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园林资本】寻找园林生态公司的未来

 老宋l7pokushe0 2018-07-11

园林资本

不转型迟早是死,转型也不容易。但如果思考的多一些,是不是可以提高转型成功的概率呢?

行业的软肋,不转型会把公司逼到绝境。在这个混沌的阶段,或许是最好时机。


01  生命的规律


当我们想要试图去寻找一个行业未来在哪里,并没有标准答案。


每个公司自身的资源不一样,甚至运气也会占据很大成份。


每个公司都要面临从兴起到衰落的过程。在一个业务模式中做到最强,做到极致,但一旦这个模式本身不成立了,你的强和极致,反而会成为你的阻碍。这几乎在所有的行业都是如此,你去看看几乎所有行业曾经的大佬,都是如此。


大企业的生老病死,为后来者腾挪出空间,也是生命发展的客观规律。


当然,当下的领先者并不会甘心按部就班的走完生命周期,都希望在就在原有业务模式如日中天的时候,找到新的增长模式,在原业务走下坡路的时候,新业务可以替代旧业务成为公司新的成长引擎。



但是,这又何尝容易呢?


我们尝试从以下方面来思考这个行业:



1、这个行业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提供了什么社会价值


2、从行业发展的四个阶段分析,驱动力在哪里?是时代推动?还是英雄推动?由此推测下一个阶段在哪里?


3、PPP模式会是行业继续发展的主要引擎吗?


4、都在尝试文旅方向,但大部分都没有找到核心点,那核心又在哪里呢?


5、我们尝试给一个启发


6、即使有了大致方向,又该怎么做



02  是什么造就了行业的发展?


园林的定义是:特定培养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


再具体一点:


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流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就称为园林。


中国的古典园林,如苏州园林,设计精巧而闻名天下。中国的园林经历了千百年的发展,主要是在相对较小的空间,营造出很多变化,日本园林也是如此。而欧美,更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空间尺度相对较大。



在中国,园林发展了千百年的,逐渐从为官贾人家服务,到现代通过对公共公园、湿地、旅游度假区等建设,到后来的房地产,开始逐渐为大众服务。


全世界,有一些行业耳熟能详的园林景观公司,比如:SWA、EDAW AECOM(易道)、EDAG(泛亚)、贝尔高林等,但这些基本都是园林景观设计公司,或者景观设计也只是他们业务中的一部分。在十年前,并没有特别大规模的园林综合公司,有也是国有体制下的公司,一般设立在地方园林局或建设局下面。


园林资本板块在中国的蓬勃发展,也受益于最近十年国家对环境建设投资带动的发展。


是时代造就了个人、公司和行业。如果忘记这个背景,会让人膨胀。




很多时候一个行业的发展,一个公司的发展,甚至一个人的发展,都是形势所然。大部分人事物,都是时代的产物。只有认识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更谦逊的认清行业和自己,才能用正确的态度,尝试预测自己的战略是否可持续?未来在哪里?





03  国内园林资本市场的发展


1、资质管理模式


园林行业,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管理,主要通过资质的方式,对行业公司进行管控。其中设计资质是:风景园林工程设计专项资质,分为甲级和乙级。施工资质是:城市园林绿化企业资质,分为一、二、三级。施工资质在2017年4月正式取消。


2、发展四阶段:国有-房地产-BT-PPP



(1)国有企业时代


在2000年之前,园林业务主要是政府投资的公园、道路绿化等市政项目为主,加上行业资质主要由国企掌握,国企天然的靠近市场,又掌握了准入门槛资质,在这个阶段,国企为主角。


(2)房地产时代


2003年之后,随着中国房地产的兴起,开发商发现,在小区景观打造上加大投入,对整体房价的提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由此园林景观行业开始通过房地产蓬勃发展,很多民营企业也开始迎风而起,目前在A股市场公司,大部分都是这个阶段发展起来,如:东方园林、棕榈股份、普邦股份等。



房地产带动了园林行业,但整体规模仍偏小,一个房地产开发项目,在园林景观上的投入,投入不超过总投资的5%,单个项目基本在几十万到2000万不等。园林行业在这个阶段,还属于小行业。大部分公司年营收在千万级别,上亿年营收,就属于凤毛麟角,这规模,离IPO的要求距离还比较远。


(3)bt时代


2005年左右,bt模式开始应用到市政园林,行业规模开始膨胀。


bt模式,就是“建设 移交”的英文简称,通俗的说,就是为政府垫资建设,建成后,由政府分期付款的方式付清款项。这个模式一直延续到2013年。


这个阶段,大部分地方政府,都会设立新城区,以此来拉动这个城市的发展,而很多内陆政府,都很缺钱,于是就使用BT模式来解决资金问题。


很快发现,环境建设的提升,对于一个新区的重要性,完全不亚于做路做桥,于是,一个新区配备一个中央公园,或一个中央广场,或一个中心湖等手法,成了标配。


bt模式对行业的意义,是把这个行业的规模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单个公司的营收,开始从千万级别跨入了亿级别。


第一批IPO成功的园林公司,都出现在这个阶段,特征都是:3-5亿左右的年营收,净利润在3000-5000万左右,比如:东方园林、棕榈股份、铁汉生态等。


值得一提的是,东方园林在2009年在深圳中小板IPO成功,从此开创了资本市场的园林板块时代,园林行业开始在资本市场上受到瞩目。资本市场的人意外发现,园林行业是一个小而美的PE标的,于是有很多PE投资机构涌入这个行业,进一步推动了行业公司的资本化。



同时,由于争取上市过程中,需要保持高速增长,但bt模式的特点是建设期垫资,回款严重滞后,导致行业公司在业绩膨胀后,存货和应收账款剧增,现金流非常不好。即使到目前,存货比例过高,应收账款高企,现金流持续为负等特征,仍然是这个行业的被人诟病的地方。


也正是因为bt模式的垫资导致的现金流问题,导致一个公司的规模没办法扩大,如果没有IPO成功带来的外部输血,规模就会局限在年营收3-10亿。


(4)ppp时代


2013年bt模式逐步退出市场,行业经历了一年多的痛苦下行,终于在2014年年底,迎来了PPP发展的春天。在随后2015-2017年的三年里面,上市公司借助PPP模式,在全国承接了动辄几百亿的PPP项目,多家公司,营业跨入都跨入了几十亿级别,其中,东方园林2017年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利润超过20亿。


点击查看:


【园林资本】17家公司公布2017年业绩快报,东方、铁汉、蒙草位列三甲


【园林资本】东方园林:年营超百亿,利润超20亿


(5)未来时代


任何模式都不会一直持续,bt模式一样,ppp模式也会是这样,至少以工程为目标获取利润的PPP模式,也走到了尽头。


那未来,园林公司的下一条增长曲线在哪里?




04  隐忧:依托PPP模式无法让行业公司基业长青


目前国内园林公司的业务模式,大部分都是:基于PPP模式下的工程商业模式。



这在园林资本的另外一篇文章,有详细描述,点击可看:


【园林资本】读懂园林年报,看到精彩故事


行业的特色是:


1、客户不可持续:单个项目大,但很少有持续的大客户,需要不断找新客户。


2、资金推动:业绩看起来都很好,但现金流差,动用自有资金规模很大,已经成为资金密集型行业。




目前大家的主要客户是各地政府,属于B2G(面向政府)模式,严重依赖于政府财政,财政状况好的区域,市场竞争就越强。


行业同质化严重,出现的结果就是:在财政能力越强的地方,话语权越弱;在财政能力弱的地方,尽管能谈到较好的条件,但却同时收获了不确定的未来。纠结啊!


如果要维持增长,就要不断找新客户,才能维持未来几年的不断增长,一旦业务模式出现政策性变化,就会出现整体市场的滑坡。


这简直就是靠天吃饭。靠天吃饭的意思,就是具有周期性。改变行业的周期性,获得持续的发展,是所有公司努力的目标。


BT模式造就了这个行业,让这个行业迅速发展,但也是这个模式,导致行业的现金流很差,如果现金流一直都不好,这个行业的公司是不值得投资的。


这和互联网公司的现金流差不一样,互联网公司的逻辑是:通过烧钱获得市场份额,一旦确立了行业相对垄断地位,就会获得定价权,依托巨量的用户,低到甚至免费的边际成本,这时候无论是提高单价,还是把其他相关新产品推送给用户,都可以获得不错的回报。赢家通吃,是互联网领域的逻辑。


但当下的园林行业不一样,自身无论怎么发展,都是:市场份额极度分散,没有定价权,对客户的话语权较弱,基本没有延伸产品可以产生其他后续收入。这样的行业特征,会严重依托外部因素。


一般公司如果要提升经营利润的增长,除了扩大市场规模,还有就是从上游或下游入手,即要么对下游提价,要么就要对上游供应商压价,中间就是对自身的管理能力做提升要效益。


但这个行业,市场竞争进入了白热化,且争取大项目的周期很长。面对政府客户,一般都很弱势,定价大部分都是根据定额来确定的,做完后还有审计,可争取的空间并不是很大。


再怎么努力,下一个客户都要很努力的去争取,不能提价,市场的区域属性很强,对资金和市场能力依赖度很高,想到一个好主意,但和现有付钱客户不能联动,…… 很痛苦是不是?



05  运营是拯救行业的下一条曲线吗?


1、三类主要转型模式


大部分公司都在寻找后PPP时代的转型路径,主要转型模式有:大环境型、未来型、文旅型。



(1)向大环境方向拓展


进入到市政环保、生态治理、土壤大气治理、固废处理等领域,比如:东方园林、铁汉生态等。


(2)面向未来的转型


什么热,或者觉得未来什么热,就通过并购的方式进入,比如:普邦股份。


(3)文化旅游方向


这个方向是大部分园林行业的共识,文旅方向,很多时候可以和原先的业务形成互动。在具体做法上,会采用并购或自营,或两者兼而有之。这是大部分园林公司正在做、打算做的方向。


文化旅游方向,是从2G(对政府)模式,开始向2B(对企业)或2C(对消费者)模式转变。这个模式上,探索的比较早的,有棕榈股份和东方园林。




不脱离自身优势进行转型,说对也不对。客户看中你的,主要是看你能给他提供什么,但脱离自身优势去做转型,等于不带任何武器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竞争。


能将自身优势和新场景下的需求结合,是转型的最好思路。



基于生态环境场景的创意转型


(1)生态 文旅:比如岭南股份,收购了上海恒润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恒润科技主要是建设虚拟场景的系统集成服务,可以在公园和景区建设中,进行运营主题的植入。岭南股份也把公司名字改成了:岭南生态文旅股份有限公司。


(2)园林 地产:生态营造出场景,通过房地产打造商业闭环。典型的就是:东方园林和田园东方。


(3)生态 商业:基于符合某个趋势场景的细分商业定位:棕榈股份定位的生态城镇建设综合运营。


(4)园林 金融:普邦股份试水苗木交易互联网金融,东方园林也尝试过,但似乎还不是太成功。实验性质大于实际用途。


(5)园林 电商:前几年几个大大公司都尝试做苗木的互联网电商,但都不是太成功。


还有很多其他类型的转型尝试,这里不一一列举。


点击查看:


PPP进入3.0阶段


运营为王的时代到来了吗?



06  文旅转型,会是个坑吗?


东方园林早在上市之后,董事长何巧女就开始谋求在文旅行业的布局,不过布局主体在上市公司体系之外,通过上市之后自身股权质押,获得大量资金,投入到文化旅游地产方向,布局田园综合体(田园东方)、婚庆(东方玫瑰)、互联网苗木交易(苗联网)、苗木金融等。



点击查看:


【园林资本】东方园林:想成为巨无霸的何巧女


从结果看,这些布局并没有让何巧女有太多资金回报,巨额资金的投入,反而让她承受了巨大压力,多次股权质押都超过了其能质押股票的80%以上,股票一跌,就面临爆仓风险。好在东方园林传统主业一直保持高速发展,市值一直维持高位,使得上述的试错没有爆仓。但未来何巧女一直会有这样的好运气吗?


点击查看:


【园林资本】东方园林这么做文旅


【园林资本】「园林一姐」的触礁时刻


棕榈股份从2013年开始谋求在生态城镇方向的转型,园林资本多次发文介绍棕榈的转型。


点击查看:


【园林资本】棕榈这么做文旅




07  三个未来方向


暂时忘记园林行业,对于整个社会,未来有三个大趋势已经可以预见:互联网 、AI 、消费升级 。所有行业都应该考虑,如何与这些方向结合,创造属于自己的机会



1、互联网 :就是把互联网作为一种手段,和传统行业进行结合,这我们已经看到了,比如:滴滴对于交通行业,支付宝对于支付行业,微信对于通信行业。


2、AI :下一个浪潮,是基于人工智能对于各行各业的影响。


3、消费升级 :任何一个国家的发展,都会使得老百姓的需求逐渐升级,中国的中产阶级已经成为一个庞大的主流人群,中国家庭的消费升级,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和实际供应上的矛盾,会成为未来几十年的商机。



从这三个方向上看,文旅属于消费升级范畴。提倡园林公司转型文旅,并不是说文旅是所有公司的最好选择,我也可以建议你去看看什么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医药,互联网,甚至是游戏,但那不一定是你的菜啊。


如果你认同了文旅方向的转型或布局,就会涉及到运营,运营的不好,会把前期的投入沉没,如果运营的好,就会有长久的现金流收入。


大家都觉得工程收入来的快,运营太慢了。工程的回报算起来简单粗暴,但运营算了半天,还是不确定,处处都是风险。所以很多公司并不热衷,或者试探性的去做文旅,但重心还在工程上。


而且文旅在前期投入巨大,短期不产生效益,就会吃掉当期的利润,这对急功近利的资本市场,是无法接受的。


另外也可能是,公司的工程基因太深,并没有文旅运营思维,试水几次后受阻,从此不再愿意跨出一步。


另外也有公司通过并购方式来做,但和被并购方之间的融合并不容易,很多时候效果不并尽如人意。


由于不知道如何将并购企业融入,要么严加管理,要么就放任自流,最后并没有让并购公司发挥期望的转型带动作用。


如果是小投入,基本不会产生好的爆炸性效果。


小投入小产出,大投入大产出,大部分时候是规律。


小投入做的再好,对公司并没有实质影响。但如果大投入,运营回报周期很长,短期现金流的很难看。两难。


结合房地产来做?但房地产又属于很重的行业,资金需求非常大,根本就不适合现金流捉急的园林公司进入。


或者利用自己在PPP、特色小镇里的专业和市场能力,和大型房地产公司合作?


比如今年以来,棕榈股份和滨江地产、富力地产签署了合作协议,铁汉和碧桂园也在今年3月份签署了合作协议等等。


通过c端(个人消费者)来赚钱,是难度相当高的事情,周期长,如果没有破釜沉舟的心态,我看还是算了。



08  建议:基于细分场景(领域)IP的文旅转型



一句话来说,就是:


基于健康现金流和细分场景(领域)的IP文旅转型。


这里有四个核心关键词:健康现金流、细分场景或领域、IP、文旅。



公司的资源都是有限的,聚焦定位才有可能获得成功。园林上市也一样,也要找准自己的细分定位。


健康现金流指的是要考虑做这个事情的短期现金流在哪里,中长期的现金流在哪里,这个两个现金流都要考虑清楚,如果没有短期现金流,需要外部输血,就没有办法快速发展,如果没有长期现金流,就是赚快钱,需要不断的找新客户,没有积累。


找到细分定位要努力让自己在这个方向上成为IP和头部,只有成为了头部公司,才能聚集所需要的人才、资金等核心资源。通过自己的主打场景,进行子IP群的打造或收购。


没有自己主打细分定位,也没有自己的主打IP,就进行跨界并购,很难对高价收购来的资产进行整合。


在这点上来说,棕榈股份已经初步符合这些条件。关于棕榈股份的文章已经发了很多了,大家有兴趣可以再翻翻园林资本的历史文章。


点击查看:


【园林资本】棕榈转型你学不会

【园林资本】棕榈转型小伙伴(一)

【园林资本】棕榈转型小伙伴(二)


也不要指望一上来就想搞个大动静,谁都想做个超级IP来支撑整个公司的主业和市值。但现实吗?可以从小的做起,小文旅无法支撑大市值,但可以激活整个品牌,形成对外的连接,提高江湖地位,做差异化。


在发展文旅IP产品上,依托项目自身现金流的长中短期安排,比利润更重要。短期现金流决定了发展速度,长期现金流决定了未来希望。只有短期现金流没有长期现金流,是挣快钱,而没有短期现金流,只有长期现金流,要么做不大,要么就是死在发展的路上。



09  谁来主导转型?


新业务谁主导来做?


在中国,IPO成功的企业家,都是万里挑一,心理素质过硬的精英,对自己的能力和判断,也是非常自信的。如果要做其他业务,会想自己来主抓。这样做对吗?


这里提供2个转型姿势:


第一种:创始人领衔支持 团队持股创业


传统业务稳定后,让原有团队继续做好传统业务,组建一些新人,由老板支持团队在新的方向上做探索。或收编新的团队为基础来做。把这个公司当成一个创业公司来做,让团队持有一定的股份。这里老板是支持,不是主导。


如果有多个方向,可以采用赛马的方式。当年腾讯就采用三个团队分别做移动互联网的社交产品,最后跑出来的是张小龙团队的微信。


第二种:风险投资方式


投资看好领域的中小创业公司,让自己融入到这个行业,挖掘这些方向上最优秀的年轻人,如果这些创业公司起来了,可能会成为自己的新业务方向;或者和自己形成互动的生态链系统,和自己的传统业务形成互动。


看看最近上市的小米集团,除了主业,它还有一块投资业务,投资了几百家公司,这些被投公司,一方面和小米形成非常好生态互动,另外一方面,也有好几家被投公司独立上市,为小米带来很好的投资回报。



这个方式不一定适合所有公司,具体怎么做,还是要结合你自己的公司来。


这个话题太大,要是不针对一个具体的公司来谈怎么做,那是瞎扯,是不负责任。


行动起来最重要,在过程中不断调整,寻找属于自己的定位,即使走些弯路,也比空想好。


转型这事,还是要靠你自己,学费还是要缴。不去尝试,世界上所有的公司都是一个结果:衰落。


对于很多中小园林公司,转型的思路其实和上面也是一致的,只是不一定要文旅,但现金流和细分定位聚焦,是一样的,现金流让公司健康,细分让公司有限资源在一个点做到最好,总结成一句话,就是:


基于健康现金流和细分场景(领域)定位的转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