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界线

 汐钰文艺范 2018-07-11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我正上小学。当时教室里布置的都是双人桌椅,因为桌椅上没有“界线”,同桌之间难免发生磕磕碰碰,关系好的会互相谦让,爱计较的便找来粉笔,在课桌和椅子上划出一道中心线,同桌要是不小心越界,他就会瞪眼,甚至呵斥。

  后来,我发现这种界线意识不仅表现在桌椅上,一条小街,一条小河,都可能就是一条界线。我们居住的地方与另一片社区相隔一条小街,常听小伙伴们讲,对面那片的人很厉害,陌生人到那里总要挨打,哪个同学就被打过。

  在我家附近有一条河,听说河对岸的人性情暴烈,有时在河边玩,会隐隐地听到对面的人冲我们这里叫骂。界线,既是区域的分界线,也是民风的分界线,我们居住的胡同两侧民风就不大相同。因为知道到处都有界线,我小时候除了上学必经的地方,别处轻易不敢涉足,就连胡同对面的几个院子也很少光顾。

  有一次,一个同学拉我去一个地方玩,听说那个地方挺神秘,也挺好玩,经不住劝说,便随他去了。步行了一段路,中间还过了一座桥,可刚到目的地,突然被一个小男孩儿迎面拦住,随后四五个半大小子围拢过来,那个小男孩儿一口咬定我们打了他。看那几个半大小子来势汹汹,我忽然意识到刚才过了一座桥,我们这不就到了那条河的对岸,误入人家的地盘了吗?多亏我的同学好言好语,对方终于没有痛下杀手。

  这种界线意识,还表现在口音上。如果在街上听到某个人是外地口音,小伙伴们就会警觉起来:他到我们这里干嘛来了?甚至会盯梢一阵。同样,本地人出门也格外小心,我有个朋友就讲过,他和几个同伴出门,到了目的地,买票、购物之事全委托他一人去办,因为他会模仿当地的口音。如果被对方从口音上发现他们是外地人,就有可能被刁难。尽管如此小心,也难免出现疏漏。有一次,一个同学出门在外,在买食物时,错把地方粮票递给售货员,对方本来一副平和的目光,立刻变得警觉起来。

  几十年过去了,界线意识早已被打破。如今,天南地北的人聚在一起,谁也不觉陌生,更不会闪现警觉的目光。记得我上大学时,班里最受关照的就是一位外地的同学。一听到那醇厚的外地口音,大家就觉得非常亲切。毕业后他回到家乡,每逢春节我们还会打电话问候,一听到那未改的口音,千里之外,就有一种亲切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