生的经验水平和心理世界。上面说课中的前测就让我们准确把握住了学情——对于“标准”的轴对称图形,学生基本都能直观判断;对于“非标准”的图形,还有约30%的学生需关注;少数学生对旋转和轴对称存在混淆。

        可见,在说学情时,用理论支撑,用事实说话,把学生的困惑点和疑难处真实地呈现出来,这既能显现出教者教学研究的态度与方法,又会让听者认可、信服教学难点的确立与应对——学生认知上的困惑点和疑难处,就是教学的难点。因此笔者建议,我们在说学情时,可以把教学难点是什么、为什么、大致如何应对等一并说清楚。


【说课片断三】

        综上考虑,我为这节课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 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知道对称轴的含义,能初步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2. 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提升动手能力。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对称图形的形式美。

        其中,“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借助“观察、操作、想象”,培养学生的空间知觉、空间表象,发展初步的空间想象能力,是这节课的一条主要线索,我也将努力把它打造成这节课的一个亮点。

 

建议三:目标定位要层次清晰,用词准确

        目标定位部分一般就是简略地介绍三维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有些教师在说目标时常常层次不清。如前两个目标都围绕知识与技能,第三个目标突然指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或前两个目标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混为一谈。另外,在表述目标时,教师对目标动词的使用常常不够严谨,如混用“了解、理解、掌握、运用”;对目标动词的修饰比较随意,如“理解”前随意加“初步、深刻、真正”等词。不同的词语有着不同的含义,反映对教学目标达成度的不同要求,说者需根据教学设计的真实意图细细斟酌,准确使用。

        片断中最后一段话,既是对目标的进一步阐述,也在表达另一层意思,那就是笔者的第四个建议。

 

建议四:创新设想要大胆展现,明确表达

        教学有创新,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让学生受到创新意识的熏陶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还能展现出教师的教学勇气与教学智慧。上述说课稿,限于内容和思路,谈不上在说创新设想。笔者建议说课者积极探求课堂的创新点,如目标定位的创新、学习任务设计的创新、教学路径的创新、练习设计的创新等,选取一个点,做成一个小板块,大胆地、鲜明地表达出来。

        说课至此,理论部分已经结束,后续涉及说课的操作。从时间分配来讲,笔者建议:理论不要说得太短。若说课时长共12分钟,建议理论部分4分钟,教学操作部分8分钟;若说课时长共15分钟,建议理论部分6分钟,教学操作部分9分钟。

【说课片断四】

        为达成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初步感知,发现特征。

        我问:小朋友们,听说过对称图形吗?(板书贴出标题“对称图形”)谁能来介绍一下?学生回答后,我顺势表扬:哇,你们的经验真丰富!

接着,我出示6 幅图:爱心、鱼、五角星、刀、小人和杯子(即前测题中的6幅),请学生找一找对称图形。这6个图形的辨认并不难,课堂上我快速让学生逐个辨认,及时肯定,并把不是对称的“刀”和“杯子”图拿走。

接着我问学生:你们凭什么说这些图形是对称的呢?我看不出,有什么办法证明吗?然后请学生拿出准备好的爱心纸片,想办法证明。

学生上讲台介绍对折的方法,我在展台上放大展示,让全班学生清楚地看到两边完全重合。然后我以“沿着哪里折的,我看不清”为理由,和孩子一起把这条折痕画出来,并告诉学生:如果沿着一条线对折之后,一个图形的两边完全重合,这条线就叫做对称轴,这样的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我布置任务:你们刚才说还有三个图形也是对称的,到底是不是?你能不能用我们刚才的方法也来折一折?如果是的,请画出它们的对称轴。

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这些图形对折之后两边也能完全重合,因此它们都是轴对称图形,学生也都正确画出了对称轴。(以上边说边借助黑板说明,形成下图)

 

上述环节我之所以这样处理,就是基于我的前测。因为学生对于标准的轴对称图形,判断上已经没有问题,所以此处的着力点应该是借助学生的已知,直击知识的本质——引导学生通过折、比、画等观察与操作的活动,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知道对称轴的含义,明白轴对称图形这个名词的来历。

环节二:再次感知,清晰表象。

在新授之后,我贴出印有阿拉伯数字0—9的练习纸,提问:小朋友们,这里有0—9十个数字,每个数字都可以看成一个图形,那么,哪几个是轴对称图形呢?

学生借助练习纸,观察、确认并画出对称轴。然后我组织反馈,学生在争论辨析中清楚地认识到0、8这两个数字是轴对称图形,而且0有横、竖两条对称轴。因为8上小下大,所以只有一条竖的对称轴;3上小下大,所以不是轴对称图形。

这一组材料是教材的习题,内容很简单。之所以要用它,是因为和例题教学材料相比,它是不能动手折的。这就促使学生凭借观察,对轴对称图形形成进一步的感知,清晰表象。同时,这组材料能够让学生巩固找对称轴的方法,感受到对称轴有时不只有一条。

环节三:变化形式,抽象本质。

我采用变式练习,引发学生暴露错误认知,通过思维碰撞,实现深刻理解。

我贴出紫荆花、双向箭头两个图形,再次请学生判断它们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学生会有不一样的声音,有学生说紫荆花是轴对称图形,也有学生说箭头不是轴对称图形。

这时,我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相互说道理(不让学生折,引导他们看图,观察、想象),然后反馈。反馈过程中,我贴出线,引导学生观察想象并试折,让全班学生看得明明白白。

接下来,我跟进一个问题:同学们,这幅图(双向箭头图形)刚才大家有争议,你有没有发现,它跟前面的轴对称图形有什么不一样?学生观察之后说,之前的对称轴都是横的或竖的,但这里的对称轴是斜的,不容易发现。

我顺势问:到底怎样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呢?

请多位学生回答,最终引导学生明白:一个图形只要沿着一条线对折,两边能完全重合,它就是轴对称图形。至于如何摆放,并不重要。

教学至此,我认为对于轴对称图形,学生已经通过不断感知,较为清晰地认识了它的本质属性,已经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这个概念了。以上,不断感知,建立表象,逐步抽象,最后慢慢形成概念,这正是在概念教学基本理念指导下的教学过程。

环节四:剪纸游戏,强化想象。

在课的最后环节,我想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并进一步提升空间想象能力。我改编了教材例题的使用方式,以如下形式追求目标的达成。

我先把纸对折,在折痕处分别剪去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半圆形(如下图所示)。提问:留下来的部分,打开以后会得到怎样的图形呢?

 

让学生想象、讨论,然后展示反馈,学生比划后依次得出三角形(等腰)、正方形、长方形、圆。学生清楚地看到,原来这些图形都是轴对称图形。这里,我对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有几条对称轴不作深入研究,因为在将来学习这些图形时,还有专门的研究。

这是一个训练空间想象力的环节,也是巧妙地让学生直观认识到长方形、正方形、等腰三角形和圆这些几何图形是轴对称图形的环节。这个环节把课堂推向了思维的高潮。


建议五:过程展开要详略得当,形式灵活

教学过程的介绍不要事无巨细,面面俱到,要详略得当,淡化(甚至舍弃)次要环节,放大主要环节(如重难点之处、创新之处)。要适当呼应前面讲过的观点,让听者感受到课的内涵及整体性,切忌理论归理论,实践归实践。说的形式,不能一味地旁白式讲解,或全部模拟正式上课的师生对答,而要解说、模拟、演示等多种形式灵活使用。

要特别指出,说教学过程时,避免在台上空洞、抽象地讲述,应多借助直观手段,如图片、贴纸、学具、板书等,引发听者注意,促使听者更好地理解、接受说者的观点。黑板上各类材料的呈现,要注意顺序、时机、变化以及美观(下图为本课结束时的黑板画面)。 

教无定法,同样,说也无定法,仅以上述片断与观点为例,希望教师们能在实践中积累更多的说课经验,更有效地开展教学研究工作。

作者单位:浙江省海盐县教育研训中心,浙江省海盐县向阳小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