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3)从资产负债表看企业类型

 xm风帆 2018-07-11

 (原创)作者:价值的源泉(新浪博客)/半山一禾(新浪微博、微信)


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一家企业的内在价值就是其未来支付给投资者的现金流的折现值。然而,要预测出一家企业未来支付给股东的现金流是极为困难的,因为有太多的因素会影响企业未来的经营状况和业绩。因此,从投资实务的角度看,剖析企业的现状,并结合一些说得通的原理,从而对未来进行一些展望,会对投资实践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其中,对企业财务报表进行深入分析,有利于揭示企业的现状和归纳出一些相应的特征。在此,本文介绍根据资产负债表判断企业投资价值的经验。

资产负债表是企业三张财务报表之一,也是企业最基本的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会详细列出企业的各项资产和负债,以及所有者权益。从基本的分析来讲,可以根据企业的负债率的高低分为高负债类企业(如银行金融类企业,以及房地产开发企业)、低负债企业(如一些智力密集型行业,如轻资产类型的科技企业、服务业企业),以及负债率适中的一些企业。对于银行、保险、地产等高负债企业而言,能否获得低成本的负债资金,往往会成为企业有没有成本优势的重要因素。而其他普通工商企业如果负债率过高,则往往意味着企业财务负担重,企业基本面脆弱,投资的风险较大。

如果我们撇开金融类企业,仅仅考虑数量占全社会98%左右的一般企业的话,我们可以根据资产负债表上各项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来划分企业类型,从而初步判断企业的投资潜力。具体心得如下:

1、现金型企业。如果一家企业在“货币资金”这一科目上金额巨大、占总资产的比例较高(比如说,超过20%甚至25%),而且在没有进行大额的股权或债务融资的情况下能够连续几年达到这样的标准,那么我们说这样的企业属于“现金型企业”。现金型企业看上去似乎账上钱太多,甚至让人难免怀疑企业是否在浪费现金资源。殊不知,现金充沛正是一家好企业的重要特征之一。在不进行大额融资的情况下,连续数年的资产负债表却显示公司现金充沛,其实意味着公司很有钱和很赚钱,亦即利润情况和经营性现金流情况都不错。这样的企业是投资人应该重点关注的,它们很可能就是长期的牛股。个股举例:贵州茅台。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企业由于将现金用于认购一些“类现金”产品,在资产负债表上显示为“其他流动资产”,在实务上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为现金的替代物。

2、应收账款型企业。如果一家企业的“应收账款”这一科目上金额较大、占总资产的比例较高(比如说,超过20%甚至25%),那么我们可以称之为“应收账款型企业”。这类企业可能是有一定的成长性(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可以逐年持续增长),也可能是不太具备成长性的,但是其一个共同的特征是,对下游的客户或销售渠道的议价能力差,贸易条件不利,自己的大量资金被对方占用而收不回来。过高的应收账款,一方面可能会带来坏账(在后期的利润表中得到体现),另一方面还导致企业现金流不畅,经常感觉手头很紧,甚至影响企业的正常营运,从而只好不断地进行融资。然而,过多地进行债务融资则会导致企业的风险增大,频繁地向股东伸手进行股权融资却常常会降低企业的估值水平。因此,这类企业在股票市场上的估值水平一般都不高。应该说,这类企业在业务不断扩张的成长期的阶段还是有一定的投资机会,但是一旦成长遇阻或者出现财务紧张状态的时候,企业的麻烦就会接踵而来。典型行业:建筑行业;典型代表:东方园林。

3、存货型企业。如果一家企业的“存货”这一科目上金额较大、占总资产的比例较高(比如说,超过25%甚至30%),那么我们可以称之为“存货型企业”。存货是流动资产,但是它的流动性比现金差很多,但是与应收账款相比却又好一些,毕竟存货掌握在自己手上而应收账款却掌握在别人的手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珠宝首饰行业的企业经常有很高的存货,而经营性现金流却较差,因为它们在卖了产品赚了钱之后又去买了珠宝首饰的原料。在房地产企业囤地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看到它们的账上有很多的存货,因为房地产开发的周期长,从地皮到在建项目到在售楼盘,全部记为存货。服装行业也经常有较高的存货,最高的时候全行业曾经达到35%以上,直到最近几年才逐步降下来。存货类企业的风险控制要点是掌握存货的价值动向,如果存货要减值,那么会明显影响当期的业绩。可以说,存货型的企业,其财报比应收账款型企业略好一点点,但其中的风险亦需重视。

4、固定资产型企业。固定资产占总资产的比例较高,达到25%以上甚至30%以上,那么我们可以称之为“固定资产型企业”。 固定资产型企业是重资产企业的代表。常见的企业类型有生产制造型企业、交通运输企业(如高速公路、航运、航空企业等)。作为具备区域垄断性质的高速公路企业往往由于车流量稳定而业绩波动不大,但作为制造型企业和运输服务类企业而言,则需要密切关注业务或订单的情况。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时候,由于订单不足、业务不饱满而导致业绩亏损的情况比较常见。

5、商誉型企业。“商誉”一词在经济学的意义上意味着企业具备超额收益能力,亦即其股权资产的价值会高于账面价值。但是在企业并购的过程中,收购方以高于账面值的价格并购了被收购企业,那么在并购后就需要将自己的多支付的金额计入资产负债表上的“商誉”科目上。近几年,A股市场狂刮并购风,很多公司尤其是中小板、创业板的公司大肆并购一些新兴产业类企业,然后在自己的财报上形成巨额的商誉。但是由于这些被并购企业往往业绩达不到预期,从而引起公司计提大量的“商誉减值损失”。这种“商誉减值损失”意味着公司并购买贵了、买亏了,之前的并购行为为后期埋下了业绩地雷。因此,如果你所持有的股票,其财报上“商誉”科目上金额较大,尤其是商誉占总资产的比例达到25%甚至30%以上的话,你一定要小心。而且,商誉型企业的商誉占股东权益的比例越高,市净率这一估值指标越低、越虚,一些喜欢买低估值股票的伪“价值投资者”往往被其表面的低市净率蒙蔽了双眼。可以说,商誉型企业对投资者而言是具有迷惑性的,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必须拨开迷雾、认清真相。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