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爸妈闹矛盾不是天塌了,永远处于僵持中才是

 阿瓜阿果 2018-07-11

你家有这样做吗?


家庭1:

“你为什么把臭袜子放床底?”

“你哪只眼睛看见我把臭袜子放床底了?”

“你骂我独眼龙?”

两夫妻开始吵骂起来……

他们家的小男孩在一旁抱着玩具熊,一动也不敢动,似乎连呼吸也不敢太大声。


家庭2:

“你为什么把脏臭衣服到处放?”

“对不起,刚才一忙就忘记了,我不是故意的!”

“好吧,我拿去洗。”

他们家的小男孩在一旁玩着玩具积木,微笑地看着他们。


我有一次在跟朋友聊天时,聊到了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后来有两位爸爸的故事,经常在我脑袋中浮现,上面两位小男孩正是他们小时候在家里的情景,反映了两种不同的家庭氛围下的亲子关系,我觉得颇具代表性。

 
 

▲爸妈闹矛盾不是天塌了,永远处于僵持中才是


几乎每一段亲密关系,都难免出现矛盾和不愉快。所以爸妈闹矛盾不是天塌了,永远处于僵持中才是。闹矛盾的父母要懂得及时道歉和原谅,不仅无休止的争吵矛盾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情绪影响,长期下来还会带来孩子各种行为问题,比如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无法控制情绪甚至有暴力倾向。加拿大亲密关系研究者克里斯多福·孟也说过,父母总以为他们的关系能一直处于亲密无矛盾是“无知”的表现。当然迟迟不肯翻过矛盾“那一页”也是不对的,父母的相处之道是要学会道歉和原谅。


 
 


在这里,幼儿说尤其要推荐“快速的双重道歉”法,它被誉为夫妻矛盾的“融化剂”。下面给大家举个例子。


爸爸:“你为什么给宝宝买了一大堆没用的玩具?你不知道玩具太多对宝宝的成长反而有害?”


妈妈:“什么是有用的玩具?什么是没用的玩具?你吃了喷火油?”


爸爸:“对不起!我每次带宝宝到街上,宝宝总要哭闹买玩具,让我很心烦!”(快速的道歉,由对“你”的指责向“我”的解释的转变)


妈妈:“宝宝每次哭闹要玩具,我虽然觉得不能总是满足他,但我每次都心软,可能是因为这样导致宝宝喜欢哭闹要玩具,对不起!”(另一方快速的道歉)


矛盾发生后,当相互沟通中出现了来自双方的快速真诚的道歉,矛盾常常能一下子化解,大家可以试试看。


当父母闹矛盾时被孩子看到了,那么当父母相互真诚道歉时最好也当着孩子的面,让孩子看见,能让孩子未来受益匪浅。


为什么父母道歉要让孩子看见?


1、让孩子知道:爸妈也会犯错


在有孩子的家庭中,父母教育孩子很常见,小朋友犯错也很常见。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在年幼孩子的小脑瓜中,父母常常代表“权威”和“真理”。相互道歉的父母,能让孩子看到,即使权威的大人也会犯错,所以孩子也不需要害怕犯错。犯错不会天塌了,懂得改正和进步才是重点,因为不怕犯错,其实是孩子成长的一种优秀素质。


 
 


我有一位同学,曾经跟我说过她小时候在家里,父母犯小错误时的温暖做法。她清晰地记得5岁那年,她的父亲忙着阅读书籍,把米饭放在锅里忘记放水,不仅米烧黑了,锅也坏了。当她和母亲从房间里出来,她的父亲已经把一只布偶熊高举在头上,满脸歉意地看着她和她的母亲。母女俩一下子笑了,因为布偶熊是他们家的“道歉熊”。我这位同学如今已成人妻,她和丈夫也爱用“道歉熊”的方式处理矛盾,她说非常感激自己的父母教给她的这种相处方法。


2、帮孩子学会:犯错不要害怕道歉


不少孩子犯错了不肯承认错误,还总找各种借口,“绘本撕烂了是弟弟的错”,“我打人是因为那位小朋友太小气”,“我不想睡是因为玩具坏了”……这些外归因的背后,常常是因为孩子害怕道歉。当父母在孩子面前真诚地道歉,也便给孩子提供了一个犯错不害怕道歉的好榜样。

 
 

3、教会孩子:尊重对方的感受很重要


道歉,常常跟重视别人的感受“挂钩”。懂得真诚道歉的父母,他们的孩子也会更有同理心。因为他们父母对对方感受的尊重,给孩子树立了好榜样。

 
 

我认识一对夫妻,感情很好,虽然偶尔也会闹闹矛盾。


有一次,这对夫妻的妻子生日,我们陪同着在外就餐,结果她的丈夫迟了一个多小时,原因是开会延迟了。妻子有些不高兴,急匆匆赶来的丈夫满脸惭愧地跟妻子说:“对不起!刚才我一直在想,早知道我就不开会了,但转念一想,不开会我可能会丢饭碗,丢了饭碗我的老婆小孩要受苦,亲爱的你说是不是?”


妻子笑了,她说:“你对不起的是全桌人,你看要不要加菜赔罪。”全部人也“嘻嘻哈哈”的,矛盾就化解了。


没多久,饭桌上一位小男孩闹嚷嚷的乱喷饭,饭粒喷到别人的饭碗上去了。小男孩被父母批评后站起来道歉,前面那对夫妻家的小女孩说:“你对不起的是全桌人,你看要不要唱歌赔罪呗……”惹全桌人哄堂大笑。


所以,教育是条漫长的道路,榜样是条捷径。


关键字:父母矛盾、家庭养育、亲子关系、早期教育

幼儿说,(亲子)心理咨询师黄杏贞,学习幼儿心理研究和知识,分享科学、有趣、实用、有价值的育儿心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