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全国中医学术交流协会专题讲座:眩晕两则,思阴阳

 鉴益堂 2018-07-11

主讲:史加鑫

           大家好!我是史加鑫,目前就读广西中医药大学。(史加鑫,字南星,出生中医世家,满族人,来自辽宁,祖籍北京,广西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每个中医的信仰者,都有一条自己的路。我走不了古代名医的路,你们也走不了他们的路,我也走不了你们的路。这就是我们古代的文化思想:和而不同。“和”在于我们有同一个信仰——中医药文化;“不同”就是我们各有自己的经历。

我16岁时,一个大叔告诉我:你想学中医,先要学德。德就是你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就是脏腑功能表现于外的征象。德就包含了:修养,执念力,仁心,判断力,决心,变通力,包容心等等神的征象。

学习中医,我个人认为先要学会:“信”。其实很多书,都是告诉后人要对某些事物和现象“有所信,有所思,有所悟”。我们学习中医,一是为了给予家人朋友他人造福,二是为了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这两点都是为了信仰。只要相信中医,慢慢探索学习和思考的方式,那么一定会有所小成的。

当今,我们生活在科技时代,这和古代的规律发生了变化。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内心各种层次都有了微妙的变化。所以,我们不能那么古板的复制《内经》、《难经》、《道德经》等经典的规律,而是变通,换一个角度来学习这个智慧。

以下贡献两则医案,但是不可模仿!这就是上面我所说的:对待的智慧。刻舟求剑就是犯了对待的错误。

我今天的两则医案,不是最重要的,因为《内经》里有一句话就告诉我们了。“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所以,任何一本书,你都无法复制。因为你没有当事人的经历。为什么大多数人都读不明白《内经》?因为阅历的欠缺。当我第一次读《内经》时,我前三遍看的都是天书。所以,我们不要着急的去当大任。先做好基本的,比如读《本草》,读阴阳,观察自然变化。

医案一:2009年7月,盛夏,本人居住之东北燃热之极。某一日,家中母亲病眩晕,自行测血压170/92mmHg.伴恶心,胸闷,不能站立,舌红苔黄腻,脉浮大而紧,沉取无力。

按照中医诊断和内科教材,应该辩证为:肝阳上亢,肾亏于下。但笔者观其症,思:正值夏,少阴君火主气,君火上升于天空,地面下应是寒凉一片。人体是不是应该也是这样? 即阳气升于人体外部和上部,但既往里气不足之人,气升于外则在内之脏腑气化不利,浊阴之物质内阻而发病。但纠结于教材之理论,待取舍之间,决定应用“圆运动之理论”尝试,非则挽救之。

处方:炮附子50,干姜50,炒白术50,炙甘草50,党参50,即附子理中汤大剂量,5剂。2剂服完,已不眩晕,但突见四肢呈现诸多水泡,直径2.5CM左右,内有水液。母亲让我看,我说这个应该是脏腑得药物之正气与邪气内争,本应得汗,而荣卫不通,故得疹。继续服药3剂,水泡消失。然则大喜,身体四肢既往之老年斑全部不见了。

我想到这就是那句:有诸内者,必形于外。内在脏腑气化同治,外在腠理通畅无阻。此病案使我对阴阳的运动之相对性有了深刻的认识,使得我日后看书和诊病信心大增。

按:此按得于书中之教诲,观上则不忘下,观左则不忘右云云之类。这个病案是我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我通过这个病案,验证了阴阳的动态——互藏,对待的。而不是教材上那样:阴在内,主静。阳在外,主动。比如,《内经》云: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以上3条,不是说阴阳就是这样的,而是说,阴阳动起来的样子,都是从相反的那一边发出的力量。

体:本来的样子。如:阳化气,阴成形。阴阳者,天地之道也。

象:客观的现象。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用:世间一切的运动生化。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所以,辩证阴阳是认识疾病最关键的。我现在给别人看病都是最关注升降。升降就是阴阳的象。我就抓主要的象,而不是对待那些繁琐的症状。如:脘腹胀满,口渴,失眠,四肢疼痛,口舌生疮,苔中黄厚,脉虚弱。繁琐不如化简,这样很少会有失误。

医案二:2012年3月,本人姑父病眩晕,但卧不得坐。在医院各科室检查,毫无理化指标可参,轮转于各科会诊,终不得发病结论。以营养神经药物输液一日,不见效果。静养于家中,痛苦难耐。笔者得知后,想见见其病,当学习。观患者本人,卧于床,精神疲惫,声音尚高,不欲食,入食则呕重。言夜晚胸口燥热难耐,诊脉:左右皆浮而弦数,沉取博手而数。舌苔白厚腻。

以中医诊断和内科教材:这个脉和眩晕一起出现,脉有弦数感是肝火或肝阳化风,眩晕是风阳上扰。我很想处方以天麻钩藤饮。但是,夜晚胸中燥热这个症状使我矛盾。因为我判断舌苔是寒象、阴象。但是脉象和胸中燥热使我迷惑于寒热之间。于是按其下肢,觉下肢凉,冲阳脉小弱。固然大胆判断其病为:阴寒内盛,气化不利,寒浊瘀血内阻,清阳不布,上下不交。胸口夜晚燥热是:夜晚阳气欲入阴,而微阳难敌阴寒之力,欲入而不得入脏,寒热争于胸中。

处方:茯苓30、白术25、桂枝25、甘草20、附子20. 3剂。3剂后,已不眩晕,脉象和缓,不弦不数。断定前面判断是对的,经云:大则邪至,小则平(脉象)。现症:眩晕已痊愈,但大便不通畅,睡眠差。于上方加吴茱萸15,酒大黄15(后下)2剂。意在右降,腑以通为用。睡眠不好,是右降异常,相火不入水。 2剂后,大便通畅,睡眠安卧,体力恢复。

按:中医辩证之难,在于矛盾,辩证论治就是运动的认识和治疗。很多疾病都是矛盾体,但是总是在运动规律基础上产生的。辩证就是为了发现异常的运动,纠正异常的运动。

    后来,我妈和我姑父,至今为止,再也没有复发眩晕。我妈老年斑很少见,因为那次老年斑消失后,定期会服用益气活血的散剂来调理身体。

医案,就是这样,就当是故事来听。听完了,对自己要有信心。我经常对我师弟说:可能你未来看到好多疾病都是第一次看到,会被繁琐的症状影响了思路。但是不要慌乱,记住我们一起学习时常谈的阴阳表里寒热虚实,抓住了升降,什么都好说。比如: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难道,除了强背强几几,有汗出,你知道用桂枝加葛根汤。那如果出现腹泻,你就不用这里面的思路了吗?所以,《伤寒论》是什么?是几个人的经历。你也要有自己的故事。所以,为什么先学习《伤寒论》呢,之后才去临床观察?因为《伤寒论》里有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顺逆。这些基本的你都懂了,你就抓住了疾病的根本了。标本缓急,你心中了了啊。什么都不怕了。《伤寒论》不是让你学习症状的,而是教你分析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顺逆。因为,每一条,都可能在无字中,出现字。这些字就是“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 一个“项背强几几”,除了伤寒病可以出现。那么,一个里虚气化不利,气血运行迟缓的人,也可以出现。一个实邪内阻的人,也是可以出现的。实邪:水饮,瘀血,痰浊,热毒,内风。。。等等无数个象。这就是无字中寻字。

胡适说过: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你们应该怀疑我的医案,这样才能进步。拘泥医案,思想必然会固化。所以,要是你们遇到我的那两个医案,也许会有其他治法,可能也会阴阳自和而愈。这就是“然其要一也”。

 所以,以后大家学习中医,还是要落实到具体现象。没有患者,就把自然界的现象当做患者,来分析每个象。否则比较单纯谈一段经文,那也是雾里看花,很矛盾。就像这两个医案,有的人看到了阴阳,有的人看到的寒热,有的人看到了疗效,有的人看到了医案。

希望今晚的交流分享对大家都有点启发。

本文转载自http://user.qzone.qq.com/659666584/blog/141684428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