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黄连属(学名:Picrorhiza)是玄参科下的一个属,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胡黄连为玄参科植物,与黄连名称相似,且均为苦寒清热燥湿之品,善除胃肠湿热,同为治湿热泻痢之良药。多年生草本,有毛。根茎圆柱形,稍带木质,长15-20cm。胡黄连善退虚热,除疳热;而黄连则善清心火,泻胃火,为解毒要药。 胡黄连与黄连,均为大苦大寒纯阴之品,共具清热,泻火,燥湿,凉血之效。然不同之处,以《本草正义》言惟其质重色黑,沉降性尤其速,故清导下焦湿热,其力愈专,其效较川黄连为捷。热痢脱肛,痔漏疮疡,血痢,血淋,溲血,泻血及梅毒疳疮等证,湿火结聚,非此不能直达病所,而小儿疳积膨胀之实证,亦可用之。盖苦降直坠,导热下趋,最为迅疾,且不致久留中州,妨碍脾胃冲和之气耳。除此,黄连退蒸消疳功效不显著,而胡黄连泻心火,解毒之力也不及黄连。 理化鉴别 (1)取本品粉末进行微量升华后,在显微镜下可见针状、针簇状、棒状结晶。 (2)取本品粉末5g,加水50ml,置60℃水浴中温浸20min,滤过。取滤液1ml,加三氯化铁乙醇溶液2滴,产生暗绿色沉淀。另取滤液1ml,加5%α-萘酚的乙醇溶液2滴,摇匀,产生黄白色浑浊,缓缓沿管壁加硫酸0.5ml,两液界面处显紫色环,振摇后颜色变深,加水稀释产生暗紫色沉淀。 基本信息 归经:归肝;胃;大肠 功效:退虚热;消疳热;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考证:出自《唐本草》 主治:阴虚骨蒸;潮热盗汗;小儿疳疾;湿热泻痢;黄疸;吐血;衄血;目赤肿 痛;痈肿疮疡;痔疮肿毒 药材基源:为玄参科植物西藏胡黄连和胡黄连的根茎。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6-12克;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浸汁点眼。 出处:《中华本草》 现状:濒危种。因采挖成风,资源已面临危境,急需保护。 清热,凉血,燥湿。 治疳疾,惊痫,泻痢,劳热骨蒸,自汗,盗汗,吐血,衄血,火眼,痔瘘,疮疡。 ①《唐本草》:主骨蒸劳热,补肝胆,明目。 治冷热泄痢,益颜色,厚肠胃,治妇人胎蒸虚惊,三消五痔,大人五心烦热;以人乳浸点目甚良。 ②《开宝本草》:主久痢成疳,伤寒咳嗽,温疟,骨热,理腰肾,去阴汗,小儿惊痫,寒热,不下食,霍乱下痢。 ③《丹溪心法》:去果子积。 保肝、利胆作用 自胡黄连中提得的胡黄连甙Ⅱ,即香草酰醇(Vanilloylcatalpol),证明其对因四氯化碳所致肝脏中毒的小鼠有保肝作用,对大鼠有利胆作用。由胡黄连的石油醚提出物中分得罗布麻宁(Apocynirie),证明对家兔有利胆作用。从胡黄连的乙醇提出物中分离得的混合物胡黄连甙(Kutkin),给大鼠口服3-50mg/kg,可以剂量依赖性地防止硫代乙酰胶等3种化学物质所致大鼠的血清及肝生化变化,作用比水飞蓟素好。胡黄连甙对麻醉的和清醒的大鼠和豚鼠具有剂量依赖性的利胆作用以及拮抗乙炔雌二醇的胆汁阻塞作用。 抗真菌 胡黄连水浸剂(1:4)在试管内对堇色毛癣菌、同心性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许兰氏黄癣菌、奥杜盎氏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石膏样小芽胞癣菌、腹股沟表皮癣菌、红色表皮癣菌、考夫曼-沃尔夫氏表皮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其他作用 从胡黄连石油醚提取物中分离得的罗布麻宁对大鼠子宫有收缩作用,对蛙心有抑制作用。胡黄连分别用冷(4℃)和热(回流)去离子水提取,两种提取物冻干后再用甲醇提取。这两份提取物中能溶于甲醇的部分,对经典补体激活途径的补体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冷水提取物中不溶于甲醇的部分则对经典补体激活途径和旁路补体激活途径的补体活性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1. 用于湿热下痢及痔疮等症。 本品有类似黄连除湿热和解毒的功效,故对于湿热下痢及湿热痔疮等症均可应用。 2. 用于阴虚发热,潮热骨蒸,小儿疳热等症。 本品与知母、青蒿、地骨皮、银柴胡、秦艽、鳖甲等配伍,可治阴虚发热,午后潮热;与黄连、芦荟等同用,可治小儿疳热等症。 3.骨蒸潮热。本品性寒,入心肝二经血分,有退虚热,除骨蒸,凉血清热之功。治阴虚劳热骨蒸,常与银柴胡、地骨皮等同用,如清骨散(《证治准绳》)。[2] 4. 小儿疳热。本品既能除小儿疳热,又能清退虚热,故可用于小儿疳积发热,消化不良,腹胀体瘦,低热不退等症,常与党参、白术、山楂等同用,如肥儿丸(《万病回春》)。 5.湿热泻痢。本品苦寒沉降,能清热燥湿,尤善除胃肠湿热,为治湿热泻痢之良药,常与黄芩、黄柏、白头翁等同用。 6.本品能清大肠湿火蕴结,还可用治痔疮肿痛、痔漏成管,常配刺猬皮、麝香为丸,如胡连追毒丸(《外科正宗》)。 7.鉴别用药:胡黄连与黄连,名称相似且均为苦寒清热燥湿之品,善除胃肠湿热,同为治湿热泻痢之良药。然胡黄连善退虚热、除疳热;而黄连则善清心火、泻胃火,为解毒要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